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提高直觉思维的基本步骤(2)
- 开启直觉:全球最受欢迎的潜能开发术
- 章岩编著
- 4939字
- 2018-03-29 16:03:35
3.开发直觉力的关键:保持好奇心来感受世界
开发直觉力的一个关键是要保持孩子一样的好奇心。
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学生讲出了十几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局级干部)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
这种描述也许有点夸张,但这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后的结果吗?越学,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识里,思维越是萎缩,终于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被社会称誉为“成熟”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敏锐的直觉力。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是具有好奇心的。
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了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是看吊灯摇晃十分好奇,于是发现了单摆。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达尔文从小就爱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父母十分重视和爱护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努力探索,这为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这一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到花园里给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和蔼地回答他。“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妈妈说。“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打破砂锅问到底。妈妈答不上来,便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呢!”
达尔文七八岁时,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经常“说谎”。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另类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西洋樱草和报春花。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达尔文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看,并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对于达尔文“说谎”,姐姐很是恼火,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以后,并没有在意,他把儿女叫过来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象力用到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还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达尔文和他的哥哥,让他们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尔文10岁时,父亲让他跟着老师和同学到威尔士海岸去度过3周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观察和采集了大量海生动物的标本,由此激发了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和兴趣。
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而达尔文父母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特别注意爱护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乔布斯说过,开发直觉,要“像初学者一样好奇”,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目录》,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的人创立的,这本杂志充满了诗意。那是60年代后期,在个人电脑出现以前,所以这本书全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偏光镜制造的,有点像用软皮包装的google,在google出现35年之前。这本书充满了理想色彩,书中有很多了不起的见解,它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布兰德和他的伙伴出版了几期《全球目录》,当它完成了自己使命后,他们做出了最后一期目录。那是70年代的中期,那时我与你们的年龄相仿。杂志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的话,你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照片下面有这样一段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总以此鼓励自己,在你们即将毕业开始新的旅程的时候,我也希望你们能这样: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这位没有大学毕业的总裁,正是凭着这种态度、这种执着,成就了一个神话。
有关资料对初学者心态的解释为:“不无端猜测,不期望,不武断,也不偏见,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
第一,对新知识永远充满好奇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心中略微会有一种不安、自卑,如果此时有人自愿、主动帮助你学习、理解这一未知事物,很可能你会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极快接纳知识的速度。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注意力以及极快的接纳速度就源于对知识的好奇。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容易被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唤醒。好奇心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求,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它的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
所以,开发直觉,需要对知识充满好奇,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即使你已被公认为大师、教授,面对知识的更新、出现,仍需要保有儿时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好奇心的重要性时说:“好奇心需要被保护。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这种对事物的好奇是否能保持到成年甚至老年,很难说。”因为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不再像儿时那样对周围环境存有新奇感。小时候,我们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很神秘,总会有些出乎意料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不再对周围事物怀有探索、询问的心理倾向。
人只有对事物永远充满好奇,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初学者的心态,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中的营养成分,进而获取极大的进步。
第二,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一切。
从一个人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能看出这个人谦虚与否。奥修大师说过:“当你谦虚的时候,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成为你的老师。”如果你不懂得谦虚,就算有再好的老师给你,你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成败。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评选出自明治维新后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日本前一百强企业,最后得出一个结果:企业经营者的姿态决定了企业的寿命。
经营者傲慢的态度,是企业走向破产的罪魁祸首。
从古至今,因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傲慢态度使企业走向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学习。他把一家毫不起眼的杂货零售店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他说:“我的很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勤于拜访企业,每次拜访的时候,我都会问很多问题,这样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假如沃尔玛沉浸在‘全市最大型的超市’这项荣誉中,墨守成规,那它就无法生存到现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嘲笑别人的错误,而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们该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缺点,而是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拿手的好戏。”
第三,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乔布斯有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习惯,那就是时常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这句话在他脑海中出现的时候,他只有30多岁,在别人都不会想起死亡和告别的年纪,他却这样问自己。
他曾在演讲中说:“在17岁那年,我读过一句格言,大概内容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初学者和新生儿的心态让他时刻谨记不要落后,他每天都要求自己有成果、有收获、有创新点子或者起码新奇的事情。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他成为一个开创者和前瞻者。
乔布斯在给许多年轻人的演讲中讲到他最珍视的三个故事,其中第三个是关于死亡的故事:
“所有的事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将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我所知道的各种方法中,提醒自己即将死去也是避免掉入‘畏惧失去’这个陷阱的最好办法,而且这个方法能让你直面自己的内心。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没有理由不听你内心的呼唤。
大约一年前(2004年),我被诊断出癌症。在早晨7:30我做了一个检查,扫描结果清楚地显示我的胰脏出现了一个肿瘤。我当时甚至不知道胰脏究竟是什么。医生告诉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顶多还能活3至6个月。大夫建议我回家,把诸事安排妥当,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用语。这意味着我得把今后10年要对子女说的话用几个月的时间说完;这还意味着向众人告别的时间到了。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早上,医生给我做了一个切片检查。我使用了镇静剂,太太在旁边陪着我。结果,大夫们从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胞组织之后,惊讶得集体尖叫了起来。因为那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胰脏癌。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在经历了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验之后,死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项有效的判断工具,并且只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概念。虽然我能够更肯定地告诉你们:没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够活着进去。”
我们在赞美生命时常常说,像新生儿一样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杂质,拥有对世界和一切信息、知识的渴望。而直觉力的培养,需要的正是这种纯粹。
4.保持本真,别让太多的“间隔物”挡住你的直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事物而扰乱自己的视线和思维,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和愿望,或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
这个时候,我们的直觉力就会下降。试想,当被如此多的“间隔物”挡住视线,我们还能保持内心的本真吗?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澄澈如婴儿一样的心灵,那又从何谈起直觉呢?
常常反复检视自己的目的所在,在内心深处保持一分本真。
当然,在这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机会很多,而诱惑同样也很多,要保持一颗不粘尘埃的心实在是有点困难。很多人说,最初我们还可以因为自己的初出茅庐而把控自己,知道自己是“饿”了、“渴”了,或是有其他的一些需求。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执着地为我们的需求而努力奋斗,可是看着种种的诱惑,我们的欲望不断升级,最终被其蒙蔽了双眼,迷失了心灵。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飞”了起来,忘记了我们原来的方向。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要求着自己,在不断的要求中遗忘最初的目的和愿望。当我们疲倦地走过无数个365天,我们才发现,留在身后的除了那份浮华与空虚,什么也没有……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然而太丰富的生活也意味着太多的干扰,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方向。虽然生活中有很多诱惑的东西,会让我们被磨掉当初的棱角,变得更世俗,但只要在心中常常反复检视自己的目的所在,就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一份本真,保留一份自我,而不会让太多的附属品隔断自己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