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科学的经验领域角度的论证:重新诠释经验而扩展经验的范围

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第一人称的直观给予的经验的研究,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反思主要是对意识的结构以及意向性的经验的分析。因此,如果科学研究中的现象与经验要想成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那么这种研究必然会基于对于认知的意识结构以及经验的意向性结构的研究,现象学所能研究的领域应该是与主体性具有意向相关性的自然科学所呈现的现象、对象与经验。

在对自然科学研究进行现象学分析时,对于作为科学认知的基础的观察实验的现象学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基于主体关于世界的直观经验,并为我们显现关于自然的现象、对象和经验,而且为科学理论的构成提供经验基础和验证的根据。如果科学的观察实验所显现的经验具有意向性的结构,所显现的自然现象与经验是我们主体性的意识行为的意向相关项,则这些经验的领域是现象学方法可以刻画和分析的领域。因此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经验的本质结构以及其中涉及的主体与世界的意向性关系。

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所建构的自然世界的基本图景之中,或者在科学理论模型所刻画的世界之中,科学所研究的领域,很多是超出我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的、微细的、遥远的或者超大维度的自然领域,而且这些自然领域往往被自然主义认为是完全独立于我们的认知的自在的客观世界。但是,不仅现象学认为自然主义的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忽略了主体性的维度,而且当今自然科学前沿的发展和对世界的理解的新进展也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显现给我们的自然现象和性质,是与我们认知它们的方式相关的,离开我们经验世界的方式谈论自在的世界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假设。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是要通过直观经验以及基于直观经验的科学的观察实验才能通达的,因此我们所认知或者经验的自然,是与主体性相关的。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理论模型所刻画的理论实体和世界图景,只是科学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世界之中的直观经验的理论工具。

下面的论述将围绕科学的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与经验的意向性结构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从对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结构的现象学分析论证其中蕴含的经验的意向性结构。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当代量子理论对于测量、观测者与观测对象乃至宇宙之间的内在关联的阐述,并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这种世界与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一 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经验

科学认知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方式之处在于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数学理论模型来说明和预测关于世界的现象和经验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传统。而科学的观察实验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前科学的经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它经验世界的方式高度依赖于现代技术体系。

根据获得经验的方式是否依赖于技术中介,可以把我们关于世界的认知经验粗略地区分为依据于人的感知方式的直观性经验和借助于技术性的中介手段的技术性认知。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例如前科学的传统认知经验,往往是基于直观经验的,大体上可以归类为直观性经验,但前科学的时代,也会有简单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被应用到直观性的认知之中;而科学的认知则基于其专业性的观察实验的经验、信息和证据,属于典型的技术性经验。

因为基于现代科学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里对经验类型的区分,主要是为了便于阐明现代科学的观察实验基于现代技术而建立其体系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把这里的技术限定为基于现代技术,则我们经验世界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传统的、基于直观经验的认知和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科学观察实验的认知。

科学的观察实验区别于普通的直观认知方式之处,在于其是基于科学的理论模型、已有的科学背景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而设计的观察实验方案和方法。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之处在于,它不再像传统技术一样是基于自然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常识性知识的积累,而是基于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之上的技艺性、器物性建构的成就。也就是说,作为科学认知的经验性基础的观察实验渗透着科学的理论负载和复杂的技术性中介。

如何分析现代技术及科学的观察实验相关技术,对于现象学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传统的工具之中,如拐杖、锤子、眼镜、放大镜等随身使用的生活用品,可以看作是身体及其感知器官的简单延伸和强化,对于熟练使用的工具,不再是主题性的认知对象,而是具有类似于具身性的身体器官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对之进行具身意向性的分析。现象学家们在分析具身性认知时,对相关的工具、用具或技术的分析大多集中于这种类型的工具或用具。但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和渗透到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形式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构成功能,因此现代技术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影响和支配性地位是前科学的技术和工具所没有的。而且,现代技术是基于高度发达的科学的成就的应用,这也是与前科学的技术和工具具有本质性的差异。而科学探索前沿所使用的技术则代表着人类技术的最先进的成就。因此,除了分析传统的技术和工具,现象学还应该集中于现代技术尤其是科学观察实验的技术与工具的特征的分析。

