-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记忆、思维与意识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第2版)
- 席有
- 5431字
- 2021-03-24 02:33:21
第3节 思维模式的特性与功能
1. 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具有间接性和其他本质特性
在新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建构新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大脑已建构相关的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经过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相互联系,协调性嵌套作用,任意发生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建构的思维模式,反映在大脑里是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比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产生更多的新特性,它是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发生质变并升华发展的结果。
大脑建构的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在记忆模式建构过程中已经超越过一次临界点,建构思维模式过程基本完成后又一次超越临界点,两次建构过程都是由下而上的建构。由下而上的每次建构,不论对参与建构的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还是对参与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都要经过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才能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大脑中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或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才能达到稳定化程度。第一次是对参与建构记忆模式的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进行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是模态化建构过程。新建构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因含有新情境模式特征(因素)刺激产生的目的性(意向性)要求。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建构,凡是符合新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相关新情境模式特征要求的、大脑已建构旧有所有模式,都会被多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该过程同样是模态化建构过程。由下而上两次模态化建构过程,对记忆模式建构来说,记忆模式建构是对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由上对下地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同理从思维模式建构来说,对相关不同的记忆模式,也是思维模式由上而下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反馈性选择过程。上述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两个过程的发生和存在,才可以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虚拟实在的阶段性思维模式的建构。在情境模式不断刺激下,阶段性建构的思维模式将会一维一维地建构下去,因为思维模式建构具有永不完善的特性。
思维模式建构,不仅与新的情境模式刺激有关,而且与大脑已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基础状况有关,只有以先在大脑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为基础,才能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这样说来,新、旧不同的记忆模式就成为新的情境模式刺激与思维模式建构之间的中介,如两岸的桥梁,只有通过桥梁才使河的两岸有了间接性的联系。有了物理实在不同记忆模式的建构,才使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与思维模式建构之间有了间接的联系。反过来讲,因为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中间环节的存在,思维模式建构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才有了间接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概念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具有间接性关系。
就思维模式建构过程而言,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发生以后,实质是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彼此协调性嵌套作用的结果,建构的思维模式具有了新情境模式特征要求的意向性追求,以新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所含有的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要求为主导,大脑中已建构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凡是含有对应新情境模式特征和特性要求的,都可能被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都可以参与。同时已建构旧有记忆模式含有其他特性要求,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主导性要求“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形成观照主、次等各方因素要求的合理而综合的、完成思维模式(概念)建构目的性要求。思维模式建构目的性要求实质是思维模式建构意向性的具体展现。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才能相对准确把握和描述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产生的真实性。反过来讲,思维模式目的性是新、旧多元参与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各自特性综合的结果,这样对客观事物情境把握和表述才能相对准确。或者说,以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这个中介,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才有了间接性联系。正因为思维模式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间接性联系,思维模式对事物情境模式是相对准确的把握。阶段性建构的思维模式是通过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同时,又因存在间接性的建构,所以具有虚拟性。如果物理实在的记忆模式与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向前发展的又一阶段性建构的思维模式,依然在大脑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加以保存。又一阶段思维模式建构的最初基础来源还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或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多了一次多层级轮回的间接性关系,远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同时却多了强劲虚拟性。思维模式建构通过多层级轮回提升,在虚拟性增加的同时,逐渐走向概念化,建构越来越纯的“纯概念”。
不论建构多少阶段性的思维模式,只要相对基本完成建构,参与思维模式的每一单元或一维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成为整体性思维模式的局部或环节,从而建立了思维模式整体与虚拟实在或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局部的关系。在思维模式意向性要求下,整体对局部有一个质的控制,即思维模式建构对参与的所有记忆模式有选择性地约束、调节、加工、控制。其表现是在直接性刺激的前提条件下,又建立在间接性存在的基础上,思维模式对参与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有综合加工能力,其中包括对参与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特征要求和特性展现的综合,也包括对高级记忆模式属性的综合和对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特征和特性的综合。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对参与建构的所有模式综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思维模式的概括性。
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建构,除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形态(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保存产生的概括性以外,对参与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即对客观事物多种情境模式某些特征或层级特征之间关系的概括,将不同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共有的相同特征或层级特征概括到同一概念中,使其同类事物情境模式共有属性抽取为同一本质特性,这就是思维模式具有的抽象性。所以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不仅存在间接性关系,还对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共有的特征或层级特征具有高度抽象性。
思维模式还有超越性,超越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客观性,是思维模式建构本质的又一特性。在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基础之上,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即模式基础上再建构的模式,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过程本身,在综合共同特征过程中产生抽象性,同时失去了参与者其他更多的物理实在特性,导致思维模式只能具有虚拟性。同时在大脑中实在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基础上,重新组合再建构,发生有其基础和原因,发展有其规律,结果有其因果逻辑关系,大脑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认识就是实在的思维模式。同时任何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都具有时空特征,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过程的时空特征,虽然有所转化发展,建构的思维模式依然保存着转化发展后的时空特征,因此,思维模式既虚拟,又实在。根据“实在的东西只能通过实在的东西来定义”的原理,思维模式来源于大脑空间已建构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生理模式,思维模式同样在大脑空间具有实实在在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实体存在给予支撑,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展现出许多思维模式的新特性和功能,所以思维模式具有虚拟实在特性。同理,经过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思维模式,不管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如何多层次、不同级地转化发展和激发,总是展现出思维模式应有的特性和功能,同样具有虚拟实在的特性,进而说明所有建构形式都具有虚拟实在性。从心理学上讲,个体的所有认知记忆都具有虚拟性和实在性。
思维模式还具有更多的特性:创新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意向性、概括性、排他性等,之所以有如此多特性,都是由于在大脑中建构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远离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直接约束,获得时空特征广阔发展的自由度,才得以在建构过程产生这些特性。也是思维模式对所有记忆模式选择的结果,自身具有了所有记忆模式,即对不同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有任意近(网络神经系统中有条件的最近联系到的可能性)相互联系的广泛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在反复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既可以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建构形式,是正当的建构形式;也可以是非合目的性和非合规律性统一的非正当建构形式;还有人类专有的思维模式——特殊合目的性与特殊合规律性统一的非正当建构形式;及其1至n级的正当建构形式(少数或极少数)和非正当建构形式(多数或绝大多数)。思维模式不断转化发展过程说明,思维模式所有建构形式具有向高层级转化、发展的特性。
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即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有如此多的特性,在新情境模式刺激下激发,必定会产生许多相应的不同的功能,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功能具有不同的功能的适用性,这就是前文划分思维模式不同功能和适用性的理论根据。不同功能和适用性的思维模式可分为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条件约束性思维模式、修饰描述性思维模式、相对标准性思维模式等类型。
尽管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产生如此多特性,但终归受最初参与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间接性或多次间接性的约束,经过多层级轮回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后的思维模式,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约束相对减少或者说越来越少地受其约束,甚至具有打破并超越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界限的框框,这就是间接性产生的特有功能的展现。思维模式建构相对完善的结果,能够打破或超越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界限的框框,是思维模式的创新性、超越性产生的重要根据之一。思维模式具有很多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实在虚拟性关系,或者说更为高度间接性、概括性、强劲实在虚拟性关系。思维模式建构具有的所有特性,又是思维模式转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产生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据。所以思维模式越是有始无终地建构发展,越是一维一维地建构,越是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地建构,随着思维模式建构越来越纯,其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其他特性也随之不断地增强,甚至会发生质的升华。
思维模式建构会产生许多特性,这些特性一方面来自于记忆模式的特性,如含有在记忆模式可信而不可靠特性基础上产生的不确定性等;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加强了记忆模式的特性,如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需求的迫切性和敏感性,比记忆模式要求的更强烈;另外,在思维模式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基础上产生的特性。特性中五大功能和适用的特性,其中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特性和功能。思维模式五大功能和适用的特性,不论由记忆模式传承来的特性,还是思维模式本身建构过程产生的特性,所有这些特性既是思维模式本质特性,使大脑思维模式本身运行机制达到多形多态、多重多维、虚拟变化无穷的境界;这些特性又是大脑功能进化、升华和转化发展的基础和根据,成为人类种系和人类个体超越动物界并具有聪明才智的基础和根据。所以说,只有大脑具有了建构思维模式的能力以后,才使人类进化史上的“能人”演进发展到“智人”,以后因为人类思维模式建构的特性逐渐完善和发展,人类脑功能进化加速发展,从“智人”进入到“现代人”。现代人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就发展到如此文明的社会,说明“现代人”的脑功能依然在加速发展,“现代人”的脑功能依然处于进化当中,这一观念对人类来说很重要,很关键。说明,人类长远的共同使命,是未来如何成为主宰宇宙真正的“上帝”,而不是为了当下某种“权利”情境发动战争和侵略,而发生人类消灭人类自己的悲剧。
2. 思维模式正当与非正当、多种多级建构形式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上层资源
从大脑本身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开始,大脑生理特性和功能开始加速分化,建构的巨大数量的不同的记忆模式,是个体自我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千变万化的所有思维模式,包括所有建构形式建构(心理学称作认知记忆模式),都是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上层建构的资源,是人生开始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关键性、独有的宝贵资源。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才是真正属于自我的、主观的基础和上层资源的建构。思维模式是建构在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相对一致性原则基础之上的,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多种多级建构形式的发生,不会穷尽于这个一致性原则,会超越和打破这一原则,可以说这种一致性原则遭到的破坏主要来自思维模式建构本身,超越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与特性展现,具有了思维功能。从一致性原则到破坏一致性原则,到特性展现再到思维功能展现,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过程中所有模式共同产生的结果。
具有打破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关系一致性原则的思维模式,关键是以大脑遗传基因决定的生理结构及其许多特性为基础,大脑首先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又具有新的生理结构和产生更多新的特性。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及其各自产生许多新特性之间,与大脑基因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和许多特性之间,任意近地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转化发展,重新组合再建构,大脑里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却不受或间接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框框的直接影响和约束。因而思维模式越来越超越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外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特性和功能形态特征、时空特征范畴限制,产生宽泛的自由度,具有了更多有限有界的创新性,建构思维模式本身特有的各种形态特征和时空特征。思维模式各种各级建构形式任意发展,建构本身特有的各种形态特征和时空特征,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性,由此确定思维模式本身建构和运行的方式,意味着永远在大脑转化发展,显得具有活力而不稳定。所以说,反应快、脑子灵活的人能经常建构所有建构形式并随时随地相互转化发展。
