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刮痧的方法
一、持板方法
医者刮痧操作通常以右手持刮痧板,并实行各种刮痧手法操作,因此称之为“持板手”,而一般使用左手按压刮拭部位,或协助运板,或持刮痧介质盛具,因此称之为“辅助手”,临床操作时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
(1)刮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长边(薄边或厚边)置于持板手中,紧贴掌心,持板手拇指和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指实掌虚(图1-7)。
图1-7 刮法持板方法
(2)角揉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一个棱角(薄边棱角或厚边棱角)置于持板手中,紧贴掌后大、小鱼际之间,持板手拇指和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一个棱角在下对应揉动部位,刮痧板和皮肤成90°角(图1-8)。
图1-8 角揉持板方法
(3)按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薄边棱角置于持板手中,紧贴掌后大、小鱼际之间,持板手拇指和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使厚边棱角的侧面在下对应按压部位。刮痧板和按压皮肤成75°角(图1-9)。
图1-9 按法持板方法
(4)摩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一个板面放到持板手中,紧贴手掌,持板手拇指、小指分别在刮痧板的两个长边拿住刮痧板,要求另一板面向下,对应操作部位(图1-10)。
图1-10 摩法持板方法
(5)拍法持板方法:医者持板手拇指、食指持刮痧板的一个短边,或者双手食指、拇指持刮痧板的一个短边,要求一个板面在下,使得刮痧板其他三边呈游离状态,以利操作(图1-11)。
图1-11 拍法持板方法
(6)啄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一个棱角(薄边棱角或厚边棱角)置于持板手中,紧贴掌后大、小鱼际之间,持板手拇指、食指和另外并拢的三指分开,呈弯曲状,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一个棱角在下对着应操作部位。食指放在其上方棱角,以保持刮痧板的稳定(图1-12)。
图1-12 啄法持板方法
(7)叩击法持板方法:医者辅助手将刮痧板薄边置于持板手中,紧贴掌心,持板手拇指与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厚边朝下对应操作部位(图1-13)。
图1-13 叩击法持板方法
二、刮痧板的操作方法
(一)刮拭方法
一手持刮痧板,蘸上刮痧油,在施术部位按一定方向刮拭,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刮拭时手腕要用力,且力度应均匀,同时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刮拭力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二)基本手法
(1)按揉法:用刮板角部与皮肤成20°倾斜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的旋转运动。刮板角平面始终不可离开所接触的皮肤,速度较慢,按揉力度应深透至皮下组织或肌肉。该法适用于对脏腑有调节和强壮作用的穴位(图1-14)。
图1-14 按揉法
(2)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由上而下刮拭,刮板面与刮拭皮肤成45°倾斜。该法适用于人体较小面积的刮拭,或在沟、窝、凹陷处的刮拭(图1-15)。
图1-15 角刮法
(3)点按法:刮板角与穴位成90°垂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该法适用于人体骨骼凹陷处和无骨骼的软组织部位(图1-16)。
图1-16 点按法
(4)拍打法:拍打前应在拍打部位涂上润滑油,然后用刮板一端的平面拍打体表部位的经穴。该法适用于人体四肢,特别是肘窝和腘窝处,可治疗四肢疼痛、麻木和心肺疾病(图1-17)。
图1-17 拍打法
(5)面刮法:一手持刮痧板,刮拭时刮板下缘的三分之一接触皮肤,向刮拭方向倾斜30°~60°,一般为45°,手腕用力向同一方向多次刮拭一定长度。该法适用于人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图1-18)。
图1-18 面刮法
(6)长刮法:用刮板由上而下循经刮拭,用力应均匀轻柔、平稳和缓、连续不断。刮拭面宜长,一般从肘膝关节部位刮至趾尖。该法适用于对经络进行整体调理的刮痧治疗和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保健刮痧(图1-19)。
图1-19 长刮法
(7)厉刮法:用刮板角与皮肤成90°垂直刮拭,刮板始终不可离开皮肤,来回往返刮拭较短长度(约1寸)。该法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图1-20)。
图1-20 厉刮法
三、刮拭方法
按照操作者所用刮具的不同,刮痧方法可分为刮痧法(用刮具)、撮痧法(用手指)、挑痧法(用针具)和放痧法(用针具)。应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刮痧种类,以达到最佳刮痧治疗效果。
(一)刮痧法
刮痧法是用刮痧器具蘸取刮痧介质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痧痕”的一种操作方法,其在刮痧疗法中最为常用。操作时要按顺序进行刮拭,刮拭时用力要均匀,一般采用腕部力量,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刮拭的力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根据临床应用不同,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