科学的观察实验是一种以技术中介而非简单的具身性的方式经验世界,其仪器与设备也并非简单的具身性的工具。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现代技术为科学的观察实验提供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等辅助的手段。在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的意义上,科学的观察实验所用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探索和认知自然的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类似于具身性的主体的感官和躯体的功能。但和前科学的技术和工具对直观经验的辅助方式不同,科学的观察实验并非纯粹直观的经验,而是借助技术中介所达成的非直观性的认知,或者可称之为现代技术性经验。而且,现代技术由于其富集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和知识负载以及复杂的技术系统和运行机制,操作者使用仪器设备时并没有类似使用手杖之类简单工具时的具身性体验和自身觉知,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套用以往现象学家们对工具的具身性分析的模式对之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将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认知结构和内在特质的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现象学的视角来分析现代技术经验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直观性经验所具有的内在关联。

首先,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认知结构看,对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认知结构具有类似于直观性的经验的认知结构。科学的观察实验是以一种特殊形式对自然的认知活动。如果从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来区分,则其中实验的方法、形式、过程、操作、仪器的运作等方面可以归结为认知行为方面,其中观测者的实施、操作和观测可以看作是认知行为,其余的形式和程序可以看作是认知形式,而实验所显现的现象和观测到的数据则属于所认知的对象。这二者之间具有类似直观性的认知的意向性的结构。但科学的观察实验不同于我们的意识行为与自然对象或者现象的直接意向性关系的构成,科学的试验设备的运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意识的意向性行为,科学实验所要探索的对象或者现象,也并非我们意识行为的直接相关项,只有凭借技术和设备作为中介和平台,作为观测者的主体和作为观测对象的自然对象或现象才能相关联起来,自然才会以特定的现象显现给观测者。

其次,从现象或者意义的显现或者现相的角度看,科学的观察实验也可以看作是以特殊的显现方式对自然的现象或者信息的显现,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象学所阐述的意识行为与意识对象之间的显现与被显现的关系,其中实验的进行过程、实验实施者的操作、技术设备和仪器的运行、实验的方式和程序,都属于显现的方式,而呈现在仪器屏幕或者记录中的数据和现象,则属于所显现的内容。

最后,从意向性的角度分析,科学的观察实验具有一种间接的、广义的意向性。

第一,科学的观察实验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实践,是以某种认知的理论意向性统摄和为导向的。现象学区分理论和实践时,理论相关于认知,而实践主要是指伦理实践,而科学的观察实验则属于一种类似传统所谓技艺性,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却并非伦理实践。它从属于科学的对自然的理论性认知的动机的支配,而且它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所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并受科学的理论探索的目的指导而设计和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是受科学的理论动机的统摄和引导的技术性实践。

科学的理论研究基于一种理论意向性。科学的理论研究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模型刻画和预测自然现象为目标的。因此,科学是以自然的整体或者部分为对象视域的,总体上就是以认知的意向性指向自然的世界视域的,这是科学共同体的认知行为与自然的总体性的意向性关系。这种意向性并非具体的感知的意向性,而是以一种抽象化的理论态度对世界的总体性的把握和统摄的意向性,属于一种理论意向性。这里的理论意向性指对对象领域的理论性的研究中所涉及的一般意向性的概括性的分类,以区别于实践中的一般意向性结构。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和先验分析对应的意识结构也属于理论的意向性。在对自然的一部分领域进行探索时,科学家们以理论的思维间接地去通达自然,并尝试以理论模型来统摄关于自然的经验和现象,这也是一种基于特殊的科学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对世界的独特的经验方式,这种理论意向性是使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内在通达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根基。但这种科学的理论研究中的理论意向性有如下几个特点:1.这种理论意向性是指作为主体的研究者或者科学共同体对于自然的整体或者部分的总体性的把握或者统摄,而这种统摄的世界视域并非完全被直观的经验所充实。因此这种指向自然或者其部分的意向性是空洞的意向性。2.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又为一些以往科学的探索所获取的经过经验检验的理论知识、背景知识或者具有明见性的经验所充实。这种夹杂着科学的理论性知识的充实是一种具有间接性的、非完全直观的充实。但尽管如此,这些已有理论知识是通过以往科学的观察实验验证的,因此具有某种经由经验检验关联的明见性。因此,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是以间接性的形式使主体性通达于自然的。3.这种科学的理论意向性使得主体对自然的经验需要经由科学的观察实验而实现。这是因为科学理论的构成以生活世界中的直观经验为基础,并通过观察实验的途径而获得关于自然现象的、我们原本无法认知或者无法精确认知的经验。因此,科学的理论意向性是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的中介而与自然通达的,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就是被科学的理论探索的动机所驱动的。这就意味着,科学的观察实验归根结底是被科学的理论意向性所规范和统摄的。科学仪器是现代化的工具。工具本质上是作为技术的器物性的实现形式和中介。工具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现代技术大多通过发明和制造设备仪器来实现应用的。作为科学观察实验的仪器设备的工具是依于理论认知意图和实践意图设计的,因此工具之中蕴含着主体性对世界的认知关系中的理论意向性,而且工具的设计及功能中蕴含着理论意向地指向世界及对象的特殊的目的和预期。