基础性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资源和上层建构的所有思维模式资源是人类个体大脑建构的多单元和多维的所有模式。只要个体大脑建构了所有模式,都含有对应的情境模式特征,大脑中含有的情境模式特征因素,成为个体大脑情感模式建构的组成部分。从生理结构模式角度讲,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个体大脑建构了对应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对应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个体大脑对应情境模式特征因素要求而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内在性生理结构模式本身含有了情境模式特征因素,所以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成为具有情境模式特征的情感模式。包括个体被塑造的性格、能力、气质、情绪等建构的心理特征模式,在基因遗传的基础上,是人的大脑对对象(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模式输出和刺激的接受,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和所有思维模式的结果。个体大脑建构了对方输出并产生刺激的情境模式特征因素相关的生理结构模式,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有了对象性,建构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激发并展现后,有时出现对象的情境模式静态或动态的表象,有时受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影响在身体效应器展现对应的言行表情模式,都与对象性相关,这就是人类个体情感模式建构的由来(见第5章第2节)。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就含有了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象性的因素,成为对象性情感的模式。个体含有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对象性这种因素,就是单向情感模式建构。如果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这个对象也有了个体对象性这种因素,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再是僵化的客观事物,就是人与人或人与高级动物之间双向情感模式建构。彼此双方建构了对方输出的模式,并在己方大脑中保存着,这就是双向情感模式建构的来源。可以说,情感模式是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模式,起码是最主要的模式,所以,人是唯一具有高级情感模式的动物。
所有模式之间转化发展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基本框架模式是粗糙的、很不完善的、不精确的。只有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意识模型(见第3章),才是自我主观世界中的高境界的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才达到相对细致、完善而精确的程度。自我主观世界基本框架的建构,即大脑已建构的巨量的所有模式之间,可以任意近地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再次协调性嵌套超越临界点,互动转化不断地建构再建构,自我主观世界才会建构具有新质的所有模式并不断发展。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源于以大脑为主的网络神经系统,大脑从物质遗传到生长发育,原则上属于客观世界范畴,情境模式刺激同样属于客观世界,所以自我主观世界源于客观世界,包括建构并转化发展而来的所有模式同样来源于客观世界。因此,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对而存在,与客观世界既有统一性,又有质的差别,既有一致性,又具有超越的独特性。独特性包括大脑本身基因遗传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即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特性,及其思维模式对应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高度概括性、间接性、虚拟性、抽象性、不平衡性、意向性、超越性、随意性和向高层级转化发展的特性等。
自我主观世界具独特性,超越客观世界,有别于客观世界,这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和存在的本质。对客观世界而言,自我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因此自我主观世界只能说具有独特性,不可能具有独立性。
记忆模式的特性和功能与思维模式的结构和基本特性综合性地转移到自我主观世界当中,并因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再刺激而随机涨落地转化发展,其中记忆模式在自我主观世界中起着基础、条件和情境模式刺激的作用,思维模式在自我主观世界中起带有意向创新性的积极转化发展的作用。二者通过各自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运作过程中分别采用套用、对比方法而具有相对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实质是基础和上层建构共同产生的自我能力。另一方面,因思维模式创新性和不确定性而具有改造自然客观事物的能力,实质是具有自我改造客观的能力。第三方面,因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相互开启或激活、彼此转化和发展能力,实质是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意识模型,具有自己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的高境界认识和改造能力。自己建构自我的三种能力就是主观世界的能动性。
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模式建构因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建构,具有物理实在性。而思维模式如前文论述却存在虚拟实在性。所以,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既存在物理实在性,又具有虚拟实在性。由于两种特性存在并相互转化发展。由于个体二重性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使人类大脑所有建构形式相对与自然界保持一致性,也具有了更多超越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能力。其建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也有不合实际的(如鬼神形象思维实质是虚拟实在性自我主观世界的产物)建构形式,即客观世界没有的、大脑虚拟想象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一方面证明(大脑)自我主观世界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来源于虚拟实在自我主观世界,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个体产生奇思妙想、胡言乱语的原因。所有这些,都是自我主观世界中思维模式建构主观能动性,起着一厢情愿主观意向性作用,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思维模式建构既使人类伟大,又是造成人世间悲剧的来源,使人类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人类自己大脑建构的所有思维模式,使人类永远处于既能又不能的二重性境界。
大脑具有大量的记忆模式和巨量维度的思维模式,大脑就可以建构粗糙的自我主观世界,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既受客观世界维度的影响和约束,又不完全受客观世界维度的影响和约束,因而自我的主观世界建构本身具有了二重性(详见第5章)。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首先来源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所有模式建构又超越客观事物(大量思维模式建构)情境模式刺激而发展,从而有别于(不是脱离)客观事物(客观世界)情境模式而存在。因此,人的大脑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对立又统一,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转化发展为二元论,即物质的物理实在客观世界与非物质的虚拟实在主观世界并存。社会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不断地建构记忆模式并不断地在网络神经系统上动态化地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人,是“自己思想、观念乃至意识的生产者”。古今中外的人一生都是不同程度地自己建构二重性自我主观世界的人,无一例外。
记忆模式建构是自我主观世界基础资源的建构,与客观事物具有相对一致性,物理实在。思维模式建构是主观世界高层资源,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间接性、抽象性、虚拟实在性等关系。物理实在和虚拟实在二者都是建构大脑主观世界的根本资源,二者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作用和转化的系统整体性,各自又有特质上的差异性。二者共同存在于大脑之中,并相互促进、转化发展,演化无穷尽的真实或虚化的故事。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最具本真、模式、过程和关系,广泛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的关系。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同样具有本真、模式、过程和关系的建构形式,所有模式(包括不同的记忆模式和不同特征类型不同种不同级建构形式、不等量度、知性或理性的思维模式,以及二者转化发展关系——以下同)同样在大脑中以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广泛地联系和永恒地转化发展,反映的是客观世界广泛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关系,甚至说以不同建构形式比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更为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客观事物没有建立的联系)和更为无限有界地永恒的发展(其中包括客观事物不存在的所有思维模式建构及其发展)。例如社会上的每件人造物都是人类大脑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反射在人的身体效应器上功能展现做出的产物,是大脑具体建构形式的功能模式展现。而且只要人类存在,这种功能模式会继续地展现下去,将会有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人造物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还有表象和概念,一方面可使大脑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认识具有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因为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再刺激,大脑建构留下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后形成的表象(多重多维)比底片感光留下的(只是二维的)印迹图案更为复杂。底片印迹图案与反映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只能保持二维的一致性,两种不同的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与反映主客观事物的情境模式能保持四维甚至多维的一致性,所以大脑表象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大脑在记忆模式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础上,大脑思维模式建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激发和展现,就是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保特了最大的一致性,又无限有界地打破了一致性,更新和改变了一致性,又创造和发展了不一致性。
3. 大脑内在性运行的推理过程是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的过程
通过他人眼睛的几何图形、睫毛、眼肌、瞳孔和眼光光亮度等细化的情境模式层级特征刺激,婴儿大脑建构对他人眼睛图形和眼光的知识性记忆模式,婴儿大脑建构的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与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广泛联系,进一步建构为整体性眼睛图形和眼光高级记忆模式。幼儿大脑神经网络进一步分化、复杂,对他人眼睛的几何图形、睫毛、眼肌、瞳孔等层级特征刺激,在以后的丰富的社会经验情境模式刺激前提下,分别与其他物理实在的情境模式层级特征相联系,如对睫毛的模式认识,很快会与其他普通毛的情境模式认识相联系。反映在大脑里,凡是毛的形状情境模式(卷曲细长形状)刺激,个体大脑建构一套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大脑会通过套用而认识其他普通毛的情境模式。如对头发、胡须、汗毛等情境模式刺激而产生的认识。不同毛的情境模式之间,存在生长的部位、粗细、长短、颜色等不同的层级特征,反映不同毛状物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与反应部位、粗细、长短、颜色等的细胞柱或不同类型神经元群相联系。对头发、胡须、汗毛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基本相同的毛状生理结构模式,外加分别连接着反映不同部位、粗细、颜色等这些层级特征的细胞柱或不同类型神经元群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这样有相同的与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的综合或分别激发,大脑本体才能感觉到头发、胡须与汗毛的不同,建构不同的记忆模式。不同的记忆模式的联系、转化发展关系的建立,建构为以卷曲细长形状为共有特征的毛的形象概念,大脑建构的是基础概念模式,也是知觉记忆模式的建构,也可以说是低量度基本概念模式的建构。进一步与牲畜毛和人造毛的模式建立关系,就是基本概念中等量度思维模式的建构。再扩大到与所有牲畜毛和人造毛的情境模式相联系并建构,转化为中等或高等量度思维模式认识。与各种毛织品加工产品联系起来,大脑又会建构高等或超等量度思维模式加以认识。如果大脑进一步建构了以毛料为主加工的产品,如毛织品这个概念,无法说清是何种量度思维模式。从睫毛到头发,又到牲畜毛、人造毛,再到毛织品又到毛织品市场等思维模式建构,这期间无法说清楚哪种毛是正当建构形式还是非建构形式,还是二者兼顾的二重性建构形式。最后又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商品这个概念高度抽象又十分庞杂,同样是最基本概念之一。至此,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不能再用超量度思维模式加以限制性认识,也不能用高度理性思维模式认识,更不能用正当还是非正建构形式加以认识,而是以有限有界量度、超高理性思维模式的建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这一整套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到不同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和转化发展,随着人类个体大脑生长、发育不断分化,又随着不同情境模式丰富的刺激,大脑建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不断地转化发展的过程,正是思维模式真正的建构及其转化发展的全过程。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变化使大脑动态化思维模式之间产生一系列转化发展的关系,在大脑里的思维模式建构和发展由简单向复杂、由初级向高级思维模式建构,商品概念已经远离了大脑中有关毛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的直接联系,是经过多次质变后转化发展以及多层级多次的间接性联系,才转化发展为理性思维模式或超高理性思维模式的建构。这一思维模式系列建构和转化发展过程,正是自我主观世界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相对认识、把握和改造的发展过程。任何思维模式建构和转化发展,可以说是阶段性又无限有界地转化发展,有始无终地转化发展,根据以后不同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再建构,再转化,再发展。例如商品这个概念虽然高度地十分庞杂,但客观存在的商品也不是毛的最终归宿,毛织品转化为商品也不是人类对毛的认识最终思维模式建构的终点。
可想而知,思维模式建构,随着人类种系发展和个体年龄的增加、大脑发育、各种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学习知识面的扩大,大脑思维模式不但所有建构形式不断地延伸扩展,由思维模式非正当建构形式到正当建构形式,又到非正当建构形式相互转化发展,经过多层级多次的转化发展,也是思维模式建构发展又分化,分化又发展的过程。例如,现在毛质的商品很大程度上已被人造纤维所代替,原来毛织品正当建构形式被人造纤维非正当建构形式所代替。不同思维模式的建构形式互动转化;由低量度思维模式向高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高量度思维模式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再转化,再发展;由阶段性成果的知性思维模式向比较完善的理性思维模式过渡和发展,理性思维模式向知识思维模式转化发展;大脑存储的虚拟实在思维模式转化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由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或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再转化为虚拟记忆模式……虚拟思维模式与虚拟记忆模式如此多层级轮回循环、转化发展等。所有这一整套思维模式关系的建构和转化、发展,构成了完整的思维模式的建构、发展、升级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思维模式内在性转化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也反映了思维模式内在性转化发展的一整套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一整套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是造成大脑具有推理过程发生的重要内在性根据,同样是思维模式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的重要根据之一。
思维模式一整套运行机制有限有界地转化发展下去,也适用任何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为起点,分别一系列建构所有建构形式转化发展的规律,与相关情境模式刺激相联系,大脑会建构和转化发展一系列所有建构形式,统统地在大脑中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互动转化,形成不同复杂程度、大大小小、许许多多、质量规模完全不同的所有思维模式及其对应建构形式。反映在大脑的空间,是相对基本完成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不断地转化发展,发展过程又不断分化并自成体系地发展(不断地建构内涵不同的基本概念)。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思维模式不断地运动着、前进着、发展着、变化着,处于动态化的过程中。
