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1756字
  • 2020-08-29 06:54:05

二 无为的两个特点(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成,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的人为什么知道什么是美的?因为有丑的才比较而得来的,同理善也是因有恶才比较而得来的。其实有与无相互才相生,难与易相互才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有,高与低相对应而生。音与声相应和而有,前与后相跟随而生……这是永恒的真理啊。

——道不但存在于原本真实的物质与能量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与无作为道的两边(两个终极),那真实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是大家都知道和熟悉的两个边,这生活的两边暂且叫阴阳吧。如同大道的有无关系,这阴阳亦如同有无一样,它们相生、相克、相随,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有的一边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只有两个存在一个关系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

重复一下,真理——是两个存在(指阴与阳)一个关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为人处事,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这种关系为准,称无为。圣人对人民的教化,也以自己具体的无为的行动来影响人民的行为。

——无为,是不违背事物辩证发展的关系,这是一种境界,并不是无所作为。依此真理、依此规律去办事叫无为而治。规律要遵守,事情还要办。

修行的人,要明白阴阳、动静、止观、定慧一切都有自己的规律,都是修行中的两边。阴极阳来,阳极阴来,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干一天体力活,回到家一坐就能极静,什么杂念都没有,这就是无为大法了,合道了。整天吃得下睡不着,一点活儿不干,补品一样没少吃,减肥茶试过七八种,打坐能达十几个小时……问曰:“师傅,我最近怎么老长肉而静不下来?有时不是妄念纷飞,就是昏沉掉举?”答曰:“每日爬香山鬼见愁一次,一月后每日爬两次。”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植物的生长不知是从种子开始还是从植株开始。果实既不是生命之起点,也不是生命之终点。懂了这道理,那人的行为应同万物一样,有所作为而不执着,有所功绩而不居功自傲。这才合道,这才是无为啊。咳,世上的事只有你不执着、不自居,才能得到它。

——生活之道的第一个原则是顺应阴阳的变化,第二个原则是不滞。因为道在通流,一切在向前运动啊,大道不是具运动性的么?所以生活之道的无为也含有两个意思:不违背其辩证关系、不阻止其前进的趋势。

悟道而树德,这我们在前言和前两章中都讲过。只有知道悟道,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无为而合道,合道之举为德也。所以不执着,是对所有修行人之警示。不自居,是对所有有功之人的警示。

这一章是把大道引申到生活之道来,讲了无为的两个特点,同时合于这两个特点的无为,即是德,大德了。

在第一章,老子还较冷静,理数和条理是清楚的。大事写毕,开始梦笔生花了,思绪开始流动,情绪开始激荡。于是在这第二章里就越写越光彩了。最后一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可算老子内心深处矛盾着的复杂心态的流露,是内心深处劝世济人的心声了。“咳!只有不居功自傲的人,那人民才会永远记住他的功绩啊。”也可以译成:“哪怕表面上能不居功自傲的人,也可以永远占有那功绩啊。”前者译得冠冕堂皇,我认为非老子原意。倒是后者才是老子劝那些王侯、霸主们的本意。老子虽然憎恨这些人,但假若这些人稍懂得大道,明白不居功之理,老百姓也可以少受些罪啊。无奈人微言轻,只能于此发泄一下。感情一流露,又被后人抓住把柄:“表面礼贤下士就能居功称霸”,这不是怂恿我们全去做表面文章?全以作奸犯科为里,道貌岸然为外,假装成正人君子么?——这是哪家的道理?!

经,原本就是饱含“神、情、理”的艺术作品啊,别拿冷静的学术心态来看经,放松些。要如一个欣赏者,如同在听《梁祝》、在读《孔雀东南飞》那样静下来,充满同情与联想,来欣赏老子演奏的《大道大德》交响曲。

谁也不会说:“男女相爱就变蝴蝶变孔雀?这是迷信!”

但硬是有人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狡猾狡猾的!”

我说:“老子被逼得说出这样的话,乃大德也,乃是对众生大有情的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