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跟孩子做亲密无间的伙伴

孩子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20英尺,而成人的阶梯却只有10英尺,他们永远都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每个父母的渴望,打造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的梦想。所以,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才能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从婴儿到孩童的成长进程中,他的心理发育经历着一个从依附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依附逐渐被自主代替,直至青春期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等。从上述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来看,少儿时期需要父母的呵护,青少年时期则更需要友谊。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平等,多一点友谊,理智地使家庭成为孩子发表看法的讲台,以健康向上的行为和温馨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可以使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暖,两代人的思想更容易沟通。只有思想沟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的兴趣。记得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善于观察,做孩子的朋友,可以使父母更快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使父母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并努力使孩子们具有一生受益的品质,使他们有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要善于观察孩子,观察我们周围共同的环境,以便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一切的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父母还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他们交上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看待。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1.跟孩子一起阅读

爸爸和小慈一起看《纳尼亚传奇》的电影,小慈着了迷,爸爸说:“你知道吗,这是根据一套童话故事书改编的。”

“我能拥有一套吗?”

“当然。”

第二天,爸爸买回了一套《纳尼亚传奇》,小慈急着要看,爸爸说:“等吃完了晚饭咱们一起看好吗?”

“爸爸,你也喜欢看童话故事吗?”

“是啊,你不是说咱俩是好朋友吗?你不介意跟爸爸分享吧。”

“当然不介意!”

吃完饭,父女俩一起趴在地板上开始看起书来。书里有漂亮的插画,图文并茂,精彩极了。

“爸,你说阿斯兰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是呀!女儿,阿斯兰可是正义的化身。你喜欢阿斯兰吗?”

“喜欢极了,如果我也有一个阿斯兰就好了。不过我更羡慕那四个孩子,他们可以做国王和女王。”

“不错,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爸爸也很羡慕他们。”

“阿斯兰是他们的保护神。”

“没错。”

“白妖婆追赶他们的时候也是阿斯兰在身边鼓励他们。”

“嗯,说说看。”

“白妖婆看到阿斯兰的时候怕极了,阿斯兰怒吼的样子一定很威风。”

爸爸从地板上爬起来,学着狮子的样子吼叫了一声,逗得女儿咯咯地笑了。

“爸,你当我的阿斯兰吧。”

“好的,女儿,跟你一起读书真开心,因为你的讲述真棒。”爸爸搂住女儿,父女俩又沉浸到他们的阅读世界里去了。

案例分析

和孩子一起看书时说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其核心是要让孩子成为讲述的主角,而成人则是孩子的听众、交谈的伙伴和老师。成人通过提问等各种方法扩展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鼓励孩子表达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会表达的东西,并肯定孩子为讲故事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里,父母和孩子都会得到极大的欢愉,而孩子将会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2.在游戏中做“最佳拍档”

周日,爸爸和小哲一起玩模型组装的游戏。玩具很大,零部件很多,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爸爸说:“儿子,你觉得怎么办?要看说明书装吗?”

小哲一口否定:“当然不了,那多没意思。”

“好吧,”爸爸说,“我也同意,那我们分工合作怎么样?”

“好。”

两人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后,有商有量地开始了。爸爸不时停下来看着儿子的进度,并称赞他装得又好又快。

儿子挺得意,就有些粗心起来,一个地方明显地装错了。

爸爸说:“儿子,这里好像装错了。”

小哲看了看,固执地说:“没错,就是这样的。”

爸爸耸耸肩,没再说什么。小哲继续往下装,动作忽然停住了。

爸爸问:“怎么了?”

小哲小声说:“爸爸,你说得对,我真的装错了,我耽误了我们的工程进度。”

爸爸拍拍儿子的肩:“没事,合作伙伴除了分享成功之外,还应该分担合作过程中的错误。”

小哲露出笑脸:“你真的这么想?”