上述所有转化发展都是思维模式真正建构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或者说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全部。在大脑空间思维模式建构,以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地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布,并转化发展的全部。
如果把字(语音、含义和结构)比作高级记忆模式建构,字与字的组合就是思维模式建构。例如,上文讲到桃与树,桃树可以看作是低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或者说是高级记忆模式与低量度思维模式二者的过渡段重叠的形式。由字到词,不仅是形式上单纯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之间关系的重新组合再建构,也是由形象概念向抽象概念思维模式建构的转化发展(基础概念向基本概念,低量度思维模式向高量度思维模式,不同建构形式之间相互发展过程)。词组则是多个基本概念模式的组合,所以具有内在的多层级多次转化发展的建构。由词(包括词组)到句,句到段,段到节,节到文章,全都是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和不同种、不同级、不同建构形式之间的转化发展过程,最后形成自我主观世界某种观念的相对表述。
关于语音,不仅取决于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且取决于大脑功能区建构的相对所有模式,还取决于布洛卡区建构的相关生理结构模式(位于大脑第三额回后部并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区),由该区和威尔尼克区共同协调并建构复杂发音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转化发展程序。这种生理结构模式经过转化发展程序被送到相邻的运动皮层颜回区,颜回区建构对应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经过传输或者说反射激活嘴、唇、舌、咽以及其他和发音相关动作的肌肉,这是一个由生物信号转化为物理信号的过程,使其自动调节气流或振动,转化为具有物理实在特性(音调、音强、音长、音频等)的语音功能。20世纪30年代,耶鲁大学本杰明·沃夫提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其实任何语言都是为满足人类社会基本生存、社会化训练、文化化熏陶需要而由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模式,都是大脑建构的一种语音和符号整合后不同的具体建构形式,是人类思维模式建构过程需要的最一般和最核心的符号建构形式,往往决定各种思维模式不同建构形式的建构过程和结果。
几何题证明、代数解题,在证明和解题过程,对定理和公式的合理应用,建构和展现的是逻辑思维模式。因为定理和公式模式已经被证明,成为基本概念模式的建构,所以证明几何题和用代数公式解题的过程,全都是逻辑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再建构,也是大脑推理的过程。不论由低量度到高量度转化发展,各种各级不同建构形式之间的转化发展,多层级轮回转化发展,既是在建构形式基础上的建构,也是更深层次建构形式的基础,层层相扣、有根有据地建构思维模式,是个体大脑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的来源。一方面,由低量度思维模式向中等和更为高度复杂的高量度思维模式,甚至向超等量度发展。可见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不但由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而构成,而且通过自身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可以建构其他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继续转化发展。另一方面,由思维模式的非正当建构形式向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再次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又一次向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就是由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向不同的更为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转化发展,二者都是多层级轮回地转化发展,逐级累进向前发展。两种表现,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大脑建构逻辑思维模式的基本途径。
4. 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是提高所有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之一
思维模式建构第一次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程度,这种低量度思维模式就可产生反馈功能。反馈最早发生在婴儿中期,促使婴儿开始积极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对事物、事件以及他人认知有积极推动作用,促进大脑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如模仿学习是婴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不断建构自己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同时,建构言语行为的低量度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婴儿对妈妈第一次说“奶”,很快就会讲“奶奶”,对妈妈提出吃奶的要求。婴儿到了中后期,在“妈妈吃奶”的这个低量度思维模式意向性驱使下,婴儿后期到幼儿初期会说“妈妈,吃糖”,这一时期婴幼儿大脑又有了吃糖的记忆模式建构,很快进入巩固的初量度思维模式水平。妈妈、吃、奶、糖几个记忆模式重建构,不符合成人语言逻辑要求,对于婴幼儿来讲,他认为自己表达明白了,十分单纯,仅仅指吃奶、吃糖而已,也可以说达到低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水平,可以用在不同的情境模式范围。例如,婴幼儿要想做某件事,包括要吃、要玩等,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嘴里会啊啊地叫,手会指向吃的食物或玩的玩具,这时妈妈告诉他,吃的叫苹果,玩的叫布老虎,婴幼儿大脑会很快记住苹果和布老虎。这就是婴幼儿想法(思维模式)反馈功能,促进记忆模式建构的事例。
思维模式即使是初等量度思维模式建构,也具有反馈功能。思维模式反馈功能,促进幼儿飞快地建构与生活相关的所有记忆模式,甚至学会低量度自我保护能力,并根据建构的低量度思维模式的意向性,经常提出不符合情境模式刺激要求,表现在哭闹情感的宣泄。到了童年已有大量的中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反馈功能达到比较成熟阶段,基本建构了十分粗糙的自我主观世界(尽管很不完善,很脆弱,或者还是一个小的框架),对好多事情就有了自我的看法,思维模式建构产生了意向性,甚至有的思维模式具有了明确的意向性,此时主观世界对某些事物情境模式就有了很不成熟的自主性,自主性表现就是对某些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提出要求,从而大脑自动建构相对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简单的想法)并提出要求,甚至是强烈的某种意向性要求。
思维模式要求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包括思维模式要求的完善和不完善的(或者不符合思维模式要求的)两类记忆模式(这两类没有明确界限)。这两类记忆模式,在思维模式高度概括意向性要求下,思维模式反馈功能,首先要求大脑对已建构旧有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记忆模式直接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记忆模式建构程度得到加深,质量有所提升;对基本未完成、相对不完善的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反馈功能有利于未完善记忆模式加快建构速度,促进其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在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中,这两类记忆模式经过多次增强而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化。因为思维模式对这两类不同的记忆模式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大脑对建构的记忆模式又一次重建构,对参与的记忆模式重复建构,或再次开启,记忆深刻,质量可靠,大脑会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促进大脑记忆模式加深记忆,也是思维模式反馈功能之一。
思维模式反馈功能还体现在,思维模式建构需要不同的记忆模式参与,其中有还未建构的记忆模式参与,或者思维模式建构的某一阶段需要某些未建构的记忆模式参与。未建构的记忆模式成为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缺口,有缺口的思维模式建构成为未完成或不完善的思维模式建构。不完善的思维模式通过网络神经系统对有关大脑功能区发出信号,产生神经激素或神经递质,产生短暂的强直性刺激,要求有关脑功能区、细胞柱、神经元、突触发生形态改变和生物场势调整,再经过学习或实践刺激,首先是模态化程式建构新的记忆模式,在不完善的思维模式意向性要求下,对新建构的记忆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再建构,新建构的记忆模式参与使不完善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完善。思维模式建构要求大脑再学习或实践,大脑又建构了一些新的记忆模式,这是思维模式加快、加深记忆模式建构产生的反馈功能的具体体现。至于大脑新建构的记忆模式是否符合思维模式意向性要求,还要通过与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是否具有相对一致性来验证。
不论是通过上述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意向性要求,促进大脑已建构的不完善记忆模式完善,再经过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还是通过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建构新的记忆模式,都是思维模式促进并加快新的记忆模式建构的主要捷径。人类独具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促进人类个体大脑建构记忆模式数量增多、速度加快、质量提高。人类从出生到青壮年时期,大脑建构的大量各个领域、各种具体专业或事业中的思维模式成为加速度地建构记忆模式内在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关键性根据。人类个体大脑加速建构记忆模式,会促进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同样加速建构思维模式。快速建构大量新的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不仅仅是由低量度思维模式向中量度,甚至向高度思维模式发展,不断地分化向不同特征类型多种多级、正当与不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进一步打破思维模式量度界限,会向超量度思维模式境界发展。不等量度思维模式向超量度境界发展,增加更强大的反馈功能,强劲地促进未完成或新的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速度同样加快,反馈功能又一次加强,这是人类在个体生长、发育时期,大脑加工处理信息速度越来越快的重要根据之一。
所有记忆模式建构加快、加强,人类个体青少年时期建构大量所有记忆模式,大脑大量建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和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使青少年很快进入超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境界。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脑容量迅速生长发育,生物场势强劲,正是大脑大量建构中量度思维模式的时期,开始向高量度、超量度思维模式转化发展,多级建构形式不断地发展分化,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不断地转化发展,大量的知性思维模式向理性思维模转化发展。这样青少年大脑功能有了质的提升,突然开始考虑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等抽象思维模式范畴的问题,说明青少年大脑发育生长初步成熟,人生从此展开竞争。真理与正义之类的思维模式,正是超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建构形式分化、向理性思维发展的反映。其中意识模型也在快速生成和发展,应该在20岁以后,思维模式超量的境界建构,不但需要大量初等或中等量度思维模式的参与,更需要不断地建构大量新的记忆模式并参与到不等量度思维模式中,需要以各种各级正当或非正当建构形式相互联系,进入初步完善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境界。
人类认识真理、正义之类思维模式建构复杂程度、虚拟程度、抽象乃至逻辑程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所有模式建构过程,要求大脑不断充实实践和理论知识,也就是大脑不断地建构大量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不断发展和分化,才能对真理、正义之类高度抽象逻辑问题有个初步了解,初步的了解只能说是走近真理和正义的边缘。历史上人类不断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很想认识真理和正义的真正中心,其实真理和正义本身,从来也不存在什么中心,人类从来也未进入过真理和正义的中心。从政治哲学来讲,没有中心的事物,就是分散又各自为中心的事物。各国不同经历的人,对真理和正义有各自的认识,是多中心的真理和正义相互排斥的存在,证明人们对真理和正义有不同认识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真理和正义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还处于因人而异、因国家而异、因民族而异的过程,处于非正当建构形式的探求之中。即使有人说什么主义就是真理,只能说是暂时的、相对的正当建构形式建构。要知道正当建构形式也会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同样会失去中心地位。也就是说,要想知道真理和正义,不仅需要个体大量实践和学习理论,建构和累积大量与真理和正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记忆模式,更多地建构高量度和超量度思维模式。更需要人类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人类所有建构形式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更多的道德、哲学(智慧)、精神、心理特征和理性思维模式基本相对全面地建构,才有对真理和正义的初步理解,但真理和正义这两个高度复杂的概念,或者说概念组合的理论,永远存在不完善、不完全和差异性的理解。真理与正义同样是大脑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模式的含义之一就是存在不断转化发展的过程。其实,人到老死对真理和正义,也不会有完善或完全的理解,因为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建构过完善和完全的真理和正义的中心,转化发展过程不存在永远固定的中心。因为真理和正义不仅因人、因国家、因民族而异,更多地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而转化发展,人类对真理和正义永远的追求才是人类社会永远前进的动力。
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模式的建构和完善,反过来也可以提高本身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速度,二者是循环往复的互动关系,才使人类大脑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建构、转化发展并有所展现。其中思维模式特性和反馈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包括将原来建构的虚拟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转化为复杂的多维度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认知记忆)。说明思维模式反馈功能,不仅促进物理实在的不同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加快,对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同样有加快、加速建构的促进作用,正是大脑创造出来的认知记忆模式建构。
思维模式反馈功能另一个作用是,对不同的记忆模式建构要求不同。其中要求没有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或暂时情境模式(条件)不存在或还没有产生刺激,大脑还不能建构思维模式建构所要求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可以用已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或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来代替或补充。例如,第1章讲到,三岁幼儿说:“爷爷这根绳子二斤长”,可以用其他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斤字)来代替(米或尺)记忆模式。有时用如果假设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来补充,以满足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要求。例如,在风雪交加难熬的夜晚,想到如果有一瓶酒多好,酒后就可以安稳地睡一觉。实际建构的思维模式是虚拟的,提出的要求是如果、假设。用如果、假设所有模式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大脑建构过程感觉似是而非,基本不能完成,相对不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并不稳定,思维模式建构不能满足想象的要求,其中有虚拟的(甚至虚幻)的记忆模式参与,如天上真能掉下馅饼那该多好,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一样,可以解决人心理上和生理上临时解饥和止渴的欲望。人类大脑没有建构的不同记忆模式还不能满足思维模式建构时,大脑建构的是具有缺口的特殊的不完善的思维模式,这是人类建构特殊的不完善的思维模式的特有途径。只要这一维有缺口思维模式在大脑建构,这一维思维模式建构存在记忆模式缺失,思维模式意向性会寻找相对的情境模式刺激发生(就是研究),对应情境模式一旦寻找到,大脑会立即建构急需缺失的记忆模式,进而建构有缺口的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为相对完善的基本概念(科学概念)。人类大脑常常会建构有缺口的思维模式,这是人类对工作、科学开展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功能高等动物大脑不可及。