第二,科学的观察实验有一种广义的具身性意向性。科学的观察实验中,由实验的仪器、设备、程序、方法和过程等组成的实验形式,是认知行为和认知对象、显现行为和显现对象之间的技术性中介,也可以称之为技术性间隔。在具体的实验中,对于实验的观测者和实施者而言,这种实验的技术性中介会变成认知性的间隔,因为它并非是直接直观的对象以及体验的内容,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实验的实施者或观测者都熟悉实验中的具体技术细节和运作的全部具体机制。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理想化情况作为范例进行分析,一个博学的科学家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和观测者,假设他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理论基础、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了然于心,熟悉相关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验中的运行机制,甚至对实验中将会出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的类型、范围和性质也有大致的预期。总之,如果他具有相关于该项观察实验的足够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对实验的操作的丰富经验,那么可以设想,对于这样博学而经验丰富的观测者和操作者而言,技术性中介是透明的,不再造成认知上的技术性的间隔和障碍,因此他对实验技术设施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我们熟练地使用简单工具而把它当作身体的一部分时的具身性经验。当然,这种技术性的认知毕竟不同于直观性的经验。如果我们把这种理想化的情况扩大化,考虑科学整体共同体作为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观测者和实施者的情形,由于科学的观察实验所具有的主体间性的规范,因此科学的观察实验及其结果,对于科学家共同体而言,必定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客观性的。因此,有限的科学家所进行的有限的科学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共同体从不同角度、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验证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客观性的结果。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由于这些实验的原理、程序、方法、设备、技术等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技术性的中介不再构成认知的技术性障碍,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设想,科学的实验的技术方面对他们是透明的,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杖或者眼镜一样。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如我们的意识行为不需要考虑相关联的大脑的化学和生理学的机制一样,理想情况下,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所要测量的自然现象领域而非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技术中介。

第三,科学的观察实验还具有显现世界的实践性的意向性。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意向性不仅有指向对象的含义,还有构成对象的先验维度。科学的观察实验往往并不是对世界的自然呈现的现象的静观,而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以特殊的形式去观察自然,显现自然。有些时候,这种显现是通过设计特殊的实验条件、建构特定的人为情境而让对象显现给我们,也就是所谓的强迫自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因此,作为一种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科学的观察实验不仅指向自然对象,更多是通过改变自然对象的状态或性质的乃至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对象来呈现自然的特性和本质。这是主体性深度介入地构成的对自然的显现形式,而且自然显现什么以及现象如何显现,与主体性的构成作用是直接相关的,这里深刻地体现了自然是为主体显现的自然,现象中蕴含有主体性的维度。因此,广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具有改造性、创造性意味的实践性意向性。当然,这种主体性的显现也是以一种科学的常态和规范所建构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进行的,因为科学的观察实验都是一种主体间性可检验的、客观性的、可重复地显现自然经验的方式。

