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社会工作(第3版)
- 陆士桢 王玥
- 16332字
- 2020-08-29 05:28:47
第三节 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
一 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智力就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处理环境的综合的整体性素质。智力是一个整体或结构,它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具有整体性。我们一般从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三个方面来衡量智力的发展。
1.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人脑概括和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青年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变化。
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到12岁左右,开始出现形式思维,即逻辑运算,开始从具体操作客体阶段转变到观念阶段。这种青少年初期形成的形式逻辑思维,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又迅速地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使青少年具备了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还形成了许多可贵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锐性、批判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等等。正是这些优秀的思维品质,使年青一代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2.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力是人脑对过去事物影像的反映和回忆能力。青少年期较儿童在记忆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从机械记忆到逻辑记忆;从听觉记忆到视觉记忆;从材料记忆向意义记忆发展。
儿童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和刺激记忆,而青少年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增强。青少年开始学会有意识地观察问题、认识事物、主动地扩展记忆范围,记忆的容量和效果大大超过了儿童。
另外,青少年的逻辑记忆和视觉记忆迅速发展起来,这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扩展青少年的记忆量和增强其记忆效果。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机械记忆的发展,男子在13岁、女子在12岁时达到顶点,之后逐渐下降;而逻辑意义记忆则在12~13岁后才迅速发展,在20~25岁处于巅峰。
青少年记忆方式的变化,使青少年的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迅速、持久、准确,而且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在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某种情景的预测和想象的能力。儿童的想象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比较天真烂漫,缺乏合理性和现实性。青少年期,人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考虑事情比较全面,在想象的同时,会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想象力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的开拓性和闯荡性,有的完全脱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未来。所以,青年容易表现出充满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他们的想象往往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二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
青春期情绪上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情感上具有深刻性、强烈性等特点,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染上了特殊色彩。
1.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内容
(1)原始情绪的发展
原始情绪包括快乐、幸福、愤怒、恐惧和悲哀等。青少年期是人生的关键的转折时期,面临着种种社会的挑战,承担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事情对青少年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常导致青少年内心不时地充满着高度紧张。同时,他们也充满着崇高的理想和幻想,具备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这些使青少年对自己的将来充满着无限的信心。所以,青少年经常在欣喜的波峰和忧伤的低谷中起伏不定。这些内容都构成了青少年的原始情绪内容。
(2)自我情绪的发展
对自我的情绪包括成功和失败、骄傲和自卑、幸福和痛苦、充实和内疚、荣耀和耻辱等内容。事实上,自己过得快不快乐,或者说,自我的情绪是不是稳定和幸福,不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对自己与理想自我的差距的感知。如果自己达到或超过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对自己的评价很好。反之,就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当的不足,对自己持否定态度。所以,青少年自我情绪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及现实和目标的差距。
另外,在青少年心目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刻感觉到别人在注视自己、评论自己。这种感觉在取得突出的成绩的波峰或遇到失败的低谷两个极点时,就更为明显,这时别人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导致他们骄傲或自卑很长一段时间。
(3)对他人情绪的发展
对他人的情绪是指在自己与别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内心感受。爱和恨是对别人情绪的两极。这种情绪产生的诱发因素是和自己接触的对方,但最终做出判断的是自己。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是客观公正的,往往夹杂着个人情感和私心。这种情绪的强烈程度,决定于自己对对方的要求与对方实际行为的差距,差距越大,这种情绪越强烈。
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恨、道德感、理智感、生活责任感以及各种美感,这些情绪会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2.青少年情感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