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是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后,经大脑简约化转化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同样得到了大脑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稳定化后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得到了语言概念相关的生理结构模式及其意义基础客观性支持,所以虚拟记忆模式在大脑中的坚信程度,往往胜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直接刺激感觉系统后建构的所有模式,包括大脑建构的物理实在(经验的)记忆模式。如宁可相信鬼神的存在,也不相信人类自己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如果产生好的结果,认为是神的恩赐,如果是坏的结果,认为是得到报应。尤其经过多层级轮回或特殊途径建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无论是在大脑中保存记忆的牢固性,还是概念可相信度,即使是虚构的谎言有时也坚信不移。这就是人类宁肯相信自我建构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却不信实在的情境模式存在的根据。例如,世界上有许多人说有上帝、真主,尽管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至今还有人相信,甚至上升到政治领域,有人不信上帝,就会背上不讲人权的罪名。无怪乎多数幼儿、儿童,宁可相信有魔鬼,也不听父母“不要坐在高层窗台上,有危险”的警告。尤其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即大脑建构多种多级建构形式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在做梦时想到外星人、宇宙、飞船、药物试验等情境模式并相互联系,大脑就会产生自己被宇宙人绑架,在宇宙飞船做药物试验的梦境,梦境过程越详细,越显得真实可靠,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如此地坚信,实质是这些人宁肯相信虚拟实在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反而不相信物理实在自我主观世界(见第5章),真是自欺欺人。只有大脑曾经分别建构过虚拟的宇宙人(看科幻小说而想象地建构过)、真实的宇宙飞船、药物试验知识记忆模式的人,才会做这种梦。或者说只有大脑经常建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或思维模式的人,大脑才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科技梦幻。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或激活的次数越多,建构的深刻程度越深,更加坚信不疑,无怪乎谎言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人类促进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加快的另一种途径,是思维模式和有关记忆模式整合组构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意识模型,在意识模型突现前提下,也是人类建构记忆模式最主要,也是最快、最佳途径(详见第3章第1节)之一。通过思维模式激活和意识模型突现而建构的记忆模式最深刻,如青少年时期记忆的事情(当然与大脑强势的生物场势有关),如学习过的几何定理、数学公式、语言概念等,一段时间内很难遗忘。更重要的是,在意识模型突现参与下,所有记忆模式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联合互动,协调性嵌套,临界耦合作用,转化发展建构的关系,推向更加高度复杂化,彼此作用超越了临界点,达到超等级记忆模式建构。意识模型突现,不仅推动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提高,而且推动多种多级思维模式建构,推动正当与非正当建构形式相互转化发展,使思维模式更加复杂化地建构和发展。这些建构和发展过程不断地发生,会加深、加强相关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的巩固程度,往往会进一步提升人类对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的相信程度。
思维模式激活和意识模型突现加快和加深记忆模式建构途径,还表现在人类通过思维模式激活和意识模型突现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把握和改造留下的印迹,即社会事物(人造物)的产生和发展方面。由于社会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个体出生以后,除接受自然界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太阳、山川、土地之类的记忆模式,还接受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更多的不同的记忆模式,如家庭里的静止的实物,人类通常使用的语言文字等。巴甫洛夫说,语言是“万能的刺激物”,它既可以使人的大脑建构无数不同的记忆模式,又能使大脑建构更多的思维模式(从具体形象思维模式到抽象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模式)。大脑建构丰富多彩的所有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纷繁复杂的思维模式。升华虚拟变幻莫测的思维模式,使大脑建构更多的所有记忆模式,包括虚拟建构的思维模式(如鬼神等)转化成大脑固有的记忆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织,彼此多层级轮回互动促进地发展,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大脑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重组,协调嵌套,精细化运作,使其认知能力很快提升,认知模式建构快速地发展。
不同的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不仅仅是层级关系,还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彼此转化,共同发展。具体体现在:①记忆模式发展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虚拟实在思维模式,虚拟思维模式常常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在大脑中保存,如定理、公式、概念等,无一不是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建构,最后总是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保存,并多层级轮回地参与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②大脑建构记忆模式量越大,虚拟思维模式多级建构形式越丰富多彩,反过来促进大脑建构更多新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并且建构的速度加快,印象更深刻。在思维模式意向性和主导性作用下,建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效果也很好。如速记能力很强的人,尤其短时间内能记住大量变化数字的人,都是通过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训练,通过思维模式运作,总结经验,甚至用形象思维模式进行对照而快速建构大量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这种人经过特殊训练,会成为具备特殊工作才能的人。
5. 知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
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是阶段性过程完善和全过程中抽取相对比较完善的思维模式,分别为两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建构。知性思维模式是阶段性过程中建构的基础概念,可理解为低量度或中量度思维模式,亦可以是高级记忆模式,也可以理解为高级记忆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中间过渡类型。理性思维模式是从全过程中抽取相对比较完善建构的基本概念,可理解为高量度或超高量度思维模式。不论知性思维模式还是理性思维模式,都包括正当建构形式、非正当建构形式以及多种多级建构形式。
本章第1节第1部分内容已经说明,思维模式建构不可能也不存在最后的结果,思维模式建构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有始无终的过程,也是一个系列过程,系列过程中各个阶段性思维模式建构都具有了一定的正当建构形式或非正当建构形式,每一阶段建构的思维模式都是阶段性成果。反过来讲,思维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建构也是思维模式比较完善或相对完善的具体建构形式,每个阶段的成果或者说比较完善的具体建构形式,可以称为知性思维模式及其对应的具体建构形式。其中某一阶段建构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比其他阶段建构的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更成熟,个体大脑对这一阶段的成果比较满意。又通过几个阶段满意的结果对比,选出其更成熟或相对比较更完善的思维模式,就是理性思维模式建构,也称为理性思维模式及其对应的具体建构形式。理性思维模式及其对应的具体建构形式,不是思维模式自身最后转化发展的结果,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也不存在最后的结果,思维模式自身不断地分化,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或向多级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的趋势。思维模式建构始终是一个系列过程。如果从思维模式建构系列过程和不同阶段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形式中,选择相对完善并有比较满意成果的思维模式建构形式,又经过变化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进行多次循环对比、分析和综合加工,产生有结果的建构形式(但不是最完善、最后的结果),这样的思维模式虽然还不是最后结果,也可以称为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形式。其中包括纯粹的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如“纯概念”,就是超量度的理性思维模式建构。所有的思维模式建构,不论是阶段性成果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形式,还是其中经过再加工选择,相对完善,有了一定结果的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形式,与有关记忆模式和其他思维模式有着广泛的联系,都是一个相对完善又发展的、建构过程不同的阶段性成果和结果的表现。因为,不论是概括性的思维模式,还是思维模式具体的建构形式,在建构过程不同阶段对参与的所有记忆模式不断选择、加工、扬弃,又选择、又加工、又扬弃,甚至再选择、再加工、再扬弃,永远建构下去,思维模式建构没有终点。这就是人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奋斗不息”的原因。
知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都有其对应的具体建构形式,包括各种各级正当或非正当建构形式。不过,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不同阶段建构的阶段性思维模式,产生不同质的虚拟性的思维模式建构形式,含义侧重点和生理结构模式多重多维建构的深刻程度有所不同。
知性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即阶段性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该思维模式满足阶段性需要,相对有限的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中间产物,其中包括不完善建构的不同的记忆模式。有时阶段性的思维模式建构还存在缺口(需要参与建构的记忆模式有的在大脑中还没有完成建构),仅仅达到虚拟可能性和同一性思维模式建构。这样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特性和功能展现不充分或不完善。只有将知性思维模式(即阶段性系列成果)建构形式不断地转化发展,对多阶段产生的多个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将相对完善的、满意的成果推向更完善的发展阶段,建构具一定结果的理性思维模式,这样不断加工、提高的思维模式建构,成为结果性的建构形式,就是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形式。用哲学的语言讲,即理性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的辩证建构。达到理性思维模式全面辩证建构,思维模式自身就会有一整套内在性运行机制(见第2章第4节),并充分展现思维模式所有特性。
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又因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的变化发展,二者往往又是相互转化、互动发展的关系。例如,任何几何定理的证明,首先由公理(不证自明)推导出来的,这里的公理可以说属于知性思维模式范畴,被推导出的定理属于理性思维模式范畴。通过这些步骤证明思维模式建构范畴的定理,又可以证明其他定理。这样通过定理证明定理,前一个定理在这里就成为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也属于知性思维模式范畴。后一个定理是被证明成立的定理,属于更高一级的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建构,属理性思维模式范畴。其实,任何定理既属于知性思维模式范畴,也属于理性思维模式范畴,都具有二重性;既是证明其他定理成立的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又是被证明成立的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从中说明一个道理,哲学所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某种范畴内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这就是知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如此,它们彼此互为对立存在的根据,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滚动转化发展,永远地协调组合运作,既相互依存又转化,既互动又发展。
知性与理性思维模式之间相互促进、滚动转化发展的关系,与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二者具有相似性,或者说具有一致性,都可以把思维模式的主要形式——概念提纯升华到相对“纯概念”的境界。
6. 不同阶段思维模式建构对应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不同空间的分布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大脑中建构并保存对应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即大脑建构的不同思维模式,包括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不同阶段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等。大脑中建构、保存大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就是大脑建构大量或者说巨量内涵、意义、目的和结构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个体大脑建构大量的思维模式,大脑具有说不清楚数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程度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保存和分布大量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分布在大脑不同空间的大小功能区之间,使大脑空间分布着错综复杂的生理结构连接,即巨大数量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其中大脑不同功能区、细胞柱、不同类型神经元群或不同种突触群,成为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节点,使其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特性功能展现相互影响和激发。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和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成为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公共生理结构模式,使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发生协调性嵌套,使其相互的功能更为奧妙。
记忆模式本身就是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保存有两种情况:①记忆模式开启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功能区,有关细胞柱、神经元、突触,甚至树突棘参与神经事件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亦称印迹路径的活动图式。如第1章第1节讲到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在《捕捉记忆过程的细胞活动》中讲的给被试者看5~10秒短片,发现被试者大脑有100个左右神经元活跃并构成图像(生理结构模式图像)。神经元活动图像或叫图式,虽然只有100个左右神经元参与建构,却呈现出多种多样、多形多态的生理结构模式。隔一段时间,要求被试者回忆短片情境,个体感觉到在大脑区域有表象展现,观察到测试者相关脑功能区域还是那100个左右神经元活跃起来,并形成相同图像。如果综合大脑建构的其他记忆模式共同反射在身体上做出言行表情,嘴里就会讲出短片的情境模式是什么。同时也会观察到相关的生物场势不同形态能量的活动范围;②记忆模式不开启,处于湮灭现象(静息状态),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只能判断大脑有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微观形态改变和神经纤维路径增强,很难观察到任何形式的活动图式,也没有表象展现和生物场势的活动。但不同神经元之间路径联系因神经纤维路径增强依然保存着,只不过模式未开启,功能不展现。
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保存,与记忆模式生理结构模式相似,或者说具有一致性。不过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要有多个参与的记忆模式对应的多套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嵌套式激发,这样涉及的脑功能区更多,涉及的细胞柱、神经元类型及其数量、突触种类及其范围更广,分别建构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不同功能区之间联系的距离更长,甚至多个记忆模式、多套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分别在大脑中相距较远的脑功能区发生着联系,构成一幅整体的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图像,构成一个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整体性模式(生理结构模式图像)。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要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达到稳定化,全部都在大脑中各自保存着,彼此相互联系着,并相互转化发展着。
这样的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保存同样存在两种情况,与记忆模式的生理结构模式情况完全一样。思维模式激活后,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既能观察到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活动图式及其所在区域,也会有表象展现或做出相应言行表情,只不过表象是动态化展现。当然,思维模式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比不同的记忆模式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更为复杂。思维模式没有激活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观察不到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但参与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联系路径依然强劲地保存着。
