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子的德观
先知道而后有德。现今叫道德观。有德为德性好,用其德来行于世叫德行好。
1.老子的公关观
不想哗众取宠,叫“老子的人生观”则题目太大了。因为老子并没讲述他对人的生死是什么看法。不但道教,佛教的佛祖也不讲,弟子们问死后有个什么?佛亦不答,统称无记。反正属密,谁修得见道了谁明白。所以这小节只能说是老子的公关观。
老子认为:
(1)尽量施于别人,尽量为他人着想。“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而不有”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2)做人应至公无私。公,是指集团、群众或国家、民族。一切应以公的利益为先,怕是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也应大力提倡。
(3)于人间的纷乱,人应致虚守静。
(4)对他人应柔弱不争。
对于(3)(4)两条,后人议论颇大。问题出在“不积极、不进取、不明是非”上。好像于纷乱中应横刀立马加入纷乱之争才对,才上进、才进取、才正义。与人相处要争论出是非对错才对,否则就无了原则。学雷锋我们学的是什么?谦虚、谦让、不为他人先难道都错了?都去当人尖儿了吗?
老子的公关观是绝对彻悟了人生才讲得出来的。看似简单,其实非经大大的磨难、苦苦地修证才能理解,否则一无是处。
上节我们讲了玄览的中道,这里老子克己而不讲玄览,不中道了,着于克己的一边。这是修行人首先要学的。佛家大乘讲六度行,达摩祖师讲忍辱行,这些都与老子的克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克己虽着一边,但一切是为他人或是奉公啊。“天下为公”难道不是最大的道么?却不知从哪里来些烂文人左批右评、指指点点,学问做出一大堆,把这么美妙的东西弄得千疮百孔、乱七八糟。
争与战,乃兵家之道,不是道家之道。《孙子兵法》在美国流布于军校和商战中。竞、争、斗乃克敌的行为而达致胜,谦、和、让乃克己的行为而达奉公。非要在克己处讲争,已失去道趣。同理,老子对战争的论述也是多情绪化,少兵家之道了。这于经中我们再讲。
2.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也算是老子的社会观吧。首先是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认为,既然道按其阴阳有规律有序地运动,那么一切应顺而无为。这样为人处事就是德,就是好。但这样治国怕是超出道的范围了。惨就惨在老子是个秀才,一个图书管理员。百无一用是文人,没当过官,不知当官的滋味,没受过当官的苦,一点儿体验经历都没有,怕是无观、无明亦玄览不起来了。民族利益、种性利益、国家利益……只要这些存在,大大小小的私存在,那就绝对无为不起来。南唐后主李煜,无为地填词写出万代传诵之极品,但无为地治国则只有阶下囚的份儿,极品不了了。无为而至败国,这恰恰是无为的反面例证。
在第一章“修行的三个阶段”中我们讲过,见道、得道后还必须要有入世的行道。这第三阶段是万万少不得的。见道而知虚、知静、知无为,这只是第二阶段证道的出世修之顶峰。用这出世之修而行于世上,香炉峰变成佛见愁了,所以要入世。入世才有少林寺的武僧,入世才有武当的剑术。武林大侠们那最阴最损的招数似乎都源于佛道二门。比如:般若掌、达摩剑、天女散花、八仙上寿……招招让你一命归阴。
书归正传。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行不通的,而老子的理想国是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式的,这样的小国怕是也难以存在。从老子那年代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仍不见有这样的国家。科威特又富又小又不惹事,但让邻国一下红了眼,谁让你家的草坪比别人家的绿?于是乎着实的让人家灭了一回。在国际上,你无为他有为,不怕贼偷只怕贼惦记着,早晚让你吃亏。所以以大吞小、以强凌弱都成了外交惯例。
无为法是修道之法,更是见道后的一种境界,但绝不是治国之法和理想国的模式。老子在这里把无为套在治国之道上实是缺少行道的经验。但老子的情感倾向是鲜明的。他对人民的同情,对动荡社会的憎恨,对暴政、繁租、不平等的强烈厌恶都跃然纸上。所以在评价老子无为治国时,我们既要看到老子欠缺的地方,更要去体会他的合于大道大德的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无情的叫家,有情才为教啊。
3.对老子批判的批判
我们这个小册子是献给真正修行之人的,但所有《道德经》的释义、白话解全是学问家、学术权威注释的。同时加上他们自己的批判和引导。学术探讨是一回事,而对于练功之人来说却是另一回事了。理解错了,哪怕一字之差,可能也会前功尽弃。所以我也大着胆子,来一个“对批判的批判”。
(1)兵书之争。
《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在这两千年来没有太大的争论。然而说它是一部兵书就有争议了。
有人认为它强调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
有人认为老子谈兵,是把军事问题作为他阐发其哲学学说的例证。从而以此引申,说明其哲学观点。并不是就军事而论军事。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既不是军事的兵书,也不是哲学著作。