随着青少年社会经历的增多、与人打交道的频繁、对人心理分析的透彻和对社会习惯的熟悉,他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那种喜怒尽形于色,会对自己不利,使自己受到伤害,之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某些感受和情感进行掩饰,尽管刚开始他们做得并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他们就会掩饰自己的内心。
除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之外,他们还学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以使自己的某些想法得到实现。青少年这种情感的内隐性,是他们自我控制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但也让我们了解青少年变得越来越困难。
(2)两极性
说青少年的情感容易出现两极性,是指他们遇事后,非常轻易地就表现出强烈的夸张的情感,如表现出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等,或者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怨恨、不满、泄气、自卑、绝望,等等。青少年的这种两极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情绪的两极之间很容易波动变化,即容易在两种极端的情绪之间相互转化,时而平静、时而兴奋、时而颓丧。
青少年的这种稍遇刺激,就即刻爆发,表现出偏激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很难得到理智的控制。它需要青少年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反省,进而进行自我修正。
(3)延续性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那种儿童的哭笑无常的现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持续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青少年不再像儿童时那样无忧无虑,开始对某些事情牵挂,如一件事情发生后,过去很长的时间,往往仍沉浸在里面,不能自拔。这种延续性的表现就是,心情好了,什么都好,干起事情来热火朝天;遇上不好的事,情绪低落,似乎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整日郁郁寡欢。
(4)冲动性
我们经常用“血气方刚”来形容青少年,他们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性格倔强、士气高涨。青少年情绪激荡时,大脑皮层中产生一个强烈的、抑制大脑皮层其他部位的优势兴奋中心,它一再诱导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引起身体各部位的强烈变化,同时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使其降低或丧失理智。所以,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远不如老人,一旦遇到某种强烈的刺激,情绪就会突然爆发,以至于在语言、形态、行为等方面都失去理智的控制。
(5)社会性
进入青年期,青少年开始步入社会,与社会上的人和物不断发生作用与反作用,使他们在情绪方面也具备了社会性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生活日益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情绪的社会性倾向日益明显。青少年不再为儿童时期的琐事而烦恼不安,这时触动他们思考的问题常常是社会生活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善良与邪恶、高尚与庸俗等涉及社会意识、人生哲学的问题。
各种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高级情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感情,主要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方面的发展。
三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模式
1.人的基本情绪模式
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情绪(emotion)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情感(feelings)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它包括与感觉、感受相联系的“感”,又包括与同情、体谅相联系的“情”,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情绪适应不良的后果可能使人在承担和经受程度上超负荷,从而对有机体本身有影响,比如引起疾病,甚至影响到社会适应行为异常,导致心理疾病。
情绪可以分为一些基本的类型,《礼记》中把人的情绪分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人类普遍具有一些基本的情绪模式,但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的情绪表现方式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心境状态,一个是激情式的突发情绪。心境状态是一种比较微弱但是在较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具有广延性和弥漫性的特点,仿佛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背景。而激情式的情绪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方式,常常由意外事件、对立意向冲突引起,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认识活动范围往往会缩小,在短暂的时间内,理智分析和控制能力均会减弱。
情绪是人的一个基本特质,任何人都有情绪,只是有些人表现得强烈,有些人表现得不太突出,有些人的情绪以心境状态的形式表现,有些人以激情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都有情绪。情绪并不会因为人的年龄的不同而消逝或者增长,只是表现的方式可能发生变化,强烈程度可能有所变化而已。
2.青少年的几种主要情绪模式
青少年与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具有情绪,并且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的情绪体验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特征。我们要想真正了解青少年,并且给予他们以帮助和支持,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青少年情绪方面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与一般人的情绪体验的规律性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又有着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征。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青少年的情绪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负向的情绪,也有一部分正向的情绪。负向的情绪需要青少年自己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去调节,使负向情绪向正向转换。而了解正向的情绪模式,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