爸爸点点头。小哲又有劲了,两个人重新分配了工作,不一会儿,一部漂亮的模型组装好了。看着两个人共同打造的作品,小哲欢叫着跳起来,跟爸爸击了一下掌:“我们是最佳拍档!”

案例分析

跟孩子一起游戏时不妨选择一些大型的玩具。大型玩具有助于父母同孩子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中,帮助孩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贡献。并让孩子喜欢别人的优点,感谢别人所作出的贡献。孩子在分工合作的过程里将会明白一个道理,快乐并不会因为多一个人分享而减少。恰恰相反,他会喜欢上这样的合作关系,因为有伙伴在身边的感觉远比一个人孤单地游戏要好得多。还有就是,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是合作的催化剂。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了错,应鼓励他承认并道歉。父母应当对孩子的勇气表示欣赏。

3.和孩子“心理换位”

小彩和好朋友春春闹了点儿矛盾,两个人一直没有和好。失去了原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小彩显得又孤单又失落。

女儿不开心的样子让妈妈看在眼里,妈妈又心疼又着急。怎么让两个好朋友和好呢?妈妈想。想着想着,忍不住把自己放到的女儿的位置上,想到如果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而互不理睬的感觉,妈妈也不禁难受起来。虽然还是小孩子,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痛苦的呀。妈妈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饭桌上,妈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跟女儿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妈妈今天看了一个电视剧,忍不住想起了妈妈小时候的事情。”

孩子不搭话。

妈妈继续说:“小彩你知道妈妈最好的朋友是谁吗?”

小彩抬起头:“明明阿姨。”

“可是你知道吗,妈妈和明明阿姨小的时候呀,可是经常吵架,还打过架呢!”

“啊?”孩子这下惊奇了,“可是你们现在是最好最好的朋友呀。”

“对啊,”妈妈这才转向孩子,“真正的好朋友是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而分开的哦。”

“那……”孩子犹豫着,“你们吵架的时候是谁先跟谁说话的呀?”

妈妈笑笑:“是我啊。”

“为什么呢?”

“因为我和明明阿姨吵架以后,我很伤心,回家哭了一晚上。后来我发现我不是因为和她吵架生气而哭,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可能要失去这个朋友了,所以觉得很伤心。一个会因为失去她而觉得伤心的朋友,当然值得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啦。”

小彩若有所思地低下头,又不说话了。不过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妈妈从窗口看到小彩和春春又手拉着手一起回来了。

案例分析

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妨做一下“心理换位”,想孩子所想。给孩子讲讲自己童年类似的故事,在故事里告诉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体谅和关怀孩子。这样不但与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孩子也会把父母当朋友,增进了与父母彼此沟通感情的机会,父母也更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帮助孩子及时恢复好的心态。

4.向孩子“求助”

家里要请客,妈妈忙着做迎接客人的各种准备。这时小爱却把她的玩具洋娃娃拿出来摆了一客厅。妈妈急坏了,对小爱说:“快把你的玩具都收起来,一会儿客人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怎么办啊。”

妈妈说完就匆忙到厨房洗菜去了,洗完菜出来,发现女儿不但没有把娃娃收起来,还把她的故事书也搬出来了。妈妈正要发火,但忽然想起了什么,就把火气压下去了。她对小爱说:“女儿,咱们俩是不是好朋友?”

小爱从玩具里抬起头:“当然是啦。”

“那好朋友之间是不是应该互相帮助呢?”

“对呀。”

“那妈妈现在需要小爱帮忙,小爱可以帮帮妈妈吗?”

“好呀。”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

“那么妈妈想请小爱帮妈妈把厨房里洗好的水果拿到客厅里来,小爱愿意吗?”