从理论上讲,思维模式模态化建构过程可以理解为不同阶段性的表象的展现,是思维模式的不同阶段性表象发展过程,因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不同,产生的表象不同,才是思维模式模态化表象产生的基本原理。思维模式不同发展阶段,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不同,常常影响或决定不同的知性思维模式建构发展方向和质量。例如,几何定理证明过程,不同的人因考虑题目中的条件不同(实质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所有记忆模式),不同阶段引证自己大脑已建构的定理不同(大脑激活或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不同),有的人引证正确,证明的结果正确,有的人因引证错误,证明失败,有的人引证失误,绕了大弯最后才证明正确,可见大脑理性思维模式建构,决定证明题解的质量。又例如,有的人半道放下手中活儿,又去干别的活儿,“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这不仅影响当下大脑需要建构知性思维模式发展方向和质量,还决定最后究竟先建构什么样理性思维模式,决定建构的发展方向和结果。思维模式不同阶段性发展过程,反映个体大脑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的变化。
因此,大脑每一阶段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对应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既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参与结构,也有不同的生理结构模式参与建构,所以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既有一致性(共性),也存在差异性。不同阶段建构知性思维模式对应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具有差异性,甚至有较大的差别。实质是大脑前后两个阶段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具有差别,前后两个阶段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差别地激发,大脑展现的表象不同,大脑本体感觉才有对比,通过对比才能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两个不同的认识、两种思路等)。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变动不居,生物场势供给的各种形态能量也变化不定,说明思维模式建构具有流变性。流变性包括大脑中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分布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不断地变化,以及特殊生物场势相对应各种形态能量的变化。思维模式建构的流变性及其反射在身体上,是大脑灵活适应多样性环境刺激的生理学根据。
在不同发展阶段,在大脑中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存在流变性,即建构的具体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不断变化。具有流变性的思维模式在大脑功能区之间变化不定,建构多组系列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性的知性思维模式,即在大脑不同功能区之间建构系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保存在大脑之中。这样建构的系列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性的知性思维模式,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化。多数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对不完善,未达到稳定化。所以,系列建构的知性思维模式,当下转化发展为虚拟记忆模式,取得相对认知记忆效果,但时间长了很快就会忘记。例如,用系列定理证明新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取得大脑长期记住,证明过程引证的系列定理却很快被遗忘,尤其用新定理去证明其他定理,忘记得更快。只有相对完善的理性思维模式定型建构,大脑中才有相对稳定的建构形式存在,才有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相对稳定化的建构形式保存,保障了大脑对新的定理的长期认知记忆效果。
因相同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不同人激活大脑阶段性思维模式(不等量度、不同种、不同级建构形式等)不同,因此对同一情境模式刺激,不同的人反应不同,态度不同。如相同花的情境模式刺激出现,不同的人大脑已建构旧有的与花相关所有模式激化。不同的人相关已建构所有模式激化完全不同,不论在大脑形成的表象,还是反射到效应器上做出的言行表情模式展现完全不同。观花,有的人是走马观花,看过花就行,大脑中已建构所有模式没有被激活,最大可能高级记忆模式开启,不注意也无所谓,没有必要在大脑建构眼前这种花的情境模式刺激相关的理性思维模式;有的人是走马观花,是大脑中已建构相关中量度或高量度思维模式激活,发展中的知性思维模式向理性思维模式转化并激活,哪种花好看,哪种花有什么特征,如果发现好看的花,此时的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为高量度或超高量度思维模式并激活,要认识并记住这是什么花,属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有的人鉴赏花,研究花的生理结构、香味、颜色,想了解这种花有什么生理、生态、生物学特性,这种花属于植物中哪一种哪一科,大脑建构超量度理性思维模式。对花分别持三种态度的人,与他们各自大脑过去已建构的所有模式激活程度相关。第一种人可能是粗陋的人,也许是英雄豪杰;第二种人是普通人;第三种人可能就是种花人,或者是植物学家。
对相同的事、相同的情境模式刺激,不同的人激活的思维模式量度不同、建构形式不同、阶段成果不同。花的情境模式特征对个体大脑产生刺激是相同的,不同经历的人被激发的已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心理特征模式不同,不同的人对花有不同的态度。如有人不爱花的外表形态,却爱花的颜色,有人喜欢美丽好看的花,有人偏爱香花,有人一生研究花的解剖学、生理学或生态学等。每次遇到不同的花的情境模式不同特征刺激,个体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都不同。不同花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决定人的情绪模式(见第5章)激发程度不同,大脑分泌的神经激素或递质不同,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场势,尤其各种形态能量的不同;或者由大脑原来建构的所有模式乃至自我主观世界心理特征的不同所致等。自我主观世界心理特征模式不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意志、情感和情绪模式等的不同(见第5章第2节)。多种心理特征模式的不同,决定一个人建构的花的思维模式不同,对花的态度也不同。
7. 正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具有排他性
思维模式的正当建构形式具有的排他性,往往表现为人们的习惯性观念常常排斥其他观念,更排斥与之相反的新观念。观念是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人类群体正当建构形式习惯性的建构和发展,往往具有排他性。例如,国家之间不同领域的意识模型(观念)形态、民族之间宗教信仰、地区间风俗习惯,甚至地方方言、口音(地方语言常常产生地方性文化艺术)、性格等,这些习惯性建构都会产生排他性。要想在大脑中建构不同的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习惯性思维模式约束,这一点通常很困难,因为习惯性思维模式中的正当建构形式有很强的排他性。
因新的情境模式第一次产生刺激,大脑建构思维模式第一次具体建构形式,因亲身经历而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首先在大脑相关空间建构和存在,常常表现出确定性,产生“先入为主”的特性。第一次建构的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往往起到正当性建构形式的作用(不一定是正当建构形式)。第一次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的建构在大脑中具有主导意向性地位,常常否定或不接受相同主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建构的其他新的具体建构形式,尤其他人不同的建构形式(不同想法),与自己建构的具体建构形式不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想听他人的理由。即使他人提出的建构形式相当正确,感觉有一定道理,个体还是不愿意,甚至抵制他人正当建构形式的提出。尤其是爱面子的人、当官做老爷的人、具有嫉妒心理的人,甚至已经发现他人提出的建构形式(即想法)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甚至已经感到自己大脑建构的所谓正当建构形式有问题,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承认错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缺点,严重地影响个体大脑聪明才智的发展)。排他性还表现在任何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关键是大脑对新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思维模式,是非正当建构形式还是正当建构形式,常常因人而异,尤其有个人情感模式参与建构的思维模式,个体总觉得建构的是正确的正当建构形式,实际上很难说得清楚。不过非正当建构形式总是向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同样正当建构形式也会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双向转化发展过程往往令人很难判断,常常使人失去新情境模式刺激给人带来的机会。恩格斯讲“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这说明正当建构形式是由系列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来的。经过系列非正常建构形式转化发展,认为第一次建构的思维模式是正确的,以正确、真实、可靠的信念确认,以后在相似情境模式刺激下成为习惯,经常激活,就是正当建构形式。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是两套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只不过在大脑不同空间以不同形态建构和分布。二者经常相互转化发展,反复提纯升华,在过程中确定哪一套生理结构模式具有正当性,并经常习惯性激活,它就是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不论何种途径建构来的正当建构形式,都会产生排他性,甚至是顽固性地排他。
如果正当建构形式参与整合组构过程,产生意识模型,尤其是无意识模型,正当建构形式是无意识模型的主要结构参与者,在无意识模型中起主导作用,成为无意识模型刚性、不易改变(刻板效应)的重要原因(详见第3章第1节)。正当建构形式在意识模型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这往往成为不同领域意识模型形态斗争内在性原因。例如,个体对事、对人形成某种观念,其中正当建构形式排他性最为强烈,很难再改变个体对事、对人的看法和态度。正当建构形式参与无意识模型整合组构,还表现在宏观的意识模型形态之间、宗教之间、教派之间、宗教与科学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尖锐斗争,具体的官僚主义家长作风、独断专行的领导、争强好胜的个体也与此有关,成为国家、社会、群体、个体之间产生敌对的排他性,有时成为生死之争的重要祸根。
其实任何领域、任何学科、任何行业,只要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自认为正确的观点、观念、信念、想法等,实质是大脑建构的顽固正当建构形式都会产生排他性的结果。任何正当性建构形式建构,不论是宏观的意识模型形态斗争,还是具体想法或观念,是造成国家、社会、群体、个体之间你死我活斗争的原因。因为任何正当建构形式,不一定具有正当性,即使有正当性,也不会具有完全的永远的正当性,何况正当建构形式总会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可见,正当性建构形式即使存在,也是暂时相对的存在。因此即使持有正当想法,也不可专横跋扈,一定要考虑到正当的想法的有限性。
“正像科学史上所记载的那样,任何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总有排他性”。排他性在科学学术方面尤其严重,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在自然科学方面,其实在人文学科领域所有范畴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很严重。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互相斗争、互相批判的情况,尤其是哲学观点的论战,有人说哲学的历史是残酷斗争的历史。正当建构形式排他性是“文人相轻”产生的重要原因,人人都觉得自己建构了正当建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立场、观点、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世界观不同,尤其为了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二者具有先天亲和力、凝聚力,不妨简称“权利”情境模式),人人都自认为掌握了真理,但是在现实中,“权利”情境模式隐藏在斗争的背后,主导着所谓正当建构形式为真理和民主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从而发生人间惨祸。其实任何正当建构形式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完全的,总会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的,非正当建构形式才是长远的存在。非正当建构形式与正当建构形式之间的转化发展是绝对的,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好,合理转化发展也罢,应然合理地发生、发展,不该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要发生你死我活斗争的现象,那里就是“权利”模式斗争的地方。
人类个体对新事物情境模式的认识,由不认识到错误的认识,再到相对认识,又到基本认识一样,人的思维模式建构常常从非正当建构形式开始,转化发展为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过程需要付出辛劳、时间、精力等,是艰难的过程,这个艰难过程需要对不同的记忆模式反复选择、加工、竞争、淘汰或扬弃。如果修改大脑千辛万苦建构来的正当建构形式(习惯的思维模式),即大脑空间基本完成,相对完善,达到稳定化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一般人难以接受,如果说彻底推翻,任何个体都很难接受。反映在大脑里,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相对稳定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需要修改、调整甚至重新组合再建构,被后来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所代替,通常大脑本体感觉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这就是一般人很难改正自己错误的原因。其中包括个体建构的情感模式不易转化发展,即使改正或转化发展也会感觉很难受。人与人之间第一次建构情感模式,即第一印象(体形、面相,尤其言谈举止等)同样具有排他性,因此,第一印象确实很重要。
正因为正当建构形式具有正当性才产生排他性,另外,正当建构形式本身具有的意向性也产生排他性,还有正当建构形式建构艰难性,同样具有排他性。这些正当性、意向性和艰难性,都是以大脑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稳定性和正当性作为支撑。要想改变原来的想法,大脑本体会产生难受的感觉,实质反映在大脑空间里:首先,正当建构形式多数是由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来的,是由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多次转化发展来的,已经经历过各种生理结构模式套用、对比、嵌套建构的尝试,最后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建构过程可谓历经艰辛,才使反映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那套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基本完成并达到稳定化程度。要想重新建构一套新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同样要历经艰辛,大脑的生理活动是不会随便发生的。其次,正当建构形式是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稳定化程度的思维模式,要想有其他所有模式参与进来,改变已经稳定化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必须有强直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的强劲主导意向性所有模式介入,同时伴有强制性生物场势,尤其特殊生物场势的介入。对于个体来说,这是一个费脑筋的过程,如果没有感兴趣的情境模式刺激,多数人大脑懒于改变习惯性建构的所有模式,甚至拒绝改变。如果说强直性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强劲主导意向性所有模式,经过一番重新组合再建构,取代原来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新旧两套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经过对比,认定原来建构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相对正当,会进一步加强原来正当建构形式的意向性和排他性。个体的意向性和排他性强度提升一级,这样自我主观性表现的更为自信。
正当建构形式正当地位固然使人产生主见、自信,促进人的思维模式建构向前发展,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但它常常又是人类产生主观、偏见和自负的思维模式的根源(见第6章第1节),如偏听偏信的领导、好听小人谗言的官僚主义者,这种习惯性坏作风经常导致过度自信,导致自负,其实是大脑自我建构的具有排他性的正当建构形式(有时是非正当建构形式,但自作聪明,自认为正当)在作怪,正当建构形式排他性和无知一样,成为个体判断力差的原因之一,甚至比无知更可怕,也是产生偏见和固执的原因。固执的人心里总觉得自己正确,通常会千方百计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会强调其重要,真正达到强词夺理、牵强附会而浑然不知的程度,这样的人“不撞南墙绝不回头”。通常自认为正确,建构了所谓正当建构形式的人,很少从相反的方向寻找理由推翻或反思自己的观点,这反证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的排他性多么固执和可怕。
如青少年个体对网络世界(虚拟实在世界)情有独钟,由于大脑过度钟情于虚拟实在情感模式刺激,长期重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思维模式,自己感觉是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详见第8章),形成网瘾,不听人劝。正当建构形式排他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个体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也很难,如讲话经常带无意义的口头语,甚至不雅的“他妈的”口头语,通常不注意(无意识模型突现),很难改正。同样道理,个体大脑建构好的习惯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要想改变也很难,如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总是想到勤俭节约,甚至行为上显得小气。不管好习惯,还是坏毛病在大脑建构的正当建构形式,反射在个体言行表情模式上,常常是习惯性地展现。反映在大脑空间里,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十分稳定。要想使其改变,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只能变革思维模式某种部分,不可能彻底颠覆性地消除原来的思维模式,这就是思维模式的排他性,也说明思维模式一旦建构为某种正当建构形式,具有硬性规范的稳定性、僵化的独特性、始终如一的强健性,进而会建构狭隘的思想境界。在自我主观世界中起意向性支配自我的作用,我行我素,固执己见,偏颇自信,不顾左右,思维模式一旦取得一定阶段成果,不管是定性的正当建构形式,还是错误的正当建构形式,往往主导一个人言行,甚至强烈转化发展,成为偏执狂。