(1)愤怒
愤怒是人甚至是动物的一种基本的近乎本能的情绪。当我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当我们的安全、生命、尊严受到外界的人或事的挑战和威胁时,我们就会愤怒。青少年也同样会在这样的情景下,感受到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当他们的价值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时。要知道对青少年来说,他们认为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莫过于被别人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
直接或者间接地被当作小孩看待都是不可以忍受的。直接被当作小孩看待,他们可能会直接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且直接用言语或者行动要求对方不要再这样做。而间接地被当作小孩子,比如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专制性的管制,受到了同学或者老师的批评或者在他们看来是“戏弄”的待遇,他们可能并不会直接地对这样的待遇表示反抗,但是愤怒的情绪却并不会因此而消逝,很可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活动来向外界和他自己表达这种情绪,比如,发脾气、扔东西,甚至是自己偷偷哭泣。
当这种愤怒情绪以激情的形式爆发出来后,人的心理会趋于平静,但是如果当时由于种种情况,特别是由于受到了外界的压制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这种愤怒的情绪会向一种不良的心境状态发展。一旦愤怒变成一个人的比较长久的心境时,再想将这种不良情绪转化过来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所以,及时地把愤怒表达出来是对自己的精神健康的一种最好的维护。
但是青少年表达愤怒情绪一般很少受到赞许,甚至会被压抑。这种压抑不但不会减少他们的愤怒,反而造成了新的愤怒。比较恰当的方法是鼓励他们把感受到的愤怒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及时完全地表达出不良情绪,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些不健康的表达方式,应该向着健康的表达方式去转换,比如乱发脾气、扔东西、哭泣这些行为,很可能就是由于青少年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就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才发展出这样一些不良的发泄方式。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地帮助青少年,把这些不健康的发泄方式转化为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表达方式。
(2)恐惧
恐惧如同愤怒一样,也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在这个世界上,人如同其他的动物一样,是微小脆弱的,特别是当面对大自然,以及我们所无法控制的众多情势时,一个个分离的个体会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人世间最恐怖的事情也可能就是一个人孤单地面对不可能控制、不可预知的外部世界了。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形成的时期。自我意识的突现,是人之为人的开始,但是这种变化却可能给个人带来极其强烈的不安感和恐惧感。而这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常常又被青少年认为是自己不成熟的表现,于是便会千方百计地掩饰或者压制这种恐惧感,这种情况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越是想压抑一种情绪却越是受到这种情绪的困扰。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以及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青少年知道他们所体验到的种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不仅仅是他们会体验到,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以及每一个成年人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惧怕孤独,对外部世界的恐惧,绝不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恰恰相反,能够体验到这种情绪的人,正是那些开始走上独立的个体。面对这种恐惧的情绪,我们所能够做得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坦然接受这种内心的不安,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向自己可以求助的对象发出求助的要求。当然这些求助对象可以是自己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值得尊敬的老师、家长或者其他的长辈等,当然还可以向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这种寻求帮助的过程就是摆脱恐惧情绪的第一步,这种求助也绝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的最好表现,学会求助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青少年常常遇到的恐惧感多产生于单独应对外部世界时,比如一个人与陌生人在一起时,便会有不安、害羞的表现,当然青少年们一般不会直接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而往往是故作冷静、表情冷峻状。而这种表现一旦被别人特别是社会中一些心理和社会功能失调的人看破并且直接揭示出来以后,青少年往往不能承受继而陷入更深层次的恐惧之中。这时候如果这些青少年没有适时适当地得到应有的帮助,这种恐惧的情绪有可能从一种突发的激情向一种恐惧的心境状态转化。一旦恐惧感成为一个青少年的内隐的心境时,要彻底摆脱这种不良情绪就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了。
青少年在学校生活或者家庭生活中,常常要面对的是在众人面前发言,如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发言,以及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发言,还有在大的家庭聚会活动中发表意见。对青少年来说,这些情景,无疑是他们克服恐惧感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在这些情景中的成功经验会对他们以后在更为广大范围内克服恐惧感提供一个很好的榜样,为他们今后可能遭遇到的恐惧情绪的适应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鼓励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安和害羞。但是,如果在学校和家庭发言中有了挫败的经历以后,他们往往会陷入更强烈的不安和恐惧中,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他们往往不能接受自己的这种表现,内心的不接纳和恐惧感结合起来,会对他们日后在类似场合下的状态发生影响。所以,在发生了失败的经历后,我们需要去帮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并且让他们得知这次失败主要是恐惧和害羞的情绪在作怪,并不是他本人的发言的能力有问题,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的方法,就是以后生活中多多在类似场合发言谈话,而不是因惧怕失败从此就不再参与类似的事情。
