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潜意识理论说明,人类除了有对客观世界的有意识认识之外,还有大量的无意识认识。熟视无睹并非无睹,如无意识记、无意认知、无意感觉、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接受了大量的客观的外界信息,这些信息不知不觉地被贮藏在潜意识域中,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信息宝库。它们不为己知,更不为人知,如果能够通过放大、过滤、分类、整理,使之升华为显意识,便可能开发成为知识和经验,得到利用。据说对神经系统相应部位进行痛刺激,可以促使病人所具有的潜意识知识再现出来,这显然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课题。
其次,利用潜意识理论,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效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显意识的学习活动因为要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其反映和反应速度要比潜意识传递信息缓慢得多。有文献记录,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暗示,创造了一种快速教学法。运用他的方法,学生在10~12天内能够掌握三四千个英语、德语、法语单词,并能够用日常用语从事阅读、翻译、对话和初步写作。学生仅用15~20天,便能够掌握1300个日语单词,相当于普通教学法两年的成绩。学习其他学科,学生能在2~5天掌握大学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普及,其对教育学习无异于一场革命。
在改造世界方面,以潜意识理论为指导,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和治疗,已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效果。另外,利用潜意识理论指导文艺创作,大大拓展了文艺描述的领域,展现了更为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而且可能在潜意识理论指导下发现和运用直觉、顿悟、灵感等现象产生的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和效率。如平时的自然流露,即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睡梦中的构思和灵感的喷涌,是潜意识作用于艺术创作的三种形态。这些对于指导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另外,研究和认识潜意识领域,必然会使人们发现一个潜在的自我,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认识和完善自我潜意识,是改造和完善主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取得健康有益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在潜意识理论的指导之下,个人精神的潜能才可能得到发掘,个人精神世界的建设才能完整和全面。
与潜意识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并且看起来高居于潜意识之上的是意识。因为有了潜意识,意识又称作显意识。显意识是个人自觉的、自己可以感知的意识,是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意识。个人意识的本质是个人大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它主要以个人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这样的思维形式认识和体验世界。这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人的大脑的第二信号系统是意识产生和运动的生理机制。
3.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辩证统一——“情感是认知的动力之一”
需要加以说明的一点是,个人的显意识也有自己的构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例如一些学者,把意识(实际是指个人意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知识观念,指的是对周围世界的反映,它提供和回答的是关于周围世界“是些什么”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界、人类本身,以及有关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这一部分是意识的基础,是意识的其他部分的原料。
第二部分是意向观念,指的是人的意愿、意向、欲望,它是主观上“要些什么”的问题。它是对客观存在的评价,是运用知识构思人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是需要并进而能直接导致行为的动机。这一部分既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又是对实践发展的驱动力量。
第三部分是决策观念,指的是用来直接调节控制人的各种活动的观念。决策观念既不是关于外物“是些什么”的观念,也不是主观上“要些什么”的观念,而是“要做些什么”的观念。它是知识观念和意向观念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基本成分是目的观念、计划观念、手段观念,等等。所以,决策观念的内容是人的实践或活动的内容、指向、过程、手段和结果的决定性观念。
对个人意识结构最一般的分析,是把个人意识区分为知、情、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大的部分。
认知就是认识,它包括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即知识。它的初级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它的高级形式就是思维,或者称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的自我认识等,是显意识的基础。情感被认为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它是对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作出的心理反应。我国古人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七种,即喜、怒、哀、欲、爱、恶、惧。
传统的心理学把情感分为情绪与情感两部分,现代有些人又进一步把情感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还有人根据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把情感分为感知性情感、记忆性情感、想象性情感和思维性情感。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情感的产生要经过认知活动的“折射”,就是说,客体对主体的影响要经过认知和评价方可产生情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举例说,一个人在森林里看到一头熊会感到恐惧,但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则不会有恐惧的体验,这就是认识的“折射”作用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认知活动的动力之一。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之上,更加接近对行动的指导。“如果说情是心理结构的中心,知是由客体到主体的输入口,那么意则是由主体到客体的输出口。它以知情为前提、动力,又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并控制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可见,认知、情感、意志三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意识整体。
同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关系一样,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意识与潜意识并不是构成个人意识的两个生硬的板块,而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
