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楔子

它出生于1974年9月14日的早上8点,在北纬15度30分、西经65度,洪都拉斯海岸线附近的一座热带小岛。实际上,它的呱呱坠地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因为在当年的出生名单上,它已经排在第734号了。在其生命的最初两天里,它默默无闻地生长着,各项生命指标都还算正常,不会有人因为这种事情而多看它一眼。和所有的新生儿一样,它并未享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唯一可说的就是每隔6小时,就会有人按例行规范观测它,并把实时情况记录下来。但是,两天之后,也就是1974年9月16日的下午2点,一切都改变了。针对它的分析结果引起了一组瓜特罗普的科学家的关注:它的成长速度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标准。当天傍晚,他们的负责人实在无法压抑住心中的担忧,只好联系了在美国的同事。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这个“婴儿”的发育状况足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它是热与冷两股力量的结晶,它可怕的“个性”也正逐步得以显现。4月的时候,它曾经有过一个叫“伊莲娜”的姐姐,但只存活了11天就夭折了,并没能展现出什么破坏力;但是它却表现出了令人恐惧的生命力,用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着。在它出生后第三天的夜里,它就开始试着四处施展拳脚。它疯狂地旋转着,没有人知道它将会把这股令人惊惧的力量带向何方。

17日凌晨2点,监测中心的荧光灯管忽明忽暗,负责观测它的于克教授站在一张铺满类似心电图图表的桌子前,决定立即给它起一个名字,似乎只要给了它一个称谓,就能驱赶它即将为人类带来的厄运。鉴于它迅猛的成长态势,它似乎不太可能会安分地待在它的出生地。按照通行的命名规则,它的名字很快就选好了:法夫。它于1974年9月17日早上8点进入人类的历史,即时风速已经超过了120公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位于皮特尔角城的飓风监测中心(CDO)和建在迈阿密的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NHC)将“法夫”划入一级飓风的行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它又迅速地更换了等级,变成了二级飓风,成长的速度足以让所有观测它的研究人员感到惊恐。17日下午2点,“法夫”的风速已达138公里/时,又在当天傍晚逼近150公里/时的界限。然而,更让人不安的是它的位置变化:它的地理坐标已经迅速移至北纬16度30分,西经81度70分。一时间,沿岸地区的飓风警报都升至最高等级。18日凌晨2点,“法夫”抵达洪都拉斯的海岸线,几乎荡平了这个国家北部沿海地区,而它当时的风速是240公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