当青少年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或者面红耳赤时,我们鼓励他们的最好方式,可能是用一些肢体语言,如轻拍他们的肩头、握紧他们冰冷的双手,并且同时给予他们一个真诚的、鼓励的微笑。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要用真挚的无条件的爱去祛除他们心中的阴冷,消除他们的不安。
(3)忧虑
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会有一个巨大的转变,那就是从原来无忧无虑、天真灿烂变为时常心神不定、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小小少年也有烦恼,而且这种烦恼甚至会超出成年人的想象,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青少年的心中可能是一个大问题。青少年的忧虑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大一部分的忧虑来自青少年对自身身体变化方面的疑虑。进入青春期之后,生理上的变化是如此之迅猛,使得这种变化为青少年自身所异常关注。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整个过程无不伴随着忧虑,这种忧虑有的是对自己身体上变化的恐惧所引起的,担忧自己的这种变化把自己从孩童时代带入到成年人时代,而有的是由于对自己身体发育状况不满所引起的,担心自己是否发育不良等等。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了解关于人的成长发育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如何来面对身体发育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需要使他们明确的是,每个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并不是完全遵循规律,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发育过程与这种规律性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距离的。
第二,伴随着对自身身体上变化的忧虑,对自身的吸引力的忧虑也产生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具有一种在群体中的特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是针对异性的,也有可能是针对同性的。这种对自身吸引力的关注,不一定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其他各种方式表现。对自身容貌和体型的关注是比较直接的关注。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身的容貌和体型的关注程度迅速上升,甚至会由于过于关注而影响了其他方面的正常生活,这时,家长和老师需要对他们有所引导。但现实中这种引导往往不但没有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反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在面对青少年时,注意他们的行为方式,抓住问题的本质去进行引导。对容貌和体型的过分关注实际上是对自身缺乏吸引力的不自信的一个表现。我们需要让青少年知道,容貌和体型固然是自身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并不是吸引力的全部,而更具有深层吸引力的特质体现在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性格特质上,与其过分关注容貌和体型,不如在吸引力的其他方面去发展、拓展,这样的吸引力才更为持久。
第三,青少年沉重的学业上的压力同样会给他们带来忧虑。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分数成了特定的衡量标准,在学校中,学习成绩就是一个超越于其他一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是在学校中取得认可的最好方式。同时,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都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取得好成绩是成为一个好孩子的重要条件。另一个方面,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的威信和吸引力也体现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这样,对学业的重视,特别集中地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追求上,青少年的压力也因此而十分沉重,忧虑也因此而表现得比较突出。
第四,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阶段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青少年自己以及老师和家长处理得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会有促进作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很可能给青少年带来诸如忧虑这样的不良情绪。与异性交往需要学习,需要引导,而不是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就会了。特别是与第一个异性朋友交往的经验,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会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做家长和老师的,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应该引导和帮助他们的异性交往活动,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制止,或者是放任忽视。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赢得他们的信任,就必然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在这个问题上的忧虑情绪。
第五,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超越于其他任何一个群体的。因此,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是青少年忧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已经得到了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开始注重到他们与家庭的分离,与父母的分离。与父母情感上的脱离同时也是自己的独立过程,反叛父母并不是表示他们对父母没有爱,这只是他们要求独立所必须要走出的一步,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父母亲应该尊重他们这种独立的意愿,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使得他们能够在这个突变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压力。父母亲与他们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父母亲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忧虑,勇敢面对即将到来的独立与自由。
(4)嫉妒