首先,最明白的一点是意识和潜意识是构成整个个人意识的两种成分,它们存在于个人意识的统一体中,因此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意识,谈不到潜意识;没有潜意识,意识也就不能称作显意识。意识与潜意识是在对立与差别中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具体的统一。因为每个个人的意识都是具体的、特殊的,所以每个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也都是具体的、特殊的。
其次,意识与潜意识互相联结,其联结的通道或环节,便是称作前意识的部分。前意识处在无意识与显意识之间,以使二者交通。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系统比作一个大前房,与之相毗连的是一个小房间,好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停留在这里。在这两个房间之间有一个门,有人守着,这个门就是前意识系统。通过这个门,无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所以,也有人把意识与前意识划到显意识一类去,而我们只把无意识称作潜意识。
再次,意识与潜意识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意识在受到压抑的时候,可以被深深地压入心理底层,从而转化为潜意识。例如,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钢琴演奏家,但由于生活拮据,又娶妻生子,只好被迫放弃自己的演奏雄心,而改做其他工作。这个愿望就可能被压抑而进入或影响潜意识,并进而产生对妻子的怨恨等心理。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显意识,不但被压抑而形成的潜意识可能返回显意识域,而且纯本能的潜意识也可能转化为显意识。
【沟通篇:潜意识和潜能量】
潜意识的无形力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潜意识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事物,但它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一个人的意识给潜意识一个正向的信号或目标,潜意识会为了这个目标行动起来,并且会认真执行意识发出的信号或指令,这就是著名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的“潜意识的神奇力量足以改变你的命运”。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给潜意识一个正向的信号或目标”的,在潜意识转化为潜能量的路上,我们往往会犯很多沟通错误。
1.相信潜意识是与潜意识达成良好沟通的基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西奥多·赛门·儒弗瓦曾经说过:“那些不相信潜意识的人,潜意识自然也是不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所以,相信潜意识是与潜意识良好沟通的开始和基础。
可以说,彼此之间的信任是达成协议的重要因素。如果你不相信潜意识,那么你与潜意识之间就会产生很深的隔阂,自然很难穿越这道门,而与之沟通就更谈不上了,这样一来,你内在的潜能就不能被挖掘出来。
约瑟夫·墨菲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上班一族习惯在晚上睡觉之前用闹钟给自己设定一个起床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安心睡觉,等待第二天闹钟将自己叫醒。如果哪天忘记了设置闹钟,第二天早上大多数人都会起晚。可墨菲教授却认为即使不用定闹钟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准时起床。是什么样的方法呢?
实验开始了。很晚了,你开始上床睡觉,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昏昏沉沉,当你躺下的时候,很快就会失去意识,但这时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明天是星期五,早上6点25分必须要清醒!”切记,一定要把脑中的闹钟比实际起床的时间调快5分钟,然后再继续睡觉。相信第二天早上你一定会在6点25分准时地醒来。
这是怎么回事?墨菲教授解释道:“这就是心理闹钟,完全是你的潜意识在帮助你准时起床。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潜意识的神秘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你内心充满了想要实现某种做法的潜意识,那么它就一定能够帮助你实现,而且这种神秘的力量不但可以帮助你实现理想,更能够操纵和改变你的命运。
“我能”是激发潜意识内在能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有的人潜能已苏醒了,有的人潜能却还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将自己无穷无尽的潜能开发出来。有的人会给自己的内心套上枷锁,即使前面没有大山,也会觉得前面的路被一座大山挡住,然后告诉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害怕。而成功的人会给自己的内心一片自由的蓝天,让它无限自由地翱翔,让自己有一飞冲天的豪情。
因此只要内心没有枷锁,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相反,如果抱着消极的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任它沉睡,那你就只能哀叹命运的“不公”了。
成功殿堂的大门,不是任意通行的,每一个进入者都要拥有自己打造的钥匙。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必须由我们亲自锻造。锻造的过程,就是挖掘潜能、释放潜能的过程。假如你见了生人就害羞,不敢与人交谈,或者惧怕陌生的环境;假如你有类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颤抖、难以入眠等“紧张症状”;假如你畏首畏尾、不敢争取,甚至经常觉得忧愁、焦虑和神经紧绷等,说明你在严重压抑自己的个性,内心已然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不能自拔。
“压抑个性”是对个人潜能的一种严重损毁,具有压抑个性的个人不能表现内在的创造性自我,因而显得停滞、退缩。他们拒绝表现自己、害怕成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紧锁于内心深处,思维也几乎陷于停顿状态。这样潜能不但没有释放,反而会消耗在终日疲惫不堪的状态中。
有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了一只雏鹰,他把雏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雏鹰整日与鸡为伴,和鸡一起啄食,一起嬉闹,一起休息。久而久之,它就以为自己也是一只鸡,与鸡的行为无异。后来,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但因终日与鸡混在一起,它已不知道该如何飞翔,它觉得鸡是不会飞的,所以自己是不可能飞起来的。无论主人想什么样的办法,它都飞不起来。最后,主人很无奈,把它带到一处绝壁上,将它扔了下去,这只鹰像一块石头一样,直掉下去。在求生的本能下,鹰慌乱地、拼命地扑打着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或许你会说:“它本来就是鹰,不是鸡,所以它才能够飞翔。而我本来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不可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总把自己限定在狭小范围内,甘愿把自己当成一只“鸡”。
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
有一个正在巡回表演的马戏团,成千上万的观众被它吸引,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其中一只大象的演出。
有一个少年为了能够近距离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他找到了大象,那里刚巧没有其他人。他发现那头大象被一条普通的绳子缚在一根木头旁,所以感到很奇怪。
少年好奇地问一位驯兽师:“先生,为什么只用一条绳子便能制伏这么巨大的象,难道不怕它用力一拉便逃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