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的排他性,还表现在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生(观念转变)也十分困难。如脑力劳动者,被迫要求参加体力劳动,总会产生畏难情绪或有伤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大脑建构的主要模式,见第5章第2节)。尤其从事的事业未完成,处于过程或上升阶段,即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建构过程,远未达到高潮期,此时将事业抛下,就是将初建的正当建构形式完全抛弃,正当建构形式受到压抑(情感模式受到压抑)。参加与从事的事业无关的体力劳动,重新组合再建构适应新环境刺激的正当建构形式,新环境刺激刚开始的时候,大脑要适应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较长的建构适应环境的所有模式的过程,此时大脑原来建构的思维模式长期不能激活,正当建构形式被抛弃,新的正当建构形式一时又难以完全建构,大脑显得空虚、失落,产生畏难情绪或伤感在所难免。正当建构形式真是难以转换,也难以接受新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建构新的思维模式,所以有人拒绝调动工作,拒绝接受劳动锻炼是有一定理由的。即使因提升调动工作,同样会产生难以转换的情绪,一方面感觉新鲜、兴奋,建构具有未来希望的新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过去建构好的正当建构形式受到压抑会感到不舒服,新环境情境模式刺激建构新思维模式,但一时还没有建构好正当建构形式,即使有了建构,一时难以被过去正当建构形式所容纳,人的大脑处于空虚状态,感到茫然无奈。
体力劳动者参加脑力劳动的过程同样会产生畏难情绪或悲伤的情感(模式)。例如,一个小的供电所,其中一人担任外线线路工和会计两份工作。每到月底,将外线架设劳动已经习惯的正当建构形式停下来,大脑开始建构新的非正当建构形式,即会计成本核算和月报工作,前两天准是坐不下来,心事重重,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的转换,显得心神不宁。五六天后会计工作相关大脑正当建构形式建构完成,报表报出以后,再去参加外线架设劳动,从会计工作正当建构形式又向架线工作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又是那样不舒服,懒洋洋,不自在。这个事实说明,思维模式中各种各级建构形式相互转换不容易,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相互转化过程,既艰难又产生排他性(抵触)。当然,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种生物场势的转换,同样需要有一个生理上的调整过程,同样困难。
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产生的排他性,关键是正当与非正当建构形式的转化。如正当的建构形式转化为非正当建构形式,往往使人难以接受。最明显的例子表现在爱情方面,尤其热恋的情侣,建构彼此相爱的爱情相关思维模式,正向高峰期发展。如果一方因有“更理想”情侣追求,而抛弃原来情侣,被抛弃的另一方对情侣找到“更理想”第三方当事者产生排他性,嫉妒心理会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8. 所有模式(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衰减效应
网络神经系统及其建构的所有模式,除物质和能量需求外,本身对情境模式刺激带来的信息需求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迫切性,情境模式刺激,尤其新的情境模式刺激常常使个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此基础上,所有模式之间关系的建构,再建构,重建构,重新再建构,协调建构,新建构,不等量度重新再建构等过程,不论是记忆模式所在的功能区、神经元、突触因形态改变而兴奋,因生物场势及其各种形态能量调整而产生竞争,都会使建构的记忆模式对情境模式刺激进一步产生敏感性和迫切性;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发生的局部生理结构形态再改变和生物场势再调整,同样因新情境模式刺激而使参与建构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产生竞争和兴奋。尤其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作用,常常使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产生过度的竞争和兴奋,使思维模式建构对情境模式刺激产生更敏感和迫切的需求。所有模式对情境刺激产生的敏感性和迫切性,反过来促使网络神经系统处于更加高度的兴奋状态。任何兴奋状态,都会有一段发生、发展过程,即发生、发展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并不断加强,直至达到一定的高峰期。
从来没有一种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达到高峰期后可以永久地维持下去。超过高峰(潮)期以后,竞争和兴奋强度逐渐减弱。随着记忆模式细微、细小、细致、比较复杂、复杂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建构基本完成,通常建构的不同简单的生理结构模式或不同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成为固定的、习惯性建构,甚至以后不再有建构过程发生而是以整体性形态开启展现,固定的开启过程不再发生建构过程,各种形态能量供给处于常规的定性、定量供给状态,所有模式建构也就不存在竞争和选择,竞争强度逐渐減弱,甚至消失,形态改变已经成为固定形态,彻底完成转化发展,成为常规而兴奋不起来,特殊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调整为常规形态能量的支撑和供给,失去了调整的活力,记忆模式产生的刺激感越来越淡漠,最后甚至没有了刺激感。“通过测试受试动物,Eric Kandel及其同事发现,伴随着习惯化,从感觉神经元到运动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信号有递减,而突触信号传递的递减可能解释了习惯化”。思维模式建构也是这样,记忆模式与记忆模式之间部分联系发生形态改变,还有协调性嵌套作用产生,因为习惯性使形态改变和嵌套作用常态化,生物场势各种形态能量调整处于常规状态。尤其相同情况多次重复发生,思维模式会快速产生衰减效应。这就是所有模式建构习惯化衰减效应现象发生的原因。“习惯化是由于同一刺激物的重复出现引起行为反应减弱。”
网络神经系统本质特性就是对情境模式刺激的需求(见第4章第2节),容易使网络神经系统产生兴奋状态。在网络神经系统本质特性需求刺激基础上,使建构的所有模式对情境模式刺激产生进一步的敏感性和迫切性需求。所有模式对情境模式刺激产生的敏感性和迫切性,又成为使网络神经系统很容易兴奋的主要原因。所以,神经系统和所有模式之间相互促进兴奋的关系,是任何情境模式刺激都会使个体大脑建构不同的情绪模式和情感模式的基础。
同一或相似种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重复的时间长了,重复的次数多了,网络神经系统已经习惯了这种刺激,这种刺激就不成为刺激,相对应的网络神经系统也就不会产生兴奋。“婴幼儿和所有年龄段的人一样会对反复出现的刺激失去兴趣”。同一种类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过程反复发生,所有模式建构过程也就不再发生,只有开启和激活。不存在建构,也就不再兴奋,生物场势处于常规状态,兴奋程度必然减弱而衰减,是所有模式产生衰减效应的原因之一。同样,建构的所有模式因习惯化而对相同情境模式刺激失去敏感性和迫切性。
所有模式衰减效应产生的另一个机制是突触“长时程抑制”(LTD)现象发生,就是所有模式不激化,大脑的个别部位神经元、突触和局部神经系统长期受不到刺激。正因为这个局部脑细胞长期受不到刺激,而发生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长时期受不到刺激和“程序性死亡”使大脑的这个部位的网络神经系统突触效应敏感性衰减,相关记忆模式消退,进而解构思维模式,造成网络神经系统和建构的所有模式发生衰减效应。
所有模式衰减效应的发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不论成人,还是幼儿,所有模式中的每一种模式(不论是不同复杂程度的记忆模式、思维模式,还是多维度虚拟记忆模式),不管受到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如何强烈的刺激,都是暂时的建构或只有几次重复建构,以后都是整体性开启或以激活形式展现。即使是强烈的竞争和兴奋的建构,在以后的时间里总会受其他更多的情境模式不断的刺激,尤其处于同一时空下的其他情境模式刺激,网络神经系统会产生更多的新的竞争和兴奋。因新的所有模式竞争和兴奋,会影响干扰或屏蔽旧的所有模式的竞争和兴奋,新的竞争和兴奋代替旧的竞争和兴奋,一种新的特殊生物场势取代原来旧的特殊生物场势,使旧的所有模式竞争和兴奋受到抑制,进而产生衰减效应。新、旧所有模式竞争和兴奋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存在新陈代谢的关系。新建构所有模式同样受其他新建构所有模式干扰,或被屏蔽而相互抑制,进而也会产生衰减效应。
所有模式进入正常开启或激活状态,通常不会产生竞争和兴奋。除非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本身发生重建构、再建构或重新组合再建构,会发生竞争和兴奋。但是产生的竞争和兴奋只能有一个阶段时间的展现,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周。如快乐、沮丧、愤怒、悲伤不会长久一样,因为人的感觉系统也不是受有限的几种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大脑不是建构有限的几种所有模式,巨大数量所有模式之间总是不断地转化发展的,会使某种激活的所有模式受到其他所有模式的兴奋干扰或被屏蔽,甚至发生消退现象,进一步解构。一个人心情没有永久的快乐,也不会有永远的悲伤。这不仅仅是所有模式会受到干扰屏蔽被抑制造成的,与网络神经系统及其建构的所有模式本质需求的刺激习惯化而不再兴奋有关。如果强烈悲伤和压力建构的所有模式,以后的时间里个体封闭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压力长期存在并习惯化,在相关所有模式意向性作用下,一个人长时间愁眉苦脸,关键是大脑不再有其他所有模式(包括愉快的情感模式)建构或激化,不会受到其他所有模式的干扰屏蔽,这常常成为一个人神经分裂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模式衰减效应影响人的记忆、做事的激情,如兵不厌诈就是利用所有模式衰减效应的范例。处于个体心理特征最深层次的情感模式,即使建构共同的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共同享受利益(包含一种道德模式),模式效应也会产生衰减。如夫妻情感的思维模式因共识破碎而产生矛盾,也是因情感思维模式衰减效应所引起的,进而情感模式破裂,加上利益、道德模式冲突又不妥协,所以离异,也是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朋友、利益上的合伙人,同样存在情感模式衰减效应,所以“没有永久的朋友”。即使仇恨的情感模式,因情境模式变化产生新的刺激,各自大脑建构许多新的所有模式,旧有的仇恨模式受到干扰而消减,故而旧有仇恨所有模式也会产生衰减效应,所以“没有永久的敌人”。
所有模式衰减效应还体现在,人们费尽心机地去追求某些目标模式,如费尽心机得到一幅古董字画,到手以后会兴奋那么一阵子,无非是几天、几个月的兴奋。兴奋高潮期过后,就会感到无所谓,甚至不以为然,长时间不再去想它,时间长了会忘记它。“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也是这个道理。得到时会兴奋,就是得到具体东西的情境模式刺激使人大脑建构所有模式而兴奋,这往往是激励人向前发展和不断追求的动力。不同的人追求的方向、目的、方法、途径和最后结果,有很大区别。人类建构自我主观世界,一生就是追求,甚至追求更大或更多目标模式。不过有的人追求的是创造生活,为建构理性模式、道德模式等而追求,为相对全面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展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追求。有的人专门追求享乐主义,建构享乐模式,这是产生野心模式、不道德模式的根源之一。
青少年大脑之所以经常产生兴奋,总是活力无限而快乐的生活,主要原因是不断地受到各种主客观事物新情境模式刺激或挑战,这些新情境模式对过来人来说是习惯化刺激,对未见过的年轻人都是新情境模式刺激,还有社会上不断产生新事物,对年轻人大脑刺激尤为强烈,加上年轻人生物场势充沛,在新情境模式刺激下,个体所有模式建构不断地完善,意志模式建构得到加强,网络神经系统本身受到挑战而得到锻炼。人到老年同样要接受适度的新情境模式刺激和挑战,老年人大脑经常受到刺激会显著减缓老年人大脑衰老过程发生。
9. 所有模式的间隔效应
如果个体大脑不再有新的所有模式建构,已建构的所有模式长时期处于衰减过程中,平凡的日子也会失去意义和兴趣,这个人不是处于压抑状态,就是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任何人在不同时期,一定要接受新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不断地建构新的所有模式,给网络神经系统注入新的竞争活力。个体生活、学习、工作、研究不断建构新的所有模式,个体才有新的意义和兴趣产生。但是,个体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一部分所有模式在生活、学习、工作、研究等活动中,经常被相同情境模式刺激而激化,这些所有模式会转化发展为常规特征类型正当建构形式或记忆模式,在人的一生常规活动中,对常规言行表情模式展现起规范性作用,如人的言谈举止(行走、说话、想问题等),是正常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习惯化激化使个体产生的正常活动。还有相当部分所有模式,大脑中的这些所有模式建构得深刻,得到过几个月或三年以上巩固化训练,例如学到的某种技能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分析判断能力、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等,建构各种功能类型的思维模式,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受到相同情境模式刺激,同样会相对准确地激化,这类所有模式是支撑人类个体适应多变环境的重要所有模式,也是人类需要建构的基础性所有模式。上述经常性激化的所有模式,虽然也会产生衰减效应,但是因为时不时有相近但有变化的情境模式刺激,所以不会发生消退或解构现象,可以使人正常生活和工作。但这些所有模式在大脑中,既不存在明显衰减效应,也不发生重建构过程,显得平淡无奇,甚至乏味。
因为网络神经系统和建构的所有模式,对相同的情境模式反复而长时间的刺激,大脑不会发生建构或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建构的所有模式只有整体性开启或激活,不存在竞争和兴奋,产生衰减效应。或者因不存在间隔性刺激,建构的所有模式也不被激化,甚至长期不用,有的所有模式之间关系会长期处于“湮灭”(静息)状态,甚至发生消退过程。造成记忆模式消退和思维模式部分生理结构解构,包括细微、细小或细致的生理结构模式消退,思维模式中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部分生理结构解构,造成回忆有时产生片段而不完整或不可靠的根据,甚至整体性建构的思维模式部分被遗忘,部分遗忘不是完全消退或解体,它使个体直观记忆和认知记忆产生不全面记忆。
个体建构的所有模式产生衰减效应,但没达到完全衰减,或者说所有模式一段时间被部分遗忘,但建构过的所有模式遇到过去曾发生的对应情境模式刺激,尤其偶然的出奇不意的相似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过的所有模式会强烈地激化而兴奋,这就是所有模式产生的间隔效应。尤其曾建构过的所有模式建构得不太深刻,但曾使人感到过一时的兴奋,所有模式又没有得过巩固化训练,或者建构深刻,但不会有相同的情境模式长期或间隔的刺激发生,个体长期受不到同样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所有模式长期不被激化,甚至所有模式处于静息状态。上述两种所有模式所处的状况,在遇到相似情况模式刺激时,最容易产生间隔效应。有的个别记忆模式长期不用,处于消退过程或者将要断裂,有的神经元、突触之间神经键已经弱化而失去传输信号能力,有的思维模式长期被遗忘,将要解体等,大脑建构过的所有模式,达到将要忘记或消失的临界状态时,相同的情境模式刺激突然发生,大脑建构过的所有模式激化和兴奋状态可想而知,如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样地兴奋。
如果在一定时间以后,相同的客观事物情境偶然性地出现,对大脑发生再刺激,对大脑原初参与建构记忆模式的神经元、突触等产生刺激,以前建构过的记忆模式突然被开启,或者重新建构或部分重新建构使记忆模式开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重温再建构的过程,同样会兴奋,特殊生物场势调整同样会重新发生,记忆模式建构又一次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这个重温再建构的记忆模式,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同样具有敏感性和迫切性,并且导致个体兴奋。对重温再建构的思维模式而言,因长期没有被激活,避免不了某些参与的记忆模式消退导致的残缺,重温再建构残缺的记忆模式过程同样产生兴奋,思维模式重温建构又一次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后,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同样产生敏感性和迫切性,并且导致个体兴奋不已,思维模式重温再建构会使大脑产生特别的兴奋过程。重温再建构胜似重新组合再建构,其选择竞争和兴奋程度,对情境模式刺激的敏感性和迫切性的需求,往往胜过当初的兴奋。这一类重温再建构所有模式产生的竞争和兴奋,产生的活力和激情可想而知。
所有模式存在的间隔效应,就是长期以来相同情境模式偶然、出奇不意地发生刺激,不论大脑需要重温建构的记忆模式,还是大脑需要重温建构的思维模式,恢复到原来建构的所有模式的程度以后,所有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固化并激发,所有模式就会产生活力和激情。例如,多年后在异地吃到可口的家乡味道的饭菜,大脑过去建构过这个味道,感觉系统过去建构过相关味道的所有模式,因相同的情境模式间隔性刺激,原来建构过的对应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被激发,套用并激发原来对应的生理结构模式,那个味道和感觉又重新回来了,大脑在家乡建构过的所有模式又重新建构或被激化了,才觉得家乡饭菜的地道。地道的家乡饭菜刺激,引起了对家乡的回忆。如从小听惯了家乡戏曲特有的音调,过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在异地他乡再听到这个特有的音调,感到非常的亲切和喜欢。
大脑建构的所有模式,只要间隔一定的时间,都会产生间隔效应,是人类个体产生因循守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脑与新、旧建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对比激发,常常会使人感叹不已。
模式衰减效应、模式间隔效应,都是所有模式具有的特性。这两种特性将会延伸到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中。