(1)直接刮法:患者取坐位或俯伏位,施术者用热毛巾擦洗患者被刮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持刮痧工具,在刮拭部位进行刮拭,以刮出出血点为止(图1-21)。该法多用于体质比较强壮的患者。
图1-21 直接刮法
(2)间接刮法:先在患者将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然后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呈现出斑点来(图1-22)。间接刮法可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及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图1-22 间接刮法
(二)撮痧法
撮痧法是指施术者用手指代替刮具,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用手指扯、挟、挤、抓直至出现红紫痧痕为止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法和力度可分为扯痧法、挟痧法、挤痧法和抓痧法。
(1)扯痧法:用食指、拇指提扯患者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表浅的皮肤和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图1-23)。此法力度较大,具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的功效,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该法多用于头部、颈项、背部、面部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图1-23 扯痧法
(2)挟痧法: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撮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并连连发出“叭叭”声响(图1-24)。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挟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由于揪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引力,所以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使施术部位的皮肤潮红,且稍有疼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就会感到周身舒展。该法多选择在腧穴上,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调和阴阳、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部及腹、颈、肩、背等处。
图1-24 挟痧法
(3)挤痧法:施术者用两手食指、拇指或单手食指、拇指两指,在疼痛的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图1-25)。该法多选用体表各个腧穴来操作,一般用于额头部位。
图1-25 挤痧法
(4)抓痧法:施术者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对抗用力,在患者撮痧部位体表游走,交替、反复、持续、均匀地提起施治的部位或穴位(图1-26)。被着力的局部在指的不断对合转动下提夹,以手指的自然滑动,使皮肉自指滑行移动,至出现痧痕为止。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行气活血之功效。
图1-26 抓痧法
(三)放痧法
放痧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多用于重症急救。该法具有清泻痧毒、通脉开窍、急救复苏等功效,主要用于四肢末端穴位、口腔内穴位、五官部位的部分穴位以及一些不能施以刮痧法的部位,或是为了增强效果而配合使用。放痧法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两种。
(1)泻血法: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静脉中1.5~3毫米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图1-27)。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泄。该法适用于肘窝、腘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可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病。
图1-27 泻血法
(2)点刺法: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的皮肉,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6毫米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图1-28)。该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后头面部的太阳穴、印堂穴、攒竹穴、上星穴等。
图1-28 点刺法
(四)挑痧法
