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尊重孩子的朋友
- 不唠叨让孩子听话的诀窍: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 于薇
- 4891字
- 2017-12-05 17:20:24
在孩子的一生中,朋友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一个好的朋友,更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所以,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中说:“以好人为友者自己也能成为好人。”赫德也说:“与恶人交,如日之影,按时递减;与好人交,如黄昏之影,不断增大,以至生命之日陨落。”人们常将良师益友相提并论,可见一个好的朋友扮演的绝不仅仅是“朋友”这个角色。有时他可能是一个坐标,而有时他又可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那只手掌。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它是你和孩子能否交心的唯一标准。因为孩子把友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有很多悄悄话不跟老师讲,也不跟家长讲,只跟好朋友讲。好朋友的品行对他们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每一位好朋友,包括异性朋友。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交友失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孩子能否交到朋友以及交到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仍是取决于孩子本身。要靠他本身的魅力和能力,靠他本身的分辨和选择。若是他善良淳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乏良朋。有些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1.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
丫丫晚饭后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来了一个新同学,我想和她做朋友。”
妈妈说:“交朋友是好事情啊,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啊?”
丫丫说:“她叫晓雪。她家就在我们家的附近,她每天都可以和我一起回家啦。”
“哦,是吗?不过丫丫,你了解你的新朋友吗?”
“她不太爱说话,不过她告诉我她爸爸妈妈离婚了。”
妈妈听了丫丫的话犹豫了一下,从内心说,她不大希望女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做朋友,但她还是对孩子说:“丫丫,如果你想要和晓雪做朋友的话,就试试看吧。如果晓雪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的话,那她就比较孤单了,你要学会关心你的新朋友哦。两个人互相帮助,好吗?”
“好的,妈妈。”
“那明天放学,请你的新朋友来家里玩吧。”
“那太好啦!”丫丫快乐地说。
案例分析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朋友的权利。当然,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想法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即使当时孩子选择的朋友并不合自己的意,在不了解孩子朋友的情况下也不要着急否定。不妨让孩子先交往看看,然后在孩子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再进行了解和引导。这样既不会挫伤孩子交朋友的积极性,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
2.告诉孩子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
“爸,我觉得我最近和潇潇的关系没那么好了?”
“哦?”爸爸的目光从报纸上挪到儿子的脸上,“为什么?你交到新朋友了?”
“嗯。”提到新朋友小达很得意。
“给爸爸介绍介绍吧,儿子,看样子你和他感情挺好。不过朋友并不是只能有一个,就算有了新朋友,也不代表你和潇潇不能继续你们的友情。”
“我觉得跟潇潇有些谈不来。”
“在什么事情上?”
“比如放学踢球,多玩一会儿潇潇就会催我回家,他说回家太晚爸爸妈妈会担心。不过阿桥就不会这样,他说多玩一会儿没关系,男孩子应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儿子,因为这样,你觉得阿桥比较对你的胃口。”
“是的。”
“儿子,”爸爸正色道,“有的朋友会总说一些让你喜欢的话,做一些让你喜欢的事,但是至于这些事情是否会给你造成不大好的后果他们并不关心;而有的朋友也许总是阻止你去做一些随心所欲的事,你可能觉得他们古板,不近情理,但是往往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在你身边帮助你的恰恰是你不很喜欢的这个朋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你自己会分辨。”
小达陷入了沉默,良久,他说:“爸,我想你是对的,我会好好想想到底谁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案例分析
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择友引导。当孩子对“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产生疑惑的时候,不妨将你人生的丰富经验与孩子分享,告诉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拥有善良、忠诚、优秀的品德这样条件的人都是朋友的最佳选择。那么在孩子今后交友时,会在心里有一个标准和原则,他们会开始在心里衡量和比较究竟怎样的人是值得自己相交一生的忠实朋友。
3.别当众数落孩子的朋友
蓉蓉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妈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朋友们。其中有一个叫小花的小朋友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小花很少有吃到这么多好东西的机会。小孩子很兴奋,吃的时候就难免有点儿狼吞虎咽。食物的渣子掉了一地。因为吃得太高兴,小花还在自己的衣服上擦了擦手。
蓉蓉的妈妈看到小花的样子,觉得很不喜欢,就说:“小花,女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要矜持一点,不然人家会说你没家教的。”
小花的脸立刻红了,小声问:“阿姨,‘矜持’是什么意思啊?”
