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1311字
  • 2020-08-29 06:54:05

五 道之用(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并不具有一个人为的仁慈心,它以万物为草扎成狗,祭祀毕则弃之。圣人也不具有一个人为的仁慈心,他们以百姓为草扎成祭祀之狗。

——老子总是爱打擦边球,一讲起什么就让人提心吊胆。后世门人为之左释右注以遮挡掩盖,非要讲天地不仁、君子不仁,这在当时讲仁义之风的潮流中着实是逆风了千里。

也许有后人伪作之嫌。

也许有语言、词义变化之因吧。

但我们只有依此文字为据,以我们当代人的理解为度。老子在这两句中的本意,是说天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天帝、一个博爱的神,它只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道。而合道的圣人,也不去追求人们认为最具德性的仁,一切要与天地的道一样,顺其自然,无为而合道。这显然和孔子提倡的仁义有些对着干的意思了。

第一、二、三章是一个小单元。老子由无为的道愤而谈出有为的治国之道,甚至要不尚贤、要使民无知无欲。这可算绝对的有为了。

从第四章又回到谈道之形相用,这第五章依大道谈无为、不仁。一则老子的思绪跳跃很大,二则大道的无为乃老子的看家本事。而治国的有为之道,即是老子情绪的道了,一切显得尖锐、激烈、偏颇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形,似一个大风箱,中空但含有气。只要一推一拉则风汩汩流出。这个道理讲多了则违反了人道,不如去持守虚静吧。

——大道不仁亦不残、不善亦不恶。不论是推或拉、治或乱、战争或和平……都在推动历史前进啊。这是天地之道,但多讲了反而有害,不如诸君去至虚守静吧。

首先,有的注释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对统治者讲的,译为“政令繁杂则衰,不如保持无为而治之政法”。其实不然,于第四、五、六章老子都在谈纯粹的大道,还不像第三章那样已开始涉世。

其次,不如守中,乃是不如守冲。中冲相通,但流布下来似乎中比冲少了两点,于竹简上刻起来更省气力,所以“冲道”“抱一守冲”都成了中道、抱一守中了。这和儒家的中庸之中就混了起来,好似甘蔗掐头去尾只吃中段。而佛门中龙树大菩萨的《中道观》已含有了“中间”和“中的”两个含义,但都不明确。其实诸位要理解成“冲”字,虚也、空也、无也,就可以更确切地把握道和练功的真谛了。守冲、冲道、冲庸更科学些。

这一章老子以风箱的往复运动而产生无穷尽的风,来比喻大道、暗涉世间。一切阴阳、有无的运动,一切仁信残酷、战争和平、进攻退守……于本质上都是“二气冲”的道理,都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问题的结果,它是合于道的。但这个大道不能讲得太多了,太明白了。为什么欲言又止呢?因为周朝之治合大道,到春秋之乱亦合大道,再至秦之大一统更合大道了。而老子夹在两治中间的大乱里,自己与百姓深受乱之苦,这是多么不合人道,但这又是那么合大道的年代。治亦合道,乱亦合道。惨兮,于大道应颂扬春秋之激荡、人才之备出……于人道、于百姓、于身、于心则恨之愤之,呜呼,没有大治,何来大乱?没有大乱,何来大治……生不逢时,蓬累而行,还是骑牛西去,不言守中去也。

老子的情、理、心态在此章上光彩熠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