嫉妒心理是由于青少年对自身和他人的吸引力的过于关注,而引发的一种不健康的情绪模式。对自身吸引力和团体中的他人的吸引力的关注是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具有的特质。这也是青少年开始关注自身,意识到自身独立性的一个标志。适当适度地关注自身吸引力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表现,然而过度地关注自身吸引力,同时又把自身吸引力与团体中的他人的吸引力相比较而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有吸引力,没有他人有竞争力的时候,嫉妒情绪就会产生。嫉妒可能具体地表现为讽刺、嘲笑、背地诋毁等行为,而在当事人心里可能引发更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青少年群体中,嫉妒情绪更多地在学校或者类似学校的场合产生。在学校这样的群体中,学习成绩和体育竞争以及个体在班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可能是引发嫉妒的因素。
人们往往把嫉妒心强与好胜心强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好胜心理所建立的基础是在一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均等的机会,以一种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能力,旨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潜能,这种好胜心理常常能够达到“双赢”的境界,即参与竞争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这个公平竞争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最满意状态。而嫉妒心理不同,它不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它所建立的基础是一种不健康的前提预设,即你不能比我好,如果对方在一些方面超过自己,就会心理郁闷压抑,并想方设法破坏对方,使得对方的处境比自己差才能感到心理满足。嫉妒心理的关注重点是别人不能比自己好,而好胜心理的着眼点在于自己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好胜心理没有一定的规范的限制或者引导,就可能向嫉妒心理方向发展。
青少年的嫉妒心理往往表达得比成年人更直接、更暴露、更容易辨识,如果在这个时期的嫉妒心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对青少年今后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嫉妒倾向要有相当的敏感,要及时地发觉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这样的倾向,只有及时发现,才有可能及时地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然后,就要去关注他们,关心他们,试图去了解他们产生嫉妒心理背后的原因。因为任何一种情绪从产生到反映出来,都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积聚了很多原因,由过去的很多的事情引起的,了解这些事情和经历才能清楚嫉妒心理产生的根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必需的帮助和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主要产生于缺乏爱、缺乏安全感以及与周围的生活环境不和谐等原因。许多案例也从实践角度证明了爱与关怀是化解青少年嫉妒冰山的最好药方。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有嫉妒心理的青少年时,要从关心了解他们入手,关心是爱的最直接的表现,给他们应有的关怀与爱,从帮助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以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所在的外部世界,使青少年的视野从自我向更广泛的他人和社会投放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嫉妒的不良情绪。
(5)爱
准确地说,把爱放在情绪模式中讲是不符合心理学范畴的一些标准的,爱在心理学中更多地被认定为一种情感体验,是比较深层和稳定的情感。但是由于青少年对爱,更多地处于一种朦胧、漂浮不定的不稳定状态,对他们来说,爱倾向于以一种激情式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更多地以感受和感觉的形式展示并被知觉到,所以把爱放在情绪模式里讲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
青少年所理解的爱可能与成年人理解的爱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爱更直接、更纯粹,他们爱那些使他们快乐、安全并爱他们的人。这种爱更多地被化解为一种直接的感觉,他们愿意与他们所爱的人在一起,愿意为所爱的人做任何事情,愿意为这份爱付出一切代价。这是青少年时期的爱让人羡慕的一面。
然而青少年的爱是极其不稳定的,他们所爱的对象常常被他们赋予许多想象的美丽光环。随着相互之间了解的深入,他们就会发现对方身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缺点”,然后双方的关系就会因此而宣告结束。但是不久,他们就会又找到新的爱慕对象。
中学生的爱,是更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受到了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个问题,专家也给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应该认识到,中学生有爱,是一件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没有感受过脸红心跳的感觉,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存在问题。对中学生的朦胧爱的感觉,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种种方式影响他们,教他们应该如何去爱。爱虽然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这种本性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学习,才能避免受到任何的不良影响和压抑。我们有必要使处在中学时代的青少年清楚,爱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所有这样的爱的教育不仅仅要通过学校,同时还要通过家庭和朋友的非正规的教育形式,通过家长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对他们的爱本身,去教育他们如何去爱。爱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爱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自己和对自己所爱的人的责任,爱是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爱是一种想去了解对方的强烈的愿望。没有学会如何去爱他人,也不会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没有爱过别人的人,他自己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有了真正的爱,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限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人。我们的任务不是压抑中学生的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即使真正实现也只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爱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6)快乐