挑痧法是用针具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刺入皮下挑断纤维丝或挤出点滴瘀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用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厘米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有白色纤维组织的地方,挑尽为止(图1-29)。如果有青筋,就要挑3下,同时,要用双手挤出瘀血。施术后,一定要注意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该法主要用于头、颈、胸、腰背和四肢等处,可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图1-29 挑痧法
四、身体各部位刮痧方法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背、腰部或胸、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
(一)头部刮痧法
1.功效
刮拭头部具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的功效。经常刮拭头部可以预防和治疗脑栓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头痛、眩晕、神经衰弱、记忆力衰退、感冒、脱发、高血压等疾病。
2.刮拭方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刮拭前不需涂润滑油,采用平补平泻法刮拭。为了增强效果,可用刮板薄面边缘、棱角或梳状刮板刮拭。每个部位刮拭约30次,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止(图1-30)。
图1-30 头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头部两侧[图1-30(1)、图1-30(2)]
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的穴位有头维、颔厌、悬颅、悬厘、率谷、天冲、浮白、脑空等。
第二步:刮拭前头部[图1-30(3)]
从百会穴开始至前头发际,经过的穴位有前顶、通天、卤会、上星、神庭、承光、五处、曲差、正营、当阳、头临泣等。
第三步:刮拭后头部[图1-30(4)]
从百会穴开始到后头发际,经过的穴位有后顶、络却、强间、脑户、玉枕、脑空、风府、哑门、天柱等。
第四步:刮拭全头部[图1-30(5)、图1-30(6)、图1-30(7)、图1-30(8)]
以百会为中心呈放射状的方向向全头部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感觉区、言语区、晕听区、视区、胃区、胸腔区、生殖区等。
3.注意事项
(1)刮拭时,施术者一手持刮板,另一手应扶住患者头部,保持头部刮拭时的稳定。
(2)若刮拭局部有痛、酸、胀、麻等感觉,是正常现象,坚持刮拭即可消失。
(二)面部刮痧法
1.功效
面部刮拭具有美容、养颜、祛斑、防衰老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眼病、鼻病、耳病、面瘫、痤疮、口腔疾病等。
2.刮拭方法
根据肌肉的走向,从眼、鼻、口的中线向面部两侧刮拭,手法宜轻柔缓慢,切勿用重力大面积刮拭(图1-31)。
图1-31 面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前额部
前额由正中线分开,两侧分别由内向外刮拭前额包括前发际与眉毛之间的皮肤。经过的穴位有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等。
第二步:刮拭两颧部
承泣至巨髎,迎香至耳门、耳宫的区域分别由内向外刮拭,经过的穴位有承泣、四白、颧髎、巨髎、下关、听宫、听会、耳门等。
第三步:刮拭下颌部
以承浆为中心,分别由内向外上刮拭。经过的穴位有承浆、地仓、大迎、颊车等。
3.注意事项
(1)面部刮拭宜用补刮,禁用泻刮。
(2)面部刮拭不需要涂抹活血油。若需湿润可用水蒸气或清水(温热最佳)湿润脸部皮肤。
(3)面部刮拭宜用刮板棱角或前缘1/3的部位刮拭,便于掌握刮拭部位而不损伤皮肤。
(4)面部刮拭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为主,不必出痧。
(5)面部刮痧采用时间短、力量轻而次数多即一天数次的刮拭方法。
(三)颈部刮痧法
1.功效
刮拭颈部可治疗颈项病变,如颈椎病,还可治疗头脑、眼睛、咽喉等病症,如感冒、头痛、咽炎、近视等。
2.刮拭方法
可刮拭颈部正中线和两侧(图1-32)。
图1-32 颈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颈部正中线(督脉颈部偱行部分)
从哑门穴开始至大椎穴。
第二步: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上
从风池穴开始至肩井、巨骨穴,经过的穴位包括肩中俞、肩夕俞、天髎、秉风等。
3.注意事项
(1)颈部正中线(督脉颈部循行部分)刮痧时尤其在第7颈椎大椎穴处,用补法刮拭,用力切不可过重,手法要轻柔。如患者颈椎棘突突出,也可用刮板棱角点按在两棘突之间刮拭。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上时,一般应尽量拉长刮拭即从风池穴一直刮到肩井附近,中途不可停顿。由于颈部到肩上的肌肉比较丰富,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较多,即用力量重、频率慢的手法。
(四)背部刮痧法
1.功效
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刮拭肺俞可治疗肺疾病,如咳嗽、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刮拭心俞可治疗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刮拭方法
刮拭方向一般为由上而下,通常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图1-33)。
图1-33 背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背部正中线(督脉胸椎、腰椎和骶椎偱行部分)
