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
- 刘华丽 王喜荣
- 9651字
- 2024-10-30 04:10:41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人类全面步入信息化的社会进程中,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能够快速接受和应用新事物的高校来说,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但改革创新了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日常管理方式,同时还给师生带来了新的问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防微杜渐,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各自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等方面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密切相关。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大班化教学,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课堂针对性和互动性较差,不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往往是对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的复制,采用“口头”或者“口头+PPT”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率的教学,无法完好地将新媒体教学具备的功能发挥出来,因此新媒体教学的效益也就不能体现,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点等特征融合新媒体元素设计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另外,不少理论课老师并未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只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缺乏与学生进一步的沟通与了解,双方关系仅停留在课堂,未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求知的需求。就辅导员而言,从辅导员的岗位业务要求来看,需要他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教育技巧,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以北京高校“80后”辅导员为主的职业道德素调查中发现,辅导员的业务素养能力最为缺乏。“80后”辅导员虽然大多学历较高,但许多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经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他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业务能力不足,或多或少地都有过面对工作力不从心的经历。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议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师德建设。这也为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积极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正确指导和规范管理,并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牢固树立对马列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理想前途的坚定信念,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用有效的方法、合适的途径指导学生,提高工作效率。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渠道充分而便捷,但高校的网络监控制度并不完善。对于文化侵略、黄色毒瘤和黑色信息等内容,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而沦为不良信息的思想奴隶,甚至受到蛊惑,致使其价值观的混乱并迷失,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一些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渐渐被淡忘,如诚信、节俭、宽容和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存在“知”与“行”的差距。大学宿舍理应是一个温馨融洽的学习生活区域,舍友间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然而,目前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盛行,往往因为小事情互不谦让,导致宿舍矛盾和纠纷不断。通常,辅导员担当矛盾调解员,为其讲述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有不少学生属于“独立的个体”,以个性标榜为傲,沉迷于个人的虚拟世界中,与电子产品为友,对本人和集体都缺乏责任感,出现道德冷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及普及需要加快步伐。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常常感到困扰:到场的学生不少心不在焉,不参与、不互动,忙着个人“手头事”,上课成为走形式,甚至有学生上课只带着手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没兴趣,不愿意听课,轻视考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大大降低。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仅将两课的考试成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标准,而忽视课堂外的思想政治表现,如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表现,社会实践能力等,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此外,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注重对教学和活动的考核,未能深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加以定性。未能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数量、活动获得荣誉的数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导致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实效性差。在新媒体环境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评价机制亟待重新构建,重理论轻实践只会引导大学生“品”与“学”的分离,甚至相向而行。尤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忽视评价结果,继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当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多元文化的交织形成了与传统思想体系的冲突,高校所处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广泛的信息渠道与较差的媒介素养能力形成对立,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性和挑战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发展迅速,运用广泛,已与传统媒体进行全方面的融合。微博、论坛、博客、朋友圈和电子邮件等新媒介日益成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公众意见的表达和倾听成为易事。信息传达、信息搜索和信息接收变得轻而易举,自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新媒体已完全突破了个人生活的运用领域,“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在不断被探索和实践,新媒体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它所面临的管理难题也越来越严峻。
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最为重要和广泛的使用群体,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书本、期刊的重要补充;交往方式多样化,选择性灵活;学习方式自主化凸显,传统教学劣势渐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同时也要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和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媒体极大地扩展了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受到影响。此外,西方敌对势力的刻意宣传,以及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还会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指导社会实践,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对不少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如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心理问题频发,科学人文素质下降等。不论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的责任,还是从国家未来的发展考虑,都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珍惜校园生活、勤奋学习和踏实奋斗。要帮助学生善于借助新媒体环境创造的优势,获取有益的知识和技能,扩充知识面,锻炼交际能力,增进师生情谊,并在复杂的信息中能够甄别是非,提高媒介素养,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进,探索和丰富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而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提高高校育人的质量。因此应努力做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为国家输送能够肩负起建设和谐社会、完成祖国伟大使命的人才,继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思想政治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与无产阶级的活动相关联。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同盟时,就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吸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智慧。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有学者做出了梳理: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刘少奇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做作了进一步阐述,并一直沿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项工作服从于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看法,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者李浩根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意识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综合实践活动。因而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地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主导意识是一致的,它既是一项政治工作,也是一项教育活动,但又与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相区别。其特点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结构具有综合性,是由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人本性和实践性;灌输性是理性的灌输,具有目的的明确性、内容的正面性和形式的张显性等特点。学者何彬生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认为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一般特点表现为:①多端性。教育者可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等多个开端入手,不拘泥与具体顺序,灵活处理;②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③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规律,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途径;④长期性和反复性。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史长期、反复的过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结构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根据国家、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识、思想、观念和信仰等心理特征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践,使之成为国家及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高校,一般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前者是一种高层次的的信仰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后者主要是指除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教学形式,如学术活动、学生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网络、专题讲座、座谈等教育形式和途径。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何彬生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阵地意识和方法创新相结合;②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③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④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⑥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⑦总体目标与分层实施相结合;⑧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和健康心理指导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并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起初,众多学者从基本从教育主体、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资源、受教育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夏晓虹从提出:①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虚拟性;②思想教育过程的交互性和平等性;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不对称性;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及时性;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社会性。赵廉太将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主体的隐匿化、教育影响资源的多元化与综合化、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化、受教育者对教育影响选择的自主化,以及教育过程的单向化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2012年,高桂云在主编的《网络媒体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细化分析,从主体特点来看,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组织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从内容特点来看,具有意识形态性、开放性、丰富性和隐育性;从方法特点来看,具有技术性、多样性、交互性和便捷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特点来看,具有客观性、政治性和隐蔽性;从价值特点来看,具备时效性、共享性和人文性。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依据,能够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确立的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发挥着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激励作用”。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诞生起,它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补充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罗洪铁、周琪和王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演变研究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将1982—1999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形成阶段;2000年至今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发展阶段。1982年,张蔚萍、张俊南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用专章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雏形。198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的起点。1991年国家统编教材——政治出版。此外,由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的统编教材同时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再次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目的和内容的研究不断深化。学者彭建国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中从国家文件的层面进行了梳理。
199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途径等做了明确规定。《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户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格要求,大纲也做了明确规定。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德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十个方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指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紫念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重大调整,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中,一个层次是对于全体大学生,都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另一个层次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融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特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最早期的代表观点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创造观和健康心理教育七个方面。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将其分为九个方面: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每一项内容都包含多个方面。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给个开放的历史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指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Ⅰ);第二个层面指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Ⅰ进行组织和编制,使其可直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前者是给定的,后者是加工组织的结果。由李丽娜和李久林主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与创新研究》,根据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为包含了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横向结构和由内容各层次组成的纵向结构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提出了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新思想。其中,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纪教育等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结构。从纵向衔接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即思想正孩子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性内容,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它是必需层次;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反映社会主导要求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它是弘扬层次;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具有先进性、崇尚性和理想性的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它是追求层次。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要正确把握各要素结构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内容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纪教育等要素为经,以基础性内容、主导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为纬,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链接和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渐受到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学者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其基本内容也是相同的,并以政治教育内容为主导。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社会要求和网民思想状况确定。其基本内容相对稳定,包括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里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还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创新内容,加入和谐社会思想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及网络文化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界定和构建,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不论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五要素说”是得到广泛认同的。这五方面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前提,政治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重点,法纪教育是保障。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五方面内容依然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学生的新特点进行有侧重点的转换,灵活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