青少年在生活中有忧虑有恐惧,当然也有一些健康的情绪体验——快乐常常是伴随着他们的。当青少年感到自身与周围环境或者自己所在群体协调一致时,他们会感到快乐,当他们在学业或者工作上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也快乐。当他们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快乐更是不言而喻的。
青少年的快乐也常常以一种爆发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相当不稳定,处于一定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把这种快乐的情绪向稳定的情感方向转化,培养出他们的乐观向上、积极前进的性格,这样才能长久地获得快乐。
(7)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质特征,正是因为有了好奇心,人类才得以发展到今天。儿童时代的好奇心是强烈的,他们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青少年时期的好奇心则更集中地体现在对一些问题的关注上,其中最能引起好奇的就是自己以及他人,特别是异性朋友的身体发育和成长。这种好奇心的背后是一种青春的萌动。
人有了好奇就会去探索,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是十分强烈的。对自己的身体和有关于异性的一切,他们都充满了好奇,都试图去接近、了解。然而,事实上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好奇心往往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这样就更增加了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好奇心,他们就更加想去了解这些对他们遮遮掩掩的事情了。所以,危险的不是青少年想去接近这些,而是社会在他们探索的路途中设置了重重阻碍,他们又处于无人指导、无人关怀的境地。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而不是去阻止他们,是青少年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1.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
列宁曾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并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产生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人的意识的产生是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渐渐形成,并随着实践的深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起来。
(1)萌芽阶段
初生的婴儿在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区分开来自己、自己的器官、身体。如由于抓一个物体,推或拉一个物体,随着物体离自己的远近,他就会产生距离大小的概念;当别的东西碰到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后,自己会有痛的感觉。这样多次反复实验,使自己同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婴儿正是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逐步地适应了解自然,逐渐地萌发自我意识。
(2)发展阶段
人真正的产生自我意识在2岁左右。此时的他能区分自己的动作,知道自己是主体。随着语言的发展,在3岁左右,“我”概念和意识明显增强,开始流露出羞耻感、嫉妒心、垄断心等。
从四五岁到青春期前的整个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扩大的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要求父母、老师等自己周围的人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主要来自父母等周围的人,来自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儿童的这种社会认同意识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使外部对象内部化的机制,使儿童逐步掌握社会的规范,渐渐培养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
(3)成熟阶段
如果说婴儿时期,发展了生理自我,儿童时期主要发展了社会自我,那么,青少年时期则发展了上述两种自我,并使心理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意识活动开始由原来的指向外部转为指向自己。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体会自我、研究改造自我,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理解、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纠正的能力,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
2.青少年的自我认可
青少年的自我认可不仅包括对内部情感生活体验的认可,也包括对整个自我存在的认可。
(1)外部形象的自我认可
心理学认为,身体的形象或模式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中心的、最经常的课题。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发展,身高体重、形体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使青少年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
儿童并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到底长得什么样,经常以父母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认识。然而,到了青少年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且经常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而经常刻意地打扮自己。青少年对自我形象倾注了巨大热情,但青少年的自我形象是不稳定的,自己究竟在别人的眼中,尤其是在恋人眼中是怎么样的,常常使青少年迷茫彷徨。
(2)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可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看法续写一篇未完成的故事,或者根据一幅图画编写一篇故事。结果儿童一般只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和事件的过程,而青少年则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可见,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关注的是心理内容和情感世界。这时,青少年一方面对自己的心理内心世界产生认可,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心理不断探索认识。但他们却经常发现自己不能被别人理解,为此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孤独感和空洞感,常常急于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品行和能力做出判断和评价,而他们心中的标准或者说依据却是离自己太远的明星或模特,为此,他们经常痛苦不堪。所以,青少年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可并不等于他们已经“确立自我”,而是意味着更多的“寻找自我”。