第四,科学的观察实验还是一种构成世界经验的实践性的意向性。区别于上面的改变自然而显现自然,这里所谓的构成世界经验的实践性的意向性特指通过量子现象的测量所呈现的测量产生可观测对象或可观测的对象性质而言的。按照量子理论的说法,在测量进行之前,所谓的微观对象只是对于理论模型所刻画的可能性存在的对象的称谓,在测量之后,才有经验性的对象或者对象性质显现给观察者。也就是说微观对象显现为什么性质依赖于观察者以及观察方式。而观察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观察者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由于量子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这里所谓观察产生对象或性质的判断,不仅适用于微观对象,还可以应用于宏观和宇观的自然领域,以至于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的演化历史也相关于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也就是说,世界如何,是与作为观察者的主体的特性内在相关的,世界只能以相关于我们的方式显现给我们。而且不仅如此,世界如此显现,与我们的观测行为具有本质性的关联,主体性深度地参与了对客观对象的构成。因此,如果对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从现象学的视角阐释,那就是显现给我们的世界先验地根植于主体性的发生构成的功能,主体性的本质结构是世界如此显现的必要条件,在根本上,我们不可能脱离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在世界之外认知世界。这里所显现的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实践意向性显现了世界的先验主体性维度。

二 量子理论以及对科学领域的经验的重新理解

(一)量子测量与纠缠态

量子理论从其独特的角度显示了物理对象的性质与测量相关,进而与作为观测者的主体相关,而且量子力学所描述的整个世界都是相关于主体性的。量子理论的所刻画的关于物理系统的性质,都是相对于我们的测量实验而言的观测性质,甚至可以说整个量子力学的理论模型是预测和说明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可观测的现象及其性质的理论工具,量子力学不会谈论离开观察实验,是否还会有所谓独立于观察的影响的、客观实在的对象性质。

虽然对于量子力学的测量,有不同的理论解释,但量子力学的实验的确证明,对物理系统的测量的结果取决于我们所选取的测量方式,因此作为量子理论的正统解释的哥本哈根解释以及由其新近发展出的退相干解释理论都倾向于认为观察创造所观察的对象,这些量子的测量性质是因为我们的测量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微观属性只有它是被观察到的属性时才是一种属性”[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向真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对于未测量的量子系统,虽然有量子力学方程描述其状态,但我们无法知道是否有不依赖于测量的实在性质,甚至无法知道其是否有独立于测量之外的实在存在。严格来说,量子理论所描述的作为概率性存在的微观对象只是一种有用的理论模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

按照主流的量子测量理论(如冯诺依曼的测量理论)的解释,在量子测量中,被测量的物理系统、测量仪器和观测者都是处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状态之中,或者说这三者处于一种量子纠缠态之中,观测者的观测直接影响会呈现什么样的观测的结果,或者说,观测的结果是受观测者影响而产生的。

问题在于,在这里,观测者到底是什么?是观测者的整体,还是其眼睛、视网膜,还是意识?作为观测者的最低标准是什么?是否有意识的人、一只猫、机器人都可以充当观测者?不同的量子理论的诠释者,对观察者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哥本哈根学派的说法认为不需要有人这样的主动观察者,观察者可以只是计数器这样的测量仪器。测量机制在于微观客体在测量时与作为宏观对象的计数器相互作用而产生波包坍缩,产生特定的测量结果。但是这种解释模式预设了微观的对象世界与宏观对象之间的截然二分的界限,事实上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例如,近年来已经可以通过隧道扫描显微镜等观测到单个的原子,又如近年来观测到量子效应可以在宏观尺度的对象上显现。因此,认为量子力学的测量是微观物体遇到宏观的大物体而产生的波包坍缩的解释遭遇困难。因此,有物理学家提出测量的退相干理论解释,认为测量是微观对象的波函数与宏观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就不再需要观察者。但实际上退相干解释依然只是一种实用的解释方案,并不能回答有些物理学家认为这里用到的观测结果的概率仍然是一个相对观察者的概率这样的质疑。

