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问题

1.北京的城市社会结构是不是二元社会结构?

一些学者研究中国特大城市的社会阶层结构,认为超大城市北京、上海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由非标准型的金字塔形转变为标准型的金字塔形,中产阶层在中心城区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可能转型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甚至已经是一个橄榄形的社会了(仇立平,2014;胡建国,2011;赵卫华,2006)。尽管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距离理想的橄榄形结构还比较遥远。而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呈现出橄榄形的趋势。那么,北京、上海距离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还有多远?沙森、卡斯泰尔等社会学家提出世界大城市都有二元结构趋向,那么北京的社会结构是否也会形成二元结构?是否也会出现社会极化?

2.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是否出现社会隔离和空间极化?

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普遍缺乏空间视角,很少关心社会阶层的区位问题。尽管景天魁多年来倡导时空社会学研究,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有了空间转向的迹象,但是相关成果并不多。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对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古典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即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和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他们认为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Shevkey E.和William M.后来对北美城市进行生态因子分析,发现社会等级、家庭类型和种族成分是社会阶层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沙森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指出了世界城市空间分离、社会隔离和两极分化的二元性特点,一方面存在一个跨国的、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组成的小团体,另一方面存在一个人数不断增加的低工资、贫困、为跨国精英服务的工人阶层。二元城市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社会不平等的空间结构,一个系统是城市顶端的高收入人群,另一个系统是城市底端的低收入劳工,他们属于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形成了对立的两极。二元城市的逻辑不仅仅是劳动力与资本的对立,还是国家与某部分劳动力和市民的对立,国家在城市社会不平等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大城市的社会阶层不仅出现了垂直的分化,也出现了平面的分化,即空间的分化,也被称为空间隔离,甚至空间极化。

国内的地理学和规划学对我国大城市的社会隔离和社会极化问题也进行了研究。黄怡(2005)归纳出我国城市居民住房的区位分布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住宅市场分化加剧造成的,城市住房出现了隔离现象。顾朝林等(1997)认为北京的社会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阶层的分布趋于分化和隔离,其根源就在于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和流动人口涌入的影响,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的涌入是造成新城市贫困的根本原因。陶海燕等(2009)发现广州市海珠区高收入居民集中在老城区,贫困家庭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反映了我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李志刚等(2006)把上海社会阶层的分布区域划分为六类社会区——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工人居住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白领集中居住区、农民居住区、新建普通住宅居住区和离退休人员集中居住区,并发现各阶层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都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城市出现社会隔离和住房分异,社会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和社会隔离,但是研究所使用的数据都比较早,数据是自己收集的或者来自地方政府的抽样调查,使用较新的系统的数据分析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布的研究不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超大城市经济飞跃,我国的超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已经出现了6个拥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超大城市的阶层分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以下问题:我国的超大城市社会阶层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社会隔离有什么特点,是否进一步加深了?是否形成了城市空间二元结构或者空间极化?这对于全面认识我国超大城市社会阶层的区位分布规律,对于根据社会阶层的区域分布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策至关重要。

3.北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的特征和趋势是什么?

陆学艺提出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阶层,认为社会阶层的结构形态是金字塔形,但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将会发展为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李强认为我国的社会结构是个“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张力较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孙立平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个“断裂”的社会结构,是个二元结构,容易出现分裂和极化。社会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中产阶层比例还不够大,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形社会还有待时日才能形成。然而,黄宗智的研究比较悲观,认为中国成为中产社会遥遥无期。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形,中产阶层比例大,已经是橄榄形的社会。那么作为中国的首都,中国的第二大城市,一个迅速崛起的全球城市,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趋势是什么?是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吗?抑或逃不出全球城市的普遍规律,也是一个二元社会结构?

无论是发达国家顶级的全球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都出现了社会隔离现象,出现了城市空间二元结构,甚至出现空间极化。那么,北京是否也像其他全球城市一样,是个空间二元结构,或者空间极化,抑或不一样?

(二)研究的方法与数据

1.阶层的分析方法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依据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依据是财产、权利和社会声望三个维度,而涂尔干、丹尼尔·贝尔、戈德索普等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则是职业地位。中国的社会学家陆学艺以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为依据划分社会阶层,由于职业能够体现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实际操作中是以职业来划分阶层的。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职业在社会阶层划分中的综合性,我们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根据7大类63小类职业把北京的从业人口划分为七个阶层和三大阶层。我们根据职业地位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企业负责人阶层看作是社会上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看作社会中层,把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看作社会下层。

2.研究的范围和尺度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北京一共有18个区县327个地区(乡镇、街道)。我们着重考察两个方面,一是以地区(乡镇、街道)为单位考察北京社会上中下层在全市的比重,考察全市的阶层分布状况;二是以地区(乡镇、街道)为单位考察地区的社会上中下层的比重,也就是考察各地区上中下层的集中程度。

我们以区和街乡为单位绘制了北京社会阶层的分布地图,来显示社会阶层在全市的地理分布和街乡的集中度,一个阶层在某个地区集中度过高就意味某种程度的社会隔离。为了区别文中的两种地图,我们把反映一个街乡中的某个阶层占该阶层全市的比例图称为北京阶层分布地图,计算的方法是一个地区(乡镇、街道)的某阶层样本除以全市某阶层总样本,比例大也就是地图颜色深表示该地区某个阶层数量大,反之,表示某个阶层数量少。我们把反映一个阶层在某街乡从业人员的比例图称为街乡阶层指数图,该指数是以一个街乡某阶层人数除以该街乡的从业人口数,该指数最大等于1,最小等于0。该指数反映一个街乡的社会阶层结构。如果社会阶层指数大于0.5,则该街乡的某个阶层占本街乡的比例很大,已经占据绝对的优势,非常集中。比如某个街道的工人阶层指数大于0.5,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工人街道,某个街道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数超过0.5,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街道。阶层指数大于0.5就表明社会隔离程度较大,大于0.7就表明社会隔离严重,大于0.9就表明社会极化严重。通过各街乡的社会阶层指数,我们可以比较分析社会阶层的集中与分散程度,阶层的混居与隔离程度以及阶层的极化程度。

3.数据来源

我们主要利用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普查已经形成制度,每10年进行一次。普查中的短表覆盖所有的人口,长表覆盖了10%的人口。我们主要利用的是长表的数据。我们的第二个数据来源是北京市统计局统计信息网的年度数据、区域数据和统计公报。第三个来源是北京市各区政府官方网站和统计局网站的数据。第四个来源是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少量数据来自北京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和北京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课题组的数据。北京市在2015年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延庆县和密云县改为延庆区和密云区。如果书中提到延庆县或密云县,即意味着所使用的数据是2015年以前的,如果书中提到延庆区或密云区,则意味着所使用的数据是2015年的数据,或者是涉及改区后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