(3)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可
青少年的社会角色自我认可是指对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交际圈子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自我认定。青少年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可,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意义,而且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状况,还对青少年的社会发展具有定向和加速的意义。
五 青少年的性格
性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表达内心的方式和行为方式。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个体性
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思维习惯、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如青少年充满激情、精力充沛,这就使他们具有一种勇敢、开拓、拼搏的精神。同时,青少年性格的发展速度与品质对其心理过程、个性特点及行为举止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如青少年的责任感、自信心常对青少年的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产生影响。
2.与社会化保持同步
青少年性格的变化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随着社会成熟而减缓直至趋于稳定。青少年社会化的阶段一个一个完成,常使他们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对学习和工作等身边各种事情的态度和行为迅速地向成人阶段过渡。当其自身的社会化基本完成,即当其社会成熟后,性格的发展就会减慢甚至趋于停止。
3.性格调整能力增强
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注意对自己性格的塑造和完善。青少年对自己性格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修正的水平和能力较儿童有明显提高。如青少年常常主动向别人征求意见对性格加以改进,或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自觉加以总结和评价,并努力加以调整改进,不断完善自我。
4.表现形式日益丰富
人的性格特征要通过语言、行为举止、外部表情表达出来,青少年的性格不断成熟和完善,其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导致了表现性格特征的言行举止也变得日益丰富,致使人们只有长时间、细心地观察青少年的外表和言行才能了解他们。
六 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
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青春期开始,青少年不再像儿童时那样随随便便地处理异性关系,而是要经过一段避开异性的时间,此时他们和异性之间心理上产生了隔膜,并表现出对异性的反感厌恶。这种情况在少女身上尤为突出,这个阶段性意识刚刚发展,对两性的关系从无知进入一知半解的状态。
2.亲近异性阶段
在对待异性的态度上,继反感期后,就是亲近期,它是伴随着性意识和性生理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时的同龄异性之间好像有一种内在的感情吸引,使他们彼此之间愿意相互接触和交流,之前那种刻意的相互疏远消失了,在内心中已经开始编织着具有浪漫色彩的爱情之梦。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非常注意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并想尽所有办法来吸引对方的注意。他们迫切地想揭开异性和爱情的面纱,但由于来自外界的社会道德压力,他们还不能采取任何的实际行动。
3.恋爱阶段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热衷于与自己中意的对象进行单独的交流和活动,而减少了对其他异性的关注和注意,也不希望第三者介入到他们中间去。这时他们的心理具有羞怯感,常常对爱慕的异性故意表现出无动于衷或回避的态度,来掩饰他们内心对异性的真实渴求。
七 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1.青少年的成长矛盾
青少年在成长发展及行为能力的发展上具有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独立与能力不足的矛盾
要求独立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总是试图摆脱过去的家庭、学校以及一些社会规范对他们的束缚去获取自由。这种分离的趋向是青少年个体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开始。然而,青少年毕竟才刚刚在身体上开始发育,当身体上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的时候,他们心理也需要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往往比身体发育过程要艰难得多。同时,他们的行为处世能力也尚未健全,这些都对他们以单独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青少年也正是在这种要求独立与能力不足的矛盾中不断成长,不断独立,行为能力也不断提高,当这个矛盾完全解决的时候,青少年也就从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了。
(2)快速成长带来的不良反应
身体发育成长是青少年期,尤其是青少年前期的关键问题。身体快速成长、急速的发育转变会给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都带来重要影响。肌肉和骨骼的快速成长,使得青少年会出现一些肌体反应,诸如腿脚抽筋、睡眠质量不好等问题。第二性征的出现也会使得他们出现贫血或者头晕腹痛等不良反应。同时这些问题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自己快速成长的身体有一种无法接受的感觉,这就会让他们常常走神、心神不定。
(3)易受同辈团体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同辈团体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青少年之间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程度。青少年要求独立,这种独立的感受又是他们共同的需要,这样青少年之间就自然地联合起来了。在他们的小团体中,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理想。这个团体的团结和紧密程度使得他们对同辈的意见有了趋同的倾向,他们更愿意接受他们所认同的人的意见,而不是他们这个团体所共同反对的或者疏远的,比如家长和老师的意见。
(4)对发展方向和方式选择的困惑
