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公共电视:观念、价值与规制
- 王哲平
- 1869字
- 2021-04-02 11:11:13
一 研究缘起
作者选择“美国公共电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前期研究的承续。2002年至2005年,作者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中国教育电视:历史、现状与发展》最终以专著的形式于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该著中,作者把中国教育电视置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一体化和传媒数字化的宏观背景之下,从频道专业化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中国教育电视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当下中国教育电视的生存状态,把握了教育电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阐述了教育电视的功能与定位,通过与国际经验的比照借鉴,尝试在理论架构和实践导向方面探寻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电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其中的第六章“教育电视的经验借鉴”,作者主要考察了英国、美国、德国公共电视的运行机制和历史经验。美国公共电视的前身是教育电视(《1967年公共广播法》颁布后才由教育电视更名为公共电视),美国公共电视这一独特的传媒体制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知兴趣——在强大的商业电视垄断了几近98%的市场份额的美国,公共电视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何在?由于主题和论域的限制,该著不可能对其做更深入、更全面系统的探究,却为作者的后续研究预留了空间。2006年9月,作者有幸进入浙江大学从事二站博士后研究,这为作者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延续拓展,进一步开展美国公共电视研究提供了机缘。
(2)本土问题的触发。进入新世纪以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问题渐成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显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此现象形成的背景原因,胡正荣有过透辟的分析:“2003年,中央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将包括广播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业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国家广电总局将2005年定为‘农村公共服务年’,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部署的七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中,涉及广播影视的就有三项,包括: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和‘西新工程’,特别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已被列入2006年国务院工作要点,成为‘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由此,广播电视业的公共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日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心的问题,如何在当前世界与国内格局下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电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构这样体系的目标是什么和如何实现等问题都是急需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本质地看,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变城乡差异、东西失衡、市场失灵的状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与美国公共电视尽管并非一个对等的概念,其历史语境和实践指向均有所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美国公共电视这一范型的研究,或许有助于从全球化的视野更全面、更紧密地把握电视传媒本土化问题的特征与规律。
(3)赴美访学的机缘。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作者被公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Annenbu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SC)做访问学者。南加州大学的Loper公共广播研究中心是美国公共广播研究的重镇,名流荟萃,少长咸集,学校与美国公共传媒业界、FCC等传媒管理机构保持着稳定而良好的联系;ASC每周工作日中午12点至13点举办的学术午餐会,可以带给与会者诸多学科前沿动态信息;而有关公共服务广播的特色讲座“The James L. Loper Lecture i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则已成为ASC的学术传统和文化名片,像美国传媒集团主席兼CEO威廉·科林(William H. Kling)主讲的“Preseving Public Media in an Era of Change”、伯纳德·奥舍尔基金会主席玛丽·比特曼(Mary G. F. Bitterman)主讲的“A Public Trust Revisited”、美国教育广播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威廉·贝克尔(William F. Baker)主讲的“The New World of American Media”等引人入胜。除去听讲座,作者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检索和研阅论文、研究报告上,如“Public Television's Struggle to Survive: An interview with Bill Baker”“What's the Future of Public TV”“Is PBS Still Necessary?”“How FCC Justifies Relaxing Media Ownership Restrictions: An Interview with the Chairman”“How to Save Public Broadcasting: A Veteran Public Broadcasting Executive Prescribes a Solution for the Beleaguered Enterprise”“Saving Our Legacy: Archiving Television at the Crossroads”“Media Consolidation: Not in the Public Interest”“Television's Convergence Conundrum”“Does the Internet Promote Diversity?”等,作者还借阅和扫描了一些国内稀见的公共广播电视研究专著,如Making a difference—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European media landscape、The media in American politics(Second edition)、Tele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next wave、Public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America:A political history、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ransition: A documentary reader、The public's use of television: Who watch and why、Public broadcas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Media diversity: Economics, ownership, and the FCC、Public television: panacea, pork barrel, or public trust? Public television for sale: media, the market, and the public sphere、Public television in the digital era: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and new strategies for Europe,等等。在南加州大学访学期间,充裕的研究时间、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亲身的实地走访,为作者的思考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