“当然。”

“不过小爱,如果要把水果拿过来,要先把你放在桌子上的小人书收起来才行哦。还有地上的娃娃,如果妈妈想请小爱帮忙端菜的话,踩在娃娃身上摔跤了就糟糕了。”

“那我现在就把它们拿回房间去。”小爱说。

案例分析

来自成年人的“求助”显然比命令容易接受得多。事实上,孩子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成为父母的帮手的。他们只是缺乏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的能力而已,只要父母加以引导,他们就可以“发挥作用”。其实,父母有时不妨真的向孩子求助,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孩子同大人一样可以做朋友,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的配合,需要听听他对父母的感受和意见。当父母努力成为了孩子的朋友,又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孩子时,亲子之间就真的成为平等的好朋友了。

5.跟孩子来一场“竞赛”

凌凌要参加训练班组织的英文演讲比赛,但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没什么信心。她在家练习背演讲稿的时候,总有些句子记不住,这对一向英语成绩优异的凌凌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当她再一次忘词儿的时候,孩子发小脾气了:“我不要参加这个比赛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妈妈听到了她说的话,问她:“你真的这样想吗?”

“是呀。”

“你不是告诉妈妈你是你们班上口语最好的吗?现在有一个这样好的机会,你为什么觉得没意思呢?哦——”,妈妈故意拉长了语调,“你是不是对自己没信心呀?”

“才不是呢。”孩子连忙否认。

“那好吧,”妈妈正色道,“你敢不敢先和妈妈来个比赛?妈妈念书的时候可是我们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哦。”

孩子不做声。

“怎么了?不敢?”妈妈故意激她。

凌凌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出来了:“有什么不敢的,我可是老师选出来的演讲比赛的代表呢。”

妈妈笑了:“那好吧,咱们就比比看,谁先熟练地把演讲稿背下来。”

“一言为定!”

一个星期后,比赛的时候到了。妈妈去给凌凌打气,看到女儿在台上流利地演讲,觉得欣慰极了。

案例分析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会帮助你、关心你,同时又会是和你在良性竞争里一同进步的那个人。父母就应该做孩子这样的朋友。不服、模仿、攀比是孩子的最大特点。做孩子的伙伴,就是做孩子攀比的对手、模仿的对象。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老顽童”,充满孩子气。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交流、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玩游戏,一块儿比赛记英文单词,和孩子比赛学习电脑。有时甚至可以虚心地跟孩子“请教”,孩子经常以“老师”的口气教父母,既树立了他的自信,又促使他巩固所学知识。

6.别介意孩子拿你“开涮”

雯雯一家三口去商场买衣服。雯雯帮爸爸妈妈挑选的是风格既年轻颜色又鲜艳的衣服,爸爸妈妈都觉得不能接受。雯雯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衣服呀?我觉得这样的漂亮衣服是王子和公主穿的呢。”

妈妈说:“爸爸妈妈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穿得这么花花绿绿的会被别人笑话的。”

雯雯撇撇嘴说:“才不会呢,这么好看的衣服要是穿在爸爸妈妈的身上,街上的人一定都会盯着你们看的。”

爸爸笑了:“王子和公主都是又年轻又漂亮的啊,爸爸妈妈老啦,当不了王子和公主啦。”

正说着话,妈妈看见了两套衣服风格比较适合自己和雯雯的爸爸。刚要拿起来看,就听到雯雯对售货员说:“阿姨,这衣服是多大的啊?”

售货员说:“小妹妹,是给谁穿的呀?”

雯雯咯咯笑着说:“是给这个‘老王子’和这个‘老公主’穿的!”说完用手指着爸爸妈妈。

售货员笑了,爸爸妈妈也笑了。爸爸用手捏捏雯雯的下巴说:“好呀!小丫头片子,学会拿我和你妈妈开涮啦。”

案例分析

要真正拉近跟孩子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就别介意孩子跟你开的小小玩笑。孩子会拿父母“开涮”,实际上是一种完全信任的表示。因为他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愿意让你成为他小小恶作剧里的“主角”,这通常是他对最知心的朋友作出的友好表示。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拿出所谓父母的“威严”,这只会将你和孩子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轻易摧毁。而孩子从此会对你失去信任,他将不会再和你平等地对话,而父母也再也无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所以有时对孩子不妨“纵容”一些,其实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也不失为家庭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