10.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的统一性与差别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指在新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下,当下或近期大脑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基本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前提下,当下或近期学习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包括新名词、定理和公式等,就是大脑建构了或正在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尤其指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性、道德模式、哲学模式、反映心理特征的所有模式(性格、能力、气质、意志、情绪及情感模式等)。其中相对理解,大脑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理性思维模式,也可以认为大脑建构基本完成但相对不完善的思维模式,是知性思维模式或正在向理性思维模式转化过程中。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与记忆模式一样,大脑通常新建构的这一维思维模式,在近期建构阶段处于竞争和兴奋激活状态,其中包括不稳定、不确切状态,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尚不完善,还需要多次反复建构,部分参与的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或再次对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不断地学习理解或研究琢磨新情境模式主要特征的刺激要求,探求其真正意义和可能性的状态等,建构不断向相对完善的方向发展。不完善或者相对新完善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十分活跃。例如,各领域的学科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或满意的结果,必定建构某一新概念,当新概念初步在大脑建构基本形成,尤其兴奋并不断地在大脑中经常性激活。激活过程会与许多新、旧建构的所有模式相联系,显示出多重多维开放性、活跃的思维模式特征。只有处于活跃状态的思维模式,才有向相对完善发展的动力。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也是个体大脑初步建构的思维模式,常常属于非常规特征类型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初步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的思维模式,很少受到大脑中已建构旧有的其他所有模式(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影响,是最具活力并处于最佳状态的思维模式。最具活力的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不仅因新情境模式特征性刺激产生很强的意向性,还处于竞争和兴奋状态。因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建构的新的思维模式,又容易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所有模式,产生有意识模型(见第3章)。对新情境模式特征的刺激,有意识模型对思维模式产生的意向性得到加强和确定,有意识模型有了这些确定的意向性,个体大脑就具有了主导的意向性,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对选择的所有模式进行意向性指导下的选择、加工,对选择了而没有进入意向性的所有模式进行淘汰或扬弃,这就是有意识模型产生批判性的原因(见第3章),其中新思维模式建构有强烈意向性激发作用,是导致意识模型产生批判性的内在根据。
通常不同的新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越多,大脑建构新的所有思维模式越多。例如,绿色的、愉悦的、暗示性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了新的思维模式,就有了新的想法,常常产生灵感的火花。人际交流机会越多,彼此激发和交流新的语言情境模式越多(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具有统一性),又因语言模式刺激比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具有更多的情感模式色彩,彼此谈话容易接受,转化发展也容易,更容易理解、吸收、消化,与个体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的所有模式更容易产生协调性嵌套作用,进而建构新的思维模式,或激活大脑旧有相关思维模式共同给予表达。如共进早餐、午餐或晚餐,彼此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即使偏离专业领域的闲聊,一方无意中陈述某个概念,另一方受到启迪而建构新的思维模式(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读书,阅读文献时,受不同文章情境模式特征刺激,个体大脑会建构更多的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建构形象思维模式,而且还会建构抽象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模式,使人浮想联翩,对搞科研和写文章的人更有启迪。
大脑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不仅仅指受新的主客观事物情境(个体第一次见过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第一次建构的思维模式,也包括受个体见过(或多次见过)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大脑已建构旧有思维模式,现有新的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刺激(新环境的启发),激活了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思维模式,使已建构旧有思维模式增加了新意。例如,农村人看见的花草树木都呈自然的分布,大脑对此已经习惯。到了大城市新的环境,花草树木分种分类,成行成排,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使大脑旧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重新激活并增加了新内涵,感到新鲜,甚至产生很深感触。习惯性思维模式增添了新的含义,其感触不亚于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同样处于长时间的激活和兴奋状态(新鲜好奇、感慨备至)。
不管是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大脑第一次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达到初步稳定化的思维模式,还是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使大脑已建构旧有的相关思维模式重新激活,感触深刻引起兴奋的思维模式,都是因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大脑新建构的思维模式或激活旧有的思维模式,最具活力且处于最佳状态的思维模式,统称为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不管哪种途径新建构的思维模式,都是因为情境多种多样规定性和变化过程中特征的刺激,使新、旧思维模式不断地转化发展,常常使大脑其他已建构旧有的相关所有模式重新激化,新、旧所有模式共同相互激化、整合、组构的过程,产生有意识模型。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加强和确定其意向性、主导性和批判性,甚至是叛逆性,这些特性是个体创造发明的必备特性。可见,对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个体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并激活,成为个体智力开发的动力源泉。
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指过去大脑建构过的思维模式,在大脑生理结构建构过程中,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长期稳定化状态,即确定状态,不再有其他所有记忆模式进一步参与完善和再次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的过程发生。这种状态不存在再建构和向完善建构的过程发生,只有相似情境模式刺激才能激活并展现其对应的思维模式所含特征的重复展现(死水一潭)。大脑过去建构的基本完成的思维模式成为习惯性存在,不仅对其理解含义、还是使用范围,都是保守性地理解和固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应用,或者说保守占据主导,固定范畴内的含义不再延伸。习惯性思维模式建构之初,与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一样,有过竞争和兴奋激化状态,有过不稳定状态,产生过很强的意向性和有促进过有意识模式的批判性。但是成为习惯性思维模式以后,只能维持旧有保守意向性,很少增加新的意向性含义。保守的意向性很少促进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发生,即使产生了有意识模型,已成为习惯化的无意识模型突现,也很少有批判性,说明习惯性思维模式意向性不再锋芒毕露。由于大脑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存在,大脑对习惯性思维模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固定、僵化的模式化运作,属于陈旧性思维模式建构的运作。习惯化的思维模式,与建构时当下情境模式特征相一致,在新时代或新情境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常常成为与新时代情境模式特征不一致的思维模式建构。例如,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有封建礼教、迷信活动的思维模式展现。习惯性思维模式具有的保守性常常潜藏着强烈的可怕的习惯势力,如果表现在政治方面,对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具有顽固的杀伤力,是阻碍社会前进的无形力量。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具有冲破习惯性思维模式的无形力量,其创新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真正的革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征,包括知性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建构之初都具有自我完整的内在性运行机制,是更为高度复杂或多级转化发展的生理结构模式。但由于历时性差距,由于本身处于稳定状态和激活状态程度的不同,内在性运行机制强度、灵活性等完全不同。新、旧建构的思维模式,其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稳定化程度也有差别。通常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内在运行机制展现很不稳定,甚至不断地变化发展,如奔腾的烈马,有着很高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习惯性思维模式内在运行机制显得陈旧,生理结构模式虽然更为高度复杂,但固定的生理结构模式不会再变,代表的真正意义锁定在固定的范畴内,甚至一成不变,所以人类个体很少再去挖掘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例如,个体对经常使用的习惯性概念、词汇很少去再研究,应用越来越固定,对其意义理解越来越狭小,对习惯性思维模式习以为常。
习惯性思维模式与新建构的思维模式,都是以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在大脑中保存。习惯性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已应用到一定范围,尤其常常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方式加以利用,可以加入重新组合再建构的行列当中,又建构为新的思维模式。但习惯性思维模式在固有的适用范围内起作用,常常使新建构的思维模式意向性弱化。但是,新建构的思维模式的不稳定状态,因受参与新建构的记忆模式的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过程竞争的影响,其创新性常常对新情境模式特征要求负责。
新建构的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常常处于相对不完善建构状态,因为新概念建构参与者的所有模式,不会全部基本完成,相对完善,其中有的参与者所有模式还处于未完成、不完善状态,甚至根本没有建构,不得不用如果、假设状态的所有模式参与新概念建构。假设状态的所有模式,如果能够参与具有创新性的新多级思维模式中,只能是在假设不确定的基础上,建构创新性的新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可能性、更加不确定的存在。例如,假设A=B, B=C,那么,创新性新概念借助B为中介,又跳过了B,则A=C成立,“等于同一物的东西彼此相等”。这是以逻辑思维模式的假设为真,A=C才成立,假设需要进一步验证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假设B还没有确定的前提下,不管推理判断思维模式如何正确,A=C,只是可能性的成立。这仅仅是数学逻辑下存在的可能性,何况“等于同一物的东西彼此相等”是一种相对的语言描述,在实践活动中,只有转换到位才可以实现确认。在其他学科推理判断思维模式应用中,还包含具体不同情境模式刺激,所以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即使是理性思维模式,多数是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因很少经过实践过程检验或应用,这就是科研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道理。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在大脑中立即转化、发展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需要多次实践的检验并被确定,才能被应用。多次反复建构的新的思维模式长时间地在大脑存在,并在实践中应用,也会成为习惯性思维模式,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的虚拟实在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为习惯性旧的思维模式。大脑中旧有习惯性思维模式也可以成为进一步建构新的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但必须有新的所有模式参与,改变其含义,常常是旧概念含有新义的思维模式建构重要途径。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性思维模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二者相互转化发展,对立又统一。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会转化为习惯性思维模式;习惯性思维模式在新的情境模式特别特征刺激下,在新建构记忆模式参与建构的前提下,会被重新激活,发展为新的思维模式,如触景生情,因新情境模式中含有特殊特征刺激而产生特别的思绪。二是个体一生在不断地建构新的所有模式,包括不断地建构大量旧的思维模式。个体一生大脑经历三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见第4章),即成长发育阶段、成熟发展阶段和成功发现阶段,三个阶段建构的新思维模式完全不同,青少年正在建构的思维模式,相当多是成年人和老年人早已建构过的思维模式,但对青少年个体而言属于新思维模式建构。另一方面,青少年生物场势强劲,具有活力,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因不断接受新时代的新情境模式特征和新知识的刺激,更具活力;青少年在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维模式时,尤其活跃,大脑因竞争而兴奋,产生好奇心并奋力追逐。相反成年人或老年人,虽然同样在建构时代特征的思维模式过程,但与大脑已建构旧有习惯性思维模式相互抵触,大脑既不感到新颖,也不活跃兴奋。甚至会产生矛盾心理,反而成为压力的重要来源。在人生大脑生长发育三个阶段过程中,人生不同阶段对相同的思维模式建构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同,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会建构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维模式,这些与时代特征同步的思维模式,成年人不一定建构过,老年人也许根本没有建构。这样,青少年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维模式,例如对所谓民主、公平正义的理解,新思维模式具有意向性、主导性和挑战性,常常把几百年延续的旧风俗习惯、腐朽制度和贪官权利等陈旧腐朽思维模式作为挑战的对象。新思维模式的挑战性来自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模式在参与整合组构过程中产生有意识模型,意识模型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会进一步产生叛逆性(见第3章第2节),意识模型的叛逆性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叛逆性常常成为年轻人勇于反抗旧势力,打破陈规戒律的内在性原因。相反,老年人很少有叛逆性,逆来顺受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作祟,愿意默守陈规,忍辱负重。如果老人还在不断地学习,大脑经常有新的思维模式建构,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同样具有一定的活力,同样具有意向性、主导性和批判性,加上过去大脑已建构旧有的所有模式,通过整合组构产生有意识模型,会有适度和精准的叛逆性产生,这往往是老年人具有老道的处世哲学的原因。精明不糊涂,清醒而有活力,大脑功能不衰退,保持宝贵的精神生活,这就是老年人坚持学习的好处,当然老年人的大脑级和各级生物场势支撑和供给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影响老年人学习的主要问题。
11. 思维模式的创新性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既是一个实践性检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得到理论论证的问题
就思维模式建构和发展本身来讲,建构在所有记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性嵌套作用、重新组合再建构是必经之路。所有记忆模式,尤其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在神经元与神经元或与上千个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性联合互动基础之上。人的一生建构的巨量的思维模式,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形式在大脑中保存并转化发展,反映在大脑里,是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建构,呈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地在大脑空间的分布并不断地处于转化发展的过程,其复杂程度用语言无法描述。思维模式建构过程说明,是直接受到、相对受到或远离自然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和社会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超越其多种多样规定性约束的建构。因此,思维模式建构,包括思维模式本身转化、发展的建构,建构1种正当具体建构形式、2种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3种具体建构形式又分别具有许多特性,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似乎无法说得清楚。尤其是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思维模式远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约束建构的“纯概念”,思维模式本身往往在大脑空间自由分布、保存并不断地转化发展,成为人类奇思妙想产生的重要内在性原因。思维模式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建构而又超越实践经验,重新组合再建构,甚至多层级轮回累进发展,从而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模式建构过程通常有直观记忆模式参与,即来源于客观实践,经过多层级轮回建构又远离客观实践,发生了质变,甚至多次质变,这样的产物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很难说清楚。从理论上讲,思维模式建构来源于具有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直观物理记忆模式,所以思维模式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存在的。