说它不是兵书,因为此书根本没有系统地谈攻守伐谋,只是把道的思想引申到用兵的大原则上,确实是在“把军事问题作为他阐发其哲学学说的例证”。老子既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没尝过当兵的滋味,不懂用兵之道而谈兵,其本身就不合道了。这一点老子自己也是很清楚的。不“观”争、不“明”武、没法子去“玄览”兵也。那他老人家为什么连篇累牍地谈兵、谈政呢?只因为他这五千字的文章是给守关之令写的。这关令既带兵守关,又治理一方,算是亦官亦将、亦政亦武之职。而老子作为图书馆的职员,从兵从政的书定然看过不少,所以他要用尹喜熟悉的知识来讲解自己的道。这样就能指望尹喜快点看懂,不再纠缠他,早日放他出关去。
简言之,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兵言政本身就是不合道之举,同时这也不是老子言道的核心和本质。老子在糊弄尹喜,后代多少文人也被糊弄了进去。反过来文人们又糊弄他们的子孙,直至今日,使我们这后世子孙们以为道就是无为而治、就是小国寡民……
严格地讲,《道德经》甚至也不是一部哲学著作。首先它的用语不是哲学的,其次它的思维方式也不是哲学的。哲学著作用语严谨,其思维方式是逻辑而二元排他的,是依排中律而表述问题的——是A则非B、是B则非A。但老子的思维是艺术的、兼容的,即A即B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这是有别于逻辑思维的形象思维。所以老子的《道德经》与其说是哲学著作,不如说是艺术的著作。做人的艺术、治国的艺术、打仗的艺术……凡沾上艺术的科目、行业,都可以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气相“冲”之中领悟到一种真谛。
更重要的是,老子的作品含有大量情感情绪的心理学因素,这使很多权威不解,认为作品中很多比喻太夸张、太离奇,脉络纹理太杂乱,于是统统不予重视。其实这正是家与教之别,是哲学著作与道家经典之别,是有趣无趣、有味无味之别。所以不能武断地讲《道德经》是哲学著作。
那具体算哪一类?现在的分类极不科学,这种既含哲学性、又有心理学因素、同时又具艺术性的作品,实不知放在书架何处,于是统统归于宗教栏下了,也算是个分类法吧。
(2)此书含有阴谋诈术说。
老子本是得道高人,得道而有德,是为《道德经》之本意。连孔老夫子都说老子是条龙,不知如何才能整治他。但总有些出类拔萃的后世哲人,一下抓住老子的尾巴,着实把老子整治了一番:老子的良心大大地坏了!证据是:“无为而无不为”,看似与你无关,其实既要非理你还要打劫你,这不是阴谋是什么?再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等,看似无私实有私,怕你明白再给你下药麻翻了你,这不是诈术吗?
老实人当时吃亏,早晚占便宜;奸诈的人当时占便宜,早晚吃亏。其道理在于人与人的相处是长期行为,不是短期行为。只有待人以诚、以谦、以让,才能事业有成。如此就叫“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有什么不对?何诈之有?
(3)此书含有消极厌世说。
首先,有人认为老子本身就消极厌世。当然,老李骑牛出关不知所终,造成个悬案。修行人说老子出世修行去了,至今仍在人间。这种说法绝对是道家由家演变成宗教后,门人们所希望的说法。所以常有道家或气功高人说他练功时和老子相见,老祖宗给他煮了咖啡,正宗雀巢的,还教了他几招绝活……老子的不知所终实在妙不可言,非要考证出老先生死于何年何地,尸骨葬于何处,那才是千人憎万人恨的学问了。所以讲老子出世修去了,不能证明老子本身厌世。
再者,此经是否出世,是否消极?
老子宣扬的是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这和诸葛丞相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异曲同工。这里含有生理上的静和心理上的净,而静净只为自我慎思、自我修养,使自己的行为更合于道。最起码使自己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吧。真不知消极厌世从何说起。要怎样才不消极不厌世?休闲、娱乐、艺术享受是否应取缔?“我想有个家,有个温馨的家”是不是厌世?安眠药是不是消磨人斗志的毒药?世界名著是不是躲在家里厌世的毒书?
安分守己并不是阿Q精神,阿Q的实质是不安分不守己。又想摸小尼姑,又要头上插筷子闹革命,和赵老太爷联一下宗又吃了好大巴掌。于是称“儿子打老子”。当然儿子打老子,老子不还手就是谦让之德,但这和两千年前老子的德,怕是差了两万多公里。郑板桥推崇难得糊涂,阿Q糊里糊涂而被杀,这两个糊涂怕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知人、知世、知道而顺应之,是大德之人,并不是厌、不是消极。一个国家的富强有其经济规律,绝不是盲目地大炼钢、放卫星可以了事的;一个战役有其规律,绝不是吹起喇叭高喊杀就可以胜的;一个人的修行也有其规律,绝不是一坐二三十年就可以见道的。
不知规律而为之是蛮干,知其规律无为而顺应是合道。天啊,何厌之有?
此部中篇就写到这里,我们不再费篇幅来小结了,诸位自己动动手。
老子写完五千字,则“西出函谷无故人”了,于是这《道德经》就痛快淋漓地写出他对道、德、政、兵等的看法。这是他真实的心声,所以有很多是饱含情感的情绪化的言辞。这正是经区别于哲学著作之处,正是我们掌握老子的道之处。这与禅趣一样,本是不着文字、言语道断的妙趣之处啊。是大法之眼、点睛之笔,真修行的人在这里去品老子的道、老子的德,去体味道德的韵味。这是天籁啊。
老子对兵、政的一些见解,不值得我们去做文章,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并不证明你高明到哪儿去。起码你还没看懂。
我们只是深深地同情这位悟了大道、知识渊博、下了岗的老人……他是条真正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