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
- 李君甫
- 13字
- 2020-08-29 05:47:31
第二章 北京的人口与就业结构
一 北京的常住人口结构
(一)人口结构变迁
北京的常住人口在1978年的时候是871.5万人,常住外来人口21.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比例只有2.5%。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4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4.96%;乡村人口39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04%。
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961.9万人,是1978年的2.25倍。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04.7万人,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达到35.92%,比例超过了1/3,绝对数增加近700万。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168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5.96%;乡村人口27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04%。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是1978年的2.47倍。其中外来人口818.7万人,常住外来人口比例达到38.05%,比例接近4成。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185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4%;乡村人口29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6%。
2016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2%。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乡村人口293.3万人,占13.5%。全市户籍人口136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7万人。
38年来,北京的城市化率由55%提高到86.5%,提高了31.5个百分点,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城市化加速。北京城市化加速的一个原因是北京郊区居民因征地拆迁而农转居,另一个原因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增加。由于外来务工经商的人口很少到农村务工经商,所以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基本上都计入城镇人口。
1978年,常住外来人口只有2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5%;到1983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减少到1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77%; 1988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加到59.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5.64%。1989~1998年的10年间,常住外来人口有所波动,但是总的趋势是增加的。自1999年开始到2015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一路飙升,由157.4万人增加到822.6万人,16年间增加了423%,涨幅惊人(见表2-1)。2016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下降了15.1万人,这恐怕只是暂时的波动。全球城市东京、伦敦和纽约尽管人口密度很大,人口也曾出现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超大城市人口也在继续增加,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超大城市人口减少的情形是罕见的。
表2-1 1978~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 单位:万人,%
续表
续表
注:①1978~1981年为户籍统计数,含暂住人口;1982~1989年数据是根据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1990年以后数据为人口动态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中1995年、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2000年为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推算数;2010年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推算数。2006~2009年常住人口等数据又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②“按城乡分”一栏包括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1978~1989年数据为户籍管理统计中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口径;1990~1999年数据是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2000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2001~2005年数据为该口径的推算数;2006~2008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2009年以后数据为《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
表2-2 北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二)人口年龄结构
2010年,北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10%,到2014年北京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5%。2010年,0~14岁儿童占8.6%, 2014年占9.9%(见表2-3)。儿童比例和老年人比例都在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下降。
表2-3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
注:本表数据为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为年末数。
(三)人口的文化程度
北京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比较高的,2014年北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36.7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为39.23%。男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5.68%,女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7.88%,总体上女性的文化程度高于男性(见表2-4)。但是男性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比重高于女性。
表2-4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教育构成 单位:人,%
(四)各区域人口结构
2014年,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2151.6万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221.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29%;城市功能拓展区1055.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9.03%;城市发展新区684.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1.83%;生态涵养发展区190.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85%(见表2-5)。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两个功能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80.86%。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相对其他各区面积较小,两个区的人口虽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大,但是这两个区的人口密度是北京最高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面积较大,但基本是山区,平地较少,所以人口也比较少。门头沟区、怀柔区、延庆县的人口都是30万多一点,与北七家镇的人口差不多,相当于中心城区两三个街道的人口。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只有54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是6.60%;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达到436.4万,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是53.30%;城市发展新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达到296.9万,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是36.26%;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只有31.4万,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是3.83%。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外来人口合起来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是89.56%。北京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都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也更多地集中在这一区域。
表2-5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按区县分)单位:万人
(五)人口密度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加81人/平方公里(2011年为1230人/平方公里)。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而延庆县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见表2-6)。
表2-6 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按区县分)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