对于观测者,有些人认为它是视网膜,但也有人认为是人的意识,还有人认为,即便是没有自我意识但有操作的智能和程序设定的机器人也可以充当观察者。无论观测者是人、猫还是机器人,问题的实质在于,作为观测者对于实验的进行意味着什么,对实验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观测者可以这么理解,首先,观测者在实验中是与实验对象的关联着。由量子测量理论可知,在测量过程中,作为观测者的部分,是与观测仪器及观测的物理系统耦合在一起或者说处于纠缠态之中。其次,观测方式决定着观测结果,观测方式的选择使得特定的测量结果呈现出来。最后,观测者的参与对于测量过程和实验结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测量方式的选择和实验的进行,与实验的实施者及观测者相关联。因此,当观测的实施者是人的时候,借用现象学的主体性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测量是与主体性相关的,因为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性指的是与世界内在地相关的、具身性的主体性,主体不仅有意识,还有身体,这并不是二元论意义上的身心,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主体性,不仅有意识的意向性,而且也有身体的意向性,通过这些意向性,世界是与主体性关联、与身体关联的意向相关项。也就是说测量与作为主体的人是整体性地相关联或者说处于纠缠态的,而不限于与视网膜、大脑、意识或者身体相关,只不过大脑或者神经是更为敏感的感受者。测量的主体性特征意味着观测者总是从主体性的视角去设计实验并观测的,即便是借助了各种理论原理的指导和实验设备的设计的中介,测量始终是以主体性的视角对对象的呈现和认知的方式。而当观测者是猫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够知道它是否有类似于人的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或者更宽泛地说,它是否具有接近于人而区别于物体的独特的主体性。但毕竟猫是具有感知的生命而不是非生命的物理对象,也许它可以具有不同于人类的另类的“主体性”视角,但我们对物体的观察和对作为观测者的猫的观察,都是经由我们的视角进行的,对一切现象的认知都是相关于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者的主体性的。

至于机器人是否可以充当观测者的问题,比较复杂。从思想实验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设计具有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充当实验的观测者乃至实施者,但机器人本身缺乏类似于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但它作为人工发明的对象,是可以理解为与主体性相关的具身性的工具,是与主体性相关并渗透着主体性的认知和意志。量子测量的方式的选择往往被认为是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而非我们脑中的电化学作用的决定论地预先确定的结果。即便实验过程是由电脑程序控制而由机器人自动完成的,指令及参数的输入者也是有意识的人。测量方式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对观测者、仪器和被测量的系统之间的耦合方式的选择,或者说在选择测量方式时,观测者、测量仪器和被测量的物理系统之间已经产生某种关联而处于纠缠态之中了,通过观察实验,自由意志的选择得以实施而决定了对象的显现方式或者说系统的观察性质,则是后续发生的事情。

(二)微观和宇观的经验与主体性的关联性

量子纠缠态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相互的影响。贝尔定律甚至否定了宇宙之中存在对象的分立状态。因此,微观对象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后,会处于纠缠态,由于量子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这种规律也适用于宏观对象之间,而宏观对象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也具有量子纠缠;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纠缠态对它们各自的状态意味着什么,但量子效应已经在一些宏观尺度上被科学实验观测到,说明在宏观尺度上的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未必如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简单。进而,整个宇宙中的事物也会因为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处于纠缠态之中,整个世界是连通的。

对于微观世界,我们没有关于它们的直接现象经验,我们关于它们的经验,主要是通过科学仪器的探测而间接获得的。不过,我们对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是基于我们与它们的建立的认知关系的,更具体说,是基于主体、设备和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的。而且从量子理论角度讲,科学观察中,我们与设备及对象处于纠缠态中。即便是在宏观领域,量子理论揭示的表观定律依然在起作用。那么作为观察者的我们,依然与对象处于某种“纠缠态”中,只不过量子效应并不明显而已。由于作为主体的人对世界深度介入并与之密切关联,几乎不存在独立存在而不与主体或其他对象发生相互影响的对象,因此彼此之间的关联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物理现象。或用现象学的视角表达,则是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每一个人与生活世界中的其他主体以交互主体性的方式共在于世界,并与世界中的很多对象处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之中,我们是作为具身性的主体“镶嵌”于主体间性的世界之中,我们是世界的理论探索者和社会性的实践参与者,这是比观察者更深度的与世界的关联方式。因此,这些领域的对象与主体仍然处于内在的关联中,主体与通过科学探索的世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鸿沟。