蓉蓉的妈妈说:“‘矜持’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啊?你妈妈没教过你吗?难怪了。‘矜持’的意思就是要端庄一点,有礼貌一点,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的。”
小花的脸更红了,她慢慢放下手里的东西,站起身说:“阿姨,我要早点回去了,不然妈妈会着急的。”
小朋友们也都安静了,大家也纷纷说要回去了。
孩子们都出了门,妈妈还在说:“真没礼貌,东西不吃完就放下了,都不知道家长是怎么教的。”说完一回头,看见蓉蓉眼睛里噙着泪水,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望着妈妈,说:“我平时在小花家里吃东西也是这样的,可是小花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案例分析
将“直言不讳”这种方法用在当众数落孩子的朋友上实在是不智之举。提到交朋友,人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就是“趣味相投”。就是说,性格与习惯中存在某种共性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喜欢身边的人,与他成为朋友,正是说明了他们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包括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父母当众数落孩子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的时候,很可能就忽视了孩子朋友的弱点说不定也是自己孩子的弱点,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这种行为产生反感。同时,孩子会觉得为什么伤害朋友的人竟然是我的父母,会产生反抗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了。
4.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
小为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子,他不大善于跟别人打交道,别人一和他说话他就脸红,更别说要他主动跟别人交谈了。因此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当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他总是显得很孤单。
爸爸很担心孩子的个性太过内向会导致他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于是爸爸在每天接孩子回家的时候总是细心地观察,终于发现只有在一个叫小桦的小朋友和小为交谈的时候,小为会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上几句话。
于是爸爸在第二天接小为的时候,拉着小为的手走到小桦身边,弯腰对小桦说:“小桦,叔叔想代表小为请你到我家里做客,可以吗?”
小桦看了看小为说:“好呀。”
爸爸高兴极了,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家。到家以后爸爸说:“小为,小桦是你的朋友哦,你可要好好招待他。”
小为小声说:“我知道了。”
爸爸在厨房做饭时偷偷往外看了看,意外地看见儿子正教小桦玩他的拼图游戏。难得看到孩子脸上绽放的自信的光彩,爸爸觉得无比欣慰。
案例分析
当孩子的个性成为他结交朋友的障碍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妨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有与朋友交往的愿望的,但是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因,让他不知道如何对喜欢的小伙伴发出想做朋友的信号。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请孩子喜欢的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因为是孩子熟悉的环境,而且爸爸妈妈也在身边,就比较容易克服胆怯和羞涩,相对也会表现得比较自信。这样多为孩子创造结交朋友的条件,时间一长,当孩子明白原来与朋友相处并不是那么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恢复与人交往的信心了。
5.帮助孩子解决与朋友相处中的困难
“爸爸,我最近老是和小蕊吵架。”青青对爸爸说。
“为什么呀?”
“我觉得她太爱打扮,她觉得我对事太敏感。”
“所以你们就意见不合了?”
“是啊。”
“那你有没有先问问自己,她对你的不满和你对她的不满有没有理由?”
“这……我没想过,就是种感觉而已。”
“女儿,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你觉得小蕊太爱打扮,不过你自己不是也很爱漂亮吗?我记得你总是要求妈妈把你头上的蝴蝶结扎得好看一些。”
“爸爸,你到底是帮谁呀!”青青噘着嘴。
爸爸呵呵地笑了:“爸爸谁也不帮。再说,小蕊说你对事太敏感,会不会是因为你做事太仔细的原因呢?做事仔细的人总是比别人想得多一些的,爸爸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缺点。你只要让小蕊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我想她就可以理解了。”
“她会吗?”