尤其思维模式本身转化发展的特殊合目的性与特殊合规律性统一建构的非正当建构形式,具有强劲的虚拟实在性,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更是说不清。例如,似是而非的幻想、不着边际的妄想、任意演绎的联想、无目的的乱想等,建构在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间接影响基础之上,相对地摆脱了客观事物的直接约束,大脑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之间任意地联系,即建构的思维模式可以是海阔天高,有限(受实践经验所限)而无界(可以实现,也可以长期实现,甚至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意想、遐想、空想、幻想、构想、妄想、胡思乱想,可以说五花八门,非常奇怪。这些思维模式既含有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因素,即具有客观性,与客观事物又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各自又存在创新性、意向性,同时具有不完善性、各种效应、排他性、随意性等。思维模式本身建构具有创新性,同时又具有决定其不确定性。用霍金的话说,不确定性就是可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补充一句,可能暂时不发生,但不等于以后不发生,可能当下这样发生,也可以以后那样发生。所以,任何个体大脑建构的所有思维模式,存在许许多多新的虚拟特征,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真得说不清楚。
随着思维模式在大脑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保存,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不断多层级轮回逐级累进发展前行地建构,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离最初实践性基础越来越远。如高楼大厦,离基础建筑最近的几层房屋,受基础建筑影响较大,随着层级升高,高层建筑离基础建筑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基础固定不动。而上百层建筑最高的几层会产生摇晃的感觉。任何思维模式建构和高楼大厦一样,离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越近的思维模式建构,受物理实在情境模式影响越大,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思维模式,远离物理实在情境模式,受影响越小,甚至感觉自由自在,不受其影响。但是,再高层级思维模式建构总是离不开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的基础建构,所以说,任何思维模式建构及其建构形式绝不是纯粹的主观性活动。建构的思维模式及其几种多级具体建构形式,即使虚拟实在再虚拟,总是以其物理实在性的基础为根据的。所以,通过客观实践活动检验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检验,但不是唯一可取的检验方法。
不同的思维模式建构,与离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距离远近,存在由量到质的变化大小不同。离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越近建构的思维模式,受物理实在情境模式特征约束影响越大,通过实践活动经验,越能检验其是否符合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要求。这正是实践活动检验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思维模式建构,其中有一种是新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首先建构新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由新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再去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的所有模式,如果激化大脑同样是物理实在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模式,通过新、旧物理实在情境模式(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得到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及其某一具体建构形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通常用实践活动经验检验,但不是所有思维模式都可以得到检验,视思维模式建构过程的情况而定。如果建构的是形象思维模式,得到实践活动检验相对容易;如果建构的是抽象思维模式,得到实践活动检验相对较难,但也可以得到部分实践检验。上述两类思维模式建构,总是有新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建构新的思维模式,通常通过实践活动经验总是可以得到检验的。需要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来检验:有时需要多次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其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有时第一次实践活动后,反馈回大脑又一次建构为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大脑重新组合再建构为思维模式,又一次反射在身体上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证明;有时当下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证明不了其客观真理性,但这种具体建构形式不等于说没有客观真理性,等到条件成熟又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其客观真理性;但有时建构的思维模式本身根本不存在客观真理性,如胡说八道等。
还有一种思维模式建构,不是来自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而是来自于主观内在性已建构的所有模式,包括所有记忆模式激化形成的表象、大脑多层级轮回建构的思维模式,如各种想法、想到的事情等,它们又产生新的内在性情境模式刺激,直接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相关所有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建构逻辑思维模式。这种逻辑思维模式建构,很少受物理实在情境模式约束,甚至无法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上帝粒子等,就是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理论预设)的产物,当时很难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因此说,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能否有条件得到实践活动检验,又是一个二重性问题。起码当时提出这些问题时,得不到当时实践活动经验的检验,但不能说是错误的。
通常低量度、高量度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正确与否,或者说具体建构形式对人类社会是否有价值,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等,都需要在自然的、社会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本身发展实践过程中,有的可以加以检验。至于超量度思维模式建构,如主义、思想、理论等,都是由概念到概念又到概念,由公式到公式又到公式的逻辑思维模式建构,这些常常又以人类自我建构的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为标准。一般情况下,这种标准的区分,需要人类社会及其多数人群共同建构思维模式的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即在综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共识的思维模式来验证(只是验证,不一定正确)。但是,不同的个体经历不同,人类多种多级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尤其人与人建构的具体建构形式具有较大、较多的差异性。每种具体建构形式是否创新、其标准的存在、是否对人类还是对多数或者对少数个体有价值和意义,会有多种情况发生:有的具体建构形式使多数人达成共识,似乎是正确的,但不见的合理,例如,所谓的民主;有的具体建构形式虽然正确合理,但在当今社会里,还没有被其他人群建构的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水平所接受(属于理想),例如,在某种情况下,真理首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超越的具体建构形式不被人们现在正当建构形式水平接受,以后某个历史发展时期会被接受(属于真理),例如,科学的猜想;有的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或者人类社会一定时期内不会实现的具体建构形式(幻想),例如,人类是否可以去几万光年外的星球上生存,目前来说只能是科学的幻想;有的建构形式还不成熟,需要以更多配套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的建构为前提,例如,几十年前对希格思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假设,如今已经证实;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本身根本不存在客观真理性,但可以借助舆论工具等在现实中实现,如伪科学和假广告,或者“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通过舆论造谣惑众,在实践活动中以假乱真等。这些思维模式看似纯粹主观性的具体建构形式,因其以原初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为基础的再建构,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对的客观性,所以具有迷惑性,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客观性,经过大脑多次层级轮回虚拟发展的客观性,离原初的客观性越来越远,已经转化发展为相对纯主观性事物,成为越来越向主观方面转化发展的基础。
大脑思维模式建构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检验,但有的远离实践活动的经验性,如微观世界的量子场,同样具有基本实体,需要通过理论认识才能得到检验,甚至需要理论预设的帮助。所以,实践与理论二者结合的检验,如希格思玻色子在欧洲大型实验室得到验验,才是全面的检验。
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如“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具体建构形式,人类多数人给予情感模式和道德模式建构基础上理解和共识,是人类可以接受的谎言,似乎符合社会实践真理要求,但不符合情境模式真相的要求。例如为了打败敌人,给敌人造谣生事,在迷惑敌人的同时,也在迷惑人民,这种具体建构形式经常发生,只有感同身受的人群(某种立场、情感模式相同的人)认为合情合理,这是正当建构形式;但对于接受敌人立场的人群来说,造谣生事是非理性言论、不道德行为,属于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正如黑格尔的名言所讲,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虽然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建构具有客观性,适用可行,但工具方法性思维模式没有以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为根据,更没有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不完善的具体建构形式,这种思维模式(想法)基本上属于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思维模式建构过程还有一个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创新性是思维模式建构过程同时产生的特性。创新性与不确定性这两个特性如钱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不离不散。这样的思维模式似乎具有真理性,又没有真理性的东西可以证明。
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经验的过程,包括习惯性记忆模式的初级经验和无意识模型经常突现的高级经验,常常被人类习惯性实践又进一步达成共识。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但是经验不能告诉我们必定是什么。从而说明,被人类习惯性接受共识的经验,其中也存在不可靠性。
因为思维模式具体建构形式的不确定性,具体建构形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确实还存在一个相对的理论问题。有的具体建构形式,在实践活动中,条件不成熟也得不到验证,但不等于没有客观真理性,上文讲到六十年前提出的希格思玻色子(上帝粒子)存在的假设,是在逻辑思维模式基础上提出的理论,首先确认它的存在,但从理论上讲,确定性是一个相对问题。人类相对认识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达成共识和正当具体建构形式水平的,仅仅是浩瀚海洋中的几座孤岛,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是无限的,不论是人类个体,还是人类种系,大脑建构的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存在的不确定性才是浩瀚海洋。在浩瀚海洋航行,某种程度思维模式(理论)展现决定前进方向,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确定性,需要探索和创立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所以,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的理论先行,如一盏灯塔指引前进方向,理论认可有时是必需的,甚至不可或缺。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否具有创新性,在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从转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可以加以修正、调整、充实。可见,实践与理论之间,在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基础上,二者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重要性的表现,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验证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存在非正当建构形式,如说谎、造谣等,这些具体建构形式也是虚拟实在思维模式特性的产物。这个产物在大脑中总是有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作为实体存在的根据,所以说谎、造谣同样以生理结构模式为根据,也是实在的。说谎、造谣之类具体建构形式,人类个体只要有思维模式建构,哪怕是低量度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有建构并会产生现代或将来的正当或非正当、有意义或无意义、正面或负面等具体建构形式及其各级具体建构形式。人类个体两三岁时就会说谎,好像幼儿天生就有这种天性,其实是人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思维模式本身具有这个特征,只不过幼儿的谎言对成人而言是笨拙而可笑的谎言,可笑谎言是低量度思维模式有限性的展现。只要个体大脑有建构思维模式功能,思维模式就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包括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的产生,所以就有说谎的能力。而动物脑没有建构思维模式功能,所以动物永远不会说谎、造谣,更不会胡说八道。由此说明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转化有多种可能性,一种可能得到客观性检验是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人类社会而言有价值、有意义,得到多数人的共识,这种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会逐渐向正当建构形式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另一种可能得到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检验,不可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破坏性和干扰性,也许对少数人或者图谋不轨的人有好处,这种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被少数人认为是正当具体建构形式,被多数人认为是非正当具体建构形式。多数人正确,还是少数人正确,上述两种情况在社会上是经常同时存在的,有时还真说不清楚。更多种可能是,上述两种的中间类型,正如黑白之间存在无限的中间区域一样,不同客观事物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可能,甚至表现出多种多样。因此,如果得到客观真理性检验,是得到哪个阶段客观性真理检验,同样存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从中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各个学科的理论、观念、论点等,从来不存在普适性,在社会实践中给予检验很难。
“社会历史中的存在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而合理或不合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这是从纯哲学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社会里,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经历,对社会历史中的存在建构不同功能类型的思维模式,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认可,或反对,或质疑,或非议,甚至产生无奇不有的议论。这种无奇不有,在不同个体大脑中,各自建构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和转化发展,是有其内在性根据的。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他国,同时给予美国重创,但当今日本首相否定“二战”侵略这一铁的历史事实,美国政府却装聋作哑(实质是为了当今美国自身“权利”模式最大化,却背负着美国人民历史的伤痛,以鸵鸟心态对待此事)。不论日本首相,还是美国政府,如说谎者一样(见第6章第1节),与正确承认历史事实的人相比,他们的大脑有更多的功能区参与,建构更多套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其中不承认历史事实相关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显得强势激发,压抑或屏蔽承认历史事实相关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二者在大脑里严重扭曲地转化发展着,这就是被心理学家称作心理变态的人,是其胡说八道或掩耳盗铃生存的原因。这不仅是日本首相和美国政府官员个体在扭曲中生存,而且引导或者说蒙蔽两国人民也在扭曲中生存,这才是政客们的本质和目的。不论否认侵略,还是默认,都是个体的怪象、国格的丑陋。怪象和丑陋,在世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从人类共有的(西方称作唯理性)道德模式出发,已经有过实践活动检验和理论、法律论证,不再赘述。任何主客观事物情境发生发展,既得到实践性检验,又得到理论论证的认可,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产生的具体建构形式,才是相对完善的正当建构形式,但是,只能说是暂时的相对的正当性。
只承认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唯一标准,这是经验主义者的标准,是纯唯物主义者的标准。只承认理论论证是检验思维模式及其建构形式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唯一标准,那是唯理主义者的标准,是纯唯心主义者的标准。前者具有实在性,后者具有理论性,二者各执己见,互存偏见。只有二者同时检验,才能确定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的创新性是否符合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