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斯鸠错了?(修订本)
- 史彤彪
- 2682字
- 2021-03-24 04:09:47
尊重的力量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上扬洞村,地处大山之中。
数以百计的野猪经常出来祸害。
2010年3月的一天,三头野猪误入村民饶国柱的猪圈。饶国柱灵光一闪:能不能捉野猪来驯化?
最终,他琢磨出驯化野猪的窍门,先关禁闭,然后和家猪混养并亲自照顾饮食起居。到如今,猪圈中已经有了200头野猪。“一些是野猪在这儿生的,一些是慕名前来‘投奔’的。”野猪驯服后他就会放它们自由外出,经常放出去10头,回来就是12头,新来的关一阵子禁闭,再给好吃好喝的,很快就喜欢上这里不走了。
应该说,这个朴实的农民不是神人,只不过比别人多想了想,对野猪也想活得好一些(避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的情感有所理解和利用,恩威并施,就产生了让不通人性的动物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效果。受到“优待”的那些野猪兴许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去对自己的朋友们说了些什么,要不怎么会纷纷上赶着被“招安”了呢?
由此,我想到了尊重对于所谓最高级动物的人类所具有的意义。
饶国柱已经琢磨出了一套驯服野猪的窍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尊重就是尊敬、敬重。意思不难懂,可为什么对人必须要尊重呢?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769)在《利维坦》里,有段耐人寻味的话:“一切仇恨与轻视的表示都足以引起争斗,因为大部分人都宁愿冒生命的危险而不愿忍辱含垢。于是,我们便定下这样一条诫条:作为自然法的第八条:任何人都不得以行为、言语、表情、姿态表现仇恨或蔑视他人。违犯这一自然法的人一般称之为侮辱。”
清楚了吧?尊重是自然法(人性)的基本要求,意味着要瞧得起人家,把别人真正看得与自己相同:具有一样的人格,一样的尊严。它绝不是“秀”出来的,而是打心眼儿里流淌出来的一种美德和真挚情感。
既属于应该应分的事儿,当然就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力。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个古今中外大穿越吧。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是“一个好交际的人”(马克思语)。在他眼里,人人都有学知识、用哲学、心向善的权利,因而在交往对象上不挑三拣四,什么治国的政治家、练摊的小商贩、潜心求学的弟子、放荡的妓女呀,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一块儿聊哲学。由于他真心待人,没有架子,便有了灿烂的人格魅力。这么讲吧,只要苏格拉底带着弟子走出院外,从四面八方飞来的肯定是愉快的爽朗的问候!
话说师徒在商贩的摊位间穿过,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喧哗声不绝于耳。
“喂,苏格拉底!我这里有新鲜的无花果!拿点吧,算是感谢你的开导!”
苏格拉底走到一个卖鹰嘴豆的老妇人跟前,他几乎每天都在她这儿买,说是买,实际上老妇人出于尊敬白送。“我怎么能收你这样一位好人的钱呢?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我欠你的情呢……你看这儿写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雕塑
只见一块小木板上有几个字,刻得很笨拙,倒是挺认真:“苏格拉底在我这儿买东西!”在我看来,这是金字招牌,散发出荣耀与自豪,述说着真诚与信任,比咱们工商局认证颁发的“信得过摊位”还要亮几分!
四周的人全笑了,苏格拉底说:“费翁娜!你最后在后面再加几个字:不付钱!”
“嘿嘿,看你说到哪儿去了,你把自己说得像个小偷似的!”
“他就是一个小偷!”旁边一个卖橄榄的人善意地哈哈大笑起来。“他把我心底的秘密偷出来了!”苏格拉底转过身来去看他,商贩赶紧解释说:“你让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打老婆……不过,后来我就再也不打了,苏格拉底!”
啧啧,尊重人和受人尊重都是幸福的,两者还成正比。不是吗?
好了,请把目光转到东方,咱这儿的梁济也有不俗的表现。
梁济
梁济是谁?著名哲学家梁漱溟他爸。虽然官职不大,也就是个处级干部,可口碑却相当好。用老人家自己的话来说,最得意的事就是挑担子的小贩、拉人力车的大多认识他,经常在路上遇见破衣烂衫的穷苦人,大呼:“梁老爷,你好吗?”
据说赶毛驴车的碰到了,居然能叫出他的名字并请他上车。
这样的场面,不可能出于一般的礼貌和客套,也非故意安排出来的,而是大家伙儿对梁济能将心比心地为人处世的真心回报。做人能到这份儿上,连我心里都觉得阵阵热乎,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有人可能觉得不怎么过瘾:寻常关系本该如此,能亮出触动灵魂的例子吗?
梁漱溟幼年时的全家福。前排中间为梁漱溟,两边为两个妹妹,右一为长兄;后排左一为母亲,左二为祖母,左三为父亲梁济
别着急,压轴的就要登场了——
陶渊明(365—427)做县令时,曾送给儿子一个长工,并附书言:“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没看到小陶是怎样对待长工的,估摸着有老子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如此的忠告,应该错不到哪儿去。
但据胡适(1891—1962)说,自己看过这九个字,就深深印在脑海里,“三十年不敢轻用一句暴戾的口气对待帮我做事的人”。这俩不同时代的大文人,因为心里真诚相信并向往着平等与尊重走到一起了。
你要是觉得还不够劲儿,那就请看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是如何为人的。
1930年的一天,陶行知因有要事坐上一辆黄包车,一路上还不停地催促。车夫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时,心中思考问题的陶行知忽然回过神来,看着前面的车夫,十分难过。他忙叫车夫停下,走下车来对车夫道:“请你原谅,我真对不起你,现在你上车歇着,我来拉你。”
车夫十分惊异,执意不肯。
陶行知又温和地说:“你我是平等的,请不要客气。”最后,年过半百的陶行知硬是把车夫劝上了车。
烈日下,穿长衫、戴眼镜的洋博士拉着黄包车,车上坐着泪水涟涟的车夫。这一幕深深感动了路过的人。
末了呢,来欣赏美国的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的高见。
2美元上的杰斐逊
杰斐逊压根儿就看不上奴隶制,觉得“这一恶心的惯例严重亵渎了人类的自然权利”。他刻意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字眼,而改称为“仆人”,且待他们颇为宽厚。在他的安排下,奴隶们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感到满意,有了这样的真感情,干起活来能不给力吗?不只如此!1789年下半年,杰斐逊全家从法国返抵家园时,“仆人”们个个欢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于是,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兴奋的“仆人们”不顾主人的拦阻,主动把套在车上的四匹马牵开,将车子连同上面的主人从山下抬到山上的家中。
这场面,要是能拍成电影,再配上合适的音乐,肯定会相当撼人心魄的!
人非草木。
2008年6月14日,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们在乘坐火车去北戴河的旅途上,遭遇了被“要求集体让座”的尴尬,这让毕业生们很不服气。列车员解释说集体让座是给相关领导,这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说实在的,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会舒服了,除了不讲究先来后到的理儿、违反契约精神之外,还更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平等产生友谊!”
我要说,尊重是一种生产力,它使人愉快,孕育和谐,能叫人远离仇恨与暴力,积聚正面的建设性力量!
本文原载于《法治周末》2012年8月9日,此次入集作相应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