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1173字
  • 2020-08-29 06:54:05

三 无为而治(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不重要,我们不翻译了。一则省篇幅,二则事无巨细反而没了重点。

——老子从第一章到第二章,笔锋已飞翔、思绪已激荡。引申大道从理到德而终于及政了。我们知道悟了大道,并不是一下子把天下所有的事、天下所有的道都弄懂、都精通了。换言之,悟大道之人并不是一夜之间把世上三百六十行的道全明了、全掌握了。释迦牟尼告诫菩萨们要学艺术、技艺、医药、文学等五明,就是尽量学习世间的每行之道,以便有糊口之业,能入世修行,行道也。言下之意就是说:悟大道并不代表你马上悟了治国之道、用兵之道、耕作之道等。道学不是“学以致用”的工具,而是“学以致知”的东西。明大道还要入世行,你是干哪一行的,就去悟那一行的道。老子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没掌过兵参过政,所以对兵道与政道他是一窍不通的。但他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所以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大谬之处在所难免了。

在这一章里,老子提出国家要“不尚贤”、要使百姓无知无欲,这样就天下太平了。老子从悟大道的角度,发现列国争霸、兵祸连年,全是为了本国或本人的私欲,所以提出无欲而根除战乱。同时列国招贤纳士为自己的国家或集团的利益服务,使争战更趋奸诈、惨烈,于是高呼不尚贤。使民无欲、使国不尚贤简直幼稚得很,老子文人气太重、太不懂政治,同时又纯真得像个孩子。他的出发点就是人能安居、民可乐业、国家有太平,简单而又简单的出发点。他否定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不知出路在哪里;他只有用自己的意愿来描述出完美的图画,但他绝没有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心计。没有,这条龙绝没有这些伎俩。

在后世一些哲人和现今的一些秀才们,大可以认为我太偏袒老子,太意气用事。但凡是修行之人,就能体会和领悟老子的境界和心态,其实谁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打个比方,如果你无来由地被解职而下岗,临西去“车迟国”上飞车747之前,你有何感慨?你对兵道、政道有何言语?你对世风作如何说?你能纯理智而毫无情感、情绪?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大道的无为而治不可以具体地引入某个有限的历史时期或国家,但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治而乱、乱而治是合于大道的规律的,是对无为而治的大注解。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永久地统治一个民族、国家或世界,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永占世界霸主地位。

越谈离修行越远了,打住。

对修行之人来说,这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不求甚解有时正是有悟性的表现。

此章中“无知无欲”常被练功人引入一种修行境界中,我看最好不用此章的字句。还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常常被奉为守下丹田和练硬气功的证明与名句,我看不必了,如果真尊重和心疼老子的话,别在这里添乱了。

总之,这第三章老子也实在走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