当所涉及的对象超出宏观尺度而到宇观的尺度时,量子理论的规律还适用吗?宇宙学家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认为对于刻画整个宇宙的现状尤其是起源和历史演化而言,量子理论是最为基本的理论。按照大爆炸的宇宙模型,宇宙演化的开端和早期,量子理论的基本规律在起着支配作用,只是后来不断演化产生尺度越来越大的物理对象时,宏观尺度的物理规律的作用才逐渐取得支配性地位,量子效应逐渐减弱,但量子力学规律则一直发挥着基本的作用。几十年来,宇宙学家们致力于发展量子引力理论来系统地解释我们所在的宇宙的现象和演化历史,可见物理学家们认为量子理论是普遍适用于宇宙学现象的基本物理理论,并有可能从中发展出终极性物理理论——万有理论的物理理论。因此,可以推测,量子理论所刻画的规律和量子力学的实验测量所呈现的神秘的量子效应在宇观的尺度上也会起着基本的作用。

(三)量子理论对克服自然态度的启发性

事实上,宇宙学家早就把量子理论作为普遍性的物理理论用于对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的全部过程的刻画。按照大爆炸的宇宙模型,宇宙演化中,在理论上可以有数目大得惊人的无数多种可能宇宙,这每一种可能的宇宙都有自己的初始条件和物理规律,我们所在的宇宙出现的极小概率使得它像是一种极其偶然的宇宙事件的结果。宇宙的演化有其历史线,按照霍金的描述,如同在微观的物理系统的演化一样,宇观层面的事件的演化也是概率性的,事件的演化具有无数多种可能,现实的事情的概率是它演化过程中所有可能路径的相关路径积分的概率总和。对于整个宇宙的现实出现的概率,也是其所有可能演化的概率的相关路径积分的概率总和。但正如量子理论所刻画的物理系统处于一种概率性的可能的存在状态一样,对于宇宙的演化,我们也只能描述各种可能路径的概率,对于宇宙的演化的实际的历史,我们只能回溯性地去理解,我们无法由现在的宇宙现实倒推出宇宙的历史是如何演化的。如同我们只能通过测量来认知被测量的物理系统的可观察量,我们也只能观测现在存在的宇宙的现象并用测量的参数来刻画其状态和性质,但我们却无法知道未测量之前的历史的宇宙的性质,因为理论刻画中的宇宙也是概率性的存在。甚至,如同脱离测量实验,我们无法断定是否有独立于测量的物理实体及其特定的性质一样,我们也难以确定宇宙学理论所描述的、在未测量之前的宇宙作为实体是否存在,更无法断言其在历史的演化中曾经具有哪些性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现在的测量决定了宇宙过去是按照什么路径演化的历史,在未测量之前,宇宙的演化还停留在概率的可能性的程度。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宇宙的现实怎么会取决于我们的观察方式呢?这种怪异感是量子理论刻画世界所造成的,它告诉我们,虽然理论的描述看起来怪异而不可理解,但我们只能立足于作为主体的现实存在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我们不可能像传统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那样,以一种处于世界之外、与世界不相关的、类似于上帝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那就是看似远离我们生活世界的宇观的世界,其实与作为主体的我们是相关联的,是从主体性的视角看到的世界。量子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科学对包括宇宙在内的所有自然领域的研究及其所建构的理论,都是基于一种主体性的视角的,而以往的传统物理学则隐匿了这种视角,声称我们可以以一种第三人称的、与主体无关的、所谓客观主义的视角观察和认知世界。因为我们是通过观察实验加理论模型去刻画和解释世界中的现象的,这种实证性的经验是我们谈论实在、世界、自然的基础,我们无法有意义地以思辨的形而上学谈论独立而隔离于主体性的经验的、抽象的世界,如果所设想的客观、独立、自在的世界根本不能与我们的直观的经验相关联,那这种论题是荒谬而毫无意义的。对于科学的这种主体性的维度的揭示,对于科学而言并不是一种阻碍,而是使人们认识到了更为深刻的真相,也使科学家们初步摆脱了素朴的、未经批判的世界观,对主体性维度的认知,有助于科学家们建立起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对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的种种观念的真正的理性的态度。

从上述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从微观、宏观到宇观的科学经验的重新理解和阐明可知,量子力学相对传统物理学的革命性的视角转化,有助于科学家们克服来源于传统的自然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实在论。