“会的,女儿。这些小问题是不足以成为阻碍你们友情的因素的。你们因为彼此喜欢才会成为朋友,试着多去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吧,其实很多时候你们不满意对方的地方说不定恰巧是对方的优点呢?”
青青想了一会儿说:“其实……小蕊打扮起来真的挺漂亮。”
案例分析
人与人的交往要完全避免摩擦是不可能的。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样。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很容易让他们发现孩子的不愉快情绪,这时温和体贴的询问方式会比较容易让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问题。孩子是因为与朋友的交往不顺利而苦恼的话,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谈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就算是最真挚的友谊也可能出现矛盾,而矛盾的产生并不会妨碍友情继续发展下去。有了父母的指导,相信孩子就能很好的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了。
6.用孩子朋友的优点做促使孩子进步的催化剂
飞飞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唯一有一样,就是他喜欢边吃饭的时候边吃水果。爸爸妈妈给他说过很多次了这样不好,不过飞飞并不放在心上,还是坚持这样。如果不给他吃,他就不高兴,发小脾气。
有一次,飞飞最好的朋友宁宁到家里来玩,并在飞飞家吃饭。飞飞还是照自己的习惯边吃饭边吃水果,还拿给宁宁吃。宁宁说了声“谢谢”就把水果放到一边了。
飞飞的妈妈看见了,趁机就问宁宁:“宁宁,你怎么不吃水果呀?”
宁宁说:“爸爸妈妈说过,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吃零食,水果应该饭后再吃。”
妈妈说:“宁宁真懂事呀,这一点值得飞飞你学习哦。”
飞飞看看爸爸妈妈,又看看好朋友,再看看手里的水果,终于还是把水果放了下来,说:“那……我以后也吃完饭再吃水果好了。”
案例分析
孩子之间的互相学习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和直接罢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有朝好的方面发展的倾向,但是因为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时可以通过赏识孩子的朋友在某个方面的优点给孩子找到一个参照点,即身边确实有人可以在自己不足的方面做得更好,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很熟悉的朋友,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将自己原本不易做到的行为落到实处。因为就算是孩子,也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
7.对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小梦班上有一位叫小爽的同学。这个同学的父亲因为挪用公款被逮捕了,还被判了刑。全班同学的家长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和他做朋友,小梦的妈妈也不例外。妈妈也曾经在家里多次警告过小梦,让她不要和那个男生交朋友,小梦也满口答应了妈妈。
一天,妈妈到学校去接小梦放学,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所以妈妈没有告诉小梦。没想到在学校门口却看到小梦和小爽说说笑笑地出来了。妈妈很生气,立刻走向前去叫住小梦。小梦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一句话也不敢说。小爽赶忙找个借口先走了。
回到家,妈妈大发雷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跟那种人交朋友,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小梦说:“妈妈,那种人是哪种人?”
妈妈说:“你还要故意气我。还能有谁,就是那个小爽!”
小梦说:“他怎么了?”
妈妈说:“怎么了?他的爸爸是个贪污犯,还在坐牢!”
小梦也生气了:“妈妈,他的爸爸犯了错,不代表小爽也是个坏孩子。”
妈妈说:“哼,有遗传的,他爸爸是那样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小梦大声说道:“不,我比你了解小爽。他很善良,对朋友很好。你这样说他对他不公平!我真讨厌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冲出门去。
母女两人不欢而散,妈妈愣在那里,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这么反常。
案例分析
未经了解就对孩子的朋友妄下断言,除了招来孩子的反感和厌恶之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孩子的朋友也是相当不尊重和不公平的行为,因此孩子会有激烈的反应也不出奇。如果处理不当,造成亲子关系中的裂痕就难以弥补了。所以,看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家长不要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找个机会与孩子的朋友面对面接触,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