独立意味着自己拥有了决定自己的选择的权利。青少年争取独立实质上就是争取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渴望获得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当这种选择真正地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又会发现自己其实还是那样的无力和无助。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他们还是知之甚少,他们是那样的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但是渴望独立的迫切愿望,使他们又不愿意或者不可能去向他们周围的可以求助的对象,比如家长和老师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去求助。这种独立地面对发展和前进的选择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困惑,同时也是他们前进道路上所必须克服的困难。
(5)地位的含混
对诸多事情的困惑,必然会给青少年带来身份和地位认同上的混乱。一方面,他们迫切地要求独立自由,想要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去获得一种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在许多方面还确实不可能独立,他们还确实在很多地方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他们所在社区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还是隶属于他人的一个部分,完全的社会性的独立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正处于争取的过程中。这种身份地位认同上矛盾的事实给他们对自己地位的确立带来了许多困惑。
(6)情绪和行为的不稳定
青少年时期种种矛盾都处于上升激化的阶段,整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如此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同样体现在情绪和行为模式上。青少年情绪的变化常常是剧烈的快速的,让周围的人无法去预料他们情绪的变化情况。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是他们内心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这种冲突的彻底解决需要他们继续向前发展。行为的多变和易受外界影响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征。
2.青少年的发展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发展问题最多的时期。青少年在快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适当的解决,就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青少年每发展一步都涉及前面一个发展阶段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的再解决问题。这样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的不稳定性也加剧了这种问题的产生。这样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同时又不断有新问题产生的时期。一般认为,青少年发展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接受个人发展成熟的体格特征,并接受扮演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去接受新的自我。在儿童时期,自我意识是不强烈的,而到了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膨胀,并且与以前所认识的自我开始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包括生理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适应等方面。其中青少年要开始学会接受这个已经“长大”的“我”,接受自己渐趋成熟和完全的身体,特别是接受第二性征的出现。在接受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还要去接纳自己所具有的特定的性别角色,去渐渐喜欢自己的特定的性别,并开始学习如何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2)建立与同性及异性的新关系
青少年时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关系,这些关系中与同辈群体的关系需要青少年通过学习的方式来学会建立。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同性之间的关系的建立,一种是与异性之间的关系的建立。青少年与同性群体的关系有认同一致的一面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两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这个群体是青少年学会建立与外界关系的第一步。而与异性的关系的建立是建立于与同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与异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双方的相互吸引,但同时又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学会与同性群体和异性群体建立这种新型的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将来面对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3)感情及生活上逐渐自立
青少年从家庭和原有社区中独立出来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独立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对复杂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青少年学会如何独立地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以及根本无法预料的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学会独立生活所必需的一些技能,在获得这些独立生活的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方面的承受能力,使得自己最终能够脱离家庭去追求自己独立的生活理想。
(4)发展取得公民资格所需要的智能与概念
青少年要成为一个有独立行为的个体、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就需要去发展他们要取得公民资格所必需的智能和价值观念。这种智能的获得和价值观念的确立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取得的,它需要青少年自身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学习吸收才能真正获得的,同时也需要青少年去不断实践他们所获得的经验。
(5)面对升学、就业及婚姻的选择,并做好准备
青少年阶段有一系列的问题要面对,其中学业和事业以及新的家庭的建立都是非常重大的问题,为了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青少年需要为此做好准备,可能是通过学习的方式,也可能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去达成。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青少年不能缺少必要的并且是科学专业的指导,同时在这些有效的指导下,他们需要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实践。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真正为面对升学、就业以及婚姻的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