由量子理论外推,如彭罗斯的说法,我们的大脑是量子计算机,再往外推,我们主体、意识、生命本身就是类似量子的存在,那么我们与世界是内在相关的,处于一种纠缠态的内在相关中,我们没有关于所谓独立客观存在的世界的经验,有的只是基于这种纠缠态中的关于世界的经验。

这种相互影响的对象之间的超距的纠缠态被称为量子之谜,它是理解量子力学的测量理论以及整个量子理论的实质的关键,也关涉于我们对什么是实在以及世界的真实面目的理解。虽然量子力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很成功,但对于量子之谜,目前为止的种种解释皆不能让人们满意。按照目前主流的物理学的共识,“未来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必须能够说明这样一种世界:描述对象不具有与对其 ‘观察’相分离的独立特性。”[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量子之谜——物理学遇到意识》,向真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页。这里所谓的理论应该是指物理学的理论。但对于理解量子现象、寻求对量子理论本身的更为合理的理解、探索世界的真相,哲学也能做出基于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的努力和贡献。现象学也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对量子现象、观测性质、测量问题及对象的实在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分析和阐明。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科学作为历史性的科学共同体在一种历史中产生的特殊传统下的工作,是根植于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的事业,科学所探测的自然领域,是相关于科学家们的创造性的活动的主体性的意向性的关联项,科学家们所历史地构成的科学理论,都是作为主体间性的意识行为的成就。量子力学的主流解释只谈论可观测的性质以及观测到的实在,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量子测量显现了科学必须根植于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的直观的经验为其探索的基础,离开直观的生活世界的经验领域,谈论与我们的经验没有关联的形而上学的实在或者客观性质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任何对象,必须与我们的直观经验的领域相关联,以往所谓离开现象的、隐藏在背后的实在,是一种思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世界或自然,虽然总是被以科学的抽象数学理论模型刻画,但是理论所刻画的世界,并非真正现实的世界或自然本身,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的近似描述,归根结底是一种理念化的理论模型、预测现象的理论工具。我们需要经由科学的探测去认识真实的世界或自然,而不能囿于理论模型并把其视作真实本身。科学所探索的世界、自然,不是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所标榜的独立于人而自在存在的实在,而是相关于主体性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客观性”的经验领域,因此也是主体所能“经验”的世界、自然。可见,量子理论及量子现象也为现象学的先验分析提供了例证和支持,自然科学的理论和观察实验结合技术中介所开显的这种关于自然的经验的视域,原则上也是现象学的第一人称视角可以通达和理解的领域。

总之,由于科学是一种以经验性的观察实验为经验来源的、实证性的研究,科学的理论模型的构成必须最终基于科学的观察实验,因此科学所能研究的自然领域必须是科学的观察实验所能通达的自然对象域。虽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最终奠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直观经验,但科学所探索的领域有很大一部分是超出我们直观经验的、无限开放的自然世界视域,必须借助自然科学专门设计的观察实验才能获得关于这些远离直观经验的自然领域的经验。

对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经验以及对量子理论的观察理论的阐释的现象学分析已经论证,科学的观察实验,是以科学研究的主体与自然对象之间的借助技术性中介的意向性的关联为基础的,这是作为主体的科学家共同体以特殊的、严格规范了形式和方法的、主体间性的形式经验和通达自然的过程,观察者通过观察实验的技术中介而意向性地指向和构成关于自然对象领域的现象。从现象学的“显现”与“现相”的概念来说,科学的观察实验是一种借助技术性的中介的、符合科学的规范的、主体间性的形式对自然领域的“显现”行为,观察实验的测量结果以文字数据记录以及图像等形式为我们显现自然现象的“现相”。

当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的一切认知行为的基础是其对世界的直观经验以及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获得的背景知识,科学理论研究以及观察实验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实践,尽管凭借了很多技术工具的中介,最终也需要奠基于科学共同体所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的经验。

因此,在科学的认知实践中,尤其在科学的观察实验中,主体与自然之间具有意向性的关联,科学家们经由观察实验对自然对象领域的经验和认知,对应着一种意向性的认知经验结构。因此,对于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整体结构,原则上可以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