从大椎穴刮至长强穴。
第二步:刮拭背部两侧(包括胸椎、腰椎和骶椎两侧)
主要刮拭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偱行的路线即脊椎旁开1.5寸和3寸的位置。
3.注意事项
(1)背部正中线(督脉背部偱行部分)刮拭时用补法,手法应轻柔,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伤害脊椎。身体瘦弱脊椎棘突突出者,可由上向下用刮板棱角点按两棘突之间刮拭。
(2)背部两侧刮拭可视患者体质、病情用泻刮或平补平泻的刮法,用力均匀,尽量拉长刮拭。
(3)背部刮痧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诊断疾病。如刮拭背部在心俞部位出现明显压痛,或出现大量痧斑,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
(五)胸部刮痧法
1.功效
胸部刮痧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乳腺癌等,还可治疗心、肺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2.刮拭方法
胸部正中线任脉天突穴到膻中穴,应用刮板角部由上而下刮拭;胸部两侧应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而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应用刮板角部由上而下刮拭(图1-34)。
图1-34 胸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胸部正中线(任脉胸部偱行部分)
从天突穴经膻中至鸠尾穴上,从上向下刮。
第二步:刮拭胸部两侧
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拭。
3.注意事项
(1)刮拭胸部正中线时应用力轻柔,不可用力过大。
(2)胸部两侧刮拭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法。对于久病、体弱胸部肌肉瘦削的患者,刮拭时可用刮板棱角沿着两肋间隙之间刮拭。
(3)妇女乳头处禁刮。
(六)腰腹部刮痧法
1.功效
刮拭腹部主治肝胆、脾胃、肾与膀胱、大肠、小肠的病变,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卵巢囊肿、更年期综合征等。
2.刮拭方法
由上而下刮拭,用刮板一边三分之一边缘,从左侧依次排刮至右侧,有内脏下垂的患者应由下而上刮拭(图1-35)。
图1-35 腰腹部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腹部正中线(腹部任脉偱行部分)
从鸠尾穴至水分穴,从阴交穴至曲骨穴。
第二步:刮拭腹部两侧
从幽门、不容、日月向下,经天枢、肓俞至气冲、横骨。
3.注意事项
(1)脐中即神阙穴禁止涂刮痧油和刮痧。
(2)空腹或饭后半小时以内禁止在腹部刮拭。
(3)肝硬化腹水、胃出血、腹部新近手术、肠穿孔等禁止刮拭腹部。
(七)四肢刮痧法
1.功效
四肢刮拭可治疗全身病症,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脏病症,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病症。四肢肘、膝以下穴位可治疗全身疾病。
2.刮拭方法
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水肿患者,应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图1-36)。
图1-36 四肢刮痧方法
第一步:刮拭上肢内侧部[图1-36(1)]
从上向下经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刮拭。
第二步:刮拭上肢外侧部[图1-36(2)]
从上向下经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刮拭。
第三步:刮拭下肢内侧部[图1-36(3)]
从上向下经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刮拭。
第四步:刮拭下肢前面部、外侧部、后面部[图1-36(4)]
从上向下经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刮拭。
3.注意事项
(1)四肢刮拭应尽量拉长,遇到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
(2)下肢静脉曲张、水肿患者,刮痧时应从下向上刮拭。
(3)四肢有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的地方,不宜刮痧。
(4)四肢皮下有不明原因的包块、感染病灶、皮肤溃破、痣瘤等处,应避开刮拭。
(八)膝关节刮痧法
1.功效
膝关节刮痧可治疗膝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膝关节韧带、肌腱劳损、髌骨软化等。另外刮拭膝关节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刮拭方法
第一步:刮拭膝眼部[图1-37(1)]
图1-37 膝关节刮痧方法
用刮板棱角先点按下肢内外两膝眼凹陷处,然后向外刮出。
第二步:刮拭膝关节前部[图1-37(2)]
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经阴市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第三步:刮拭膝关节内侧部[图1-37(3)]
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第四步:刮拭膝关节后部[图1-37(4)]
从殷门穴刮至委中、委阳穴。
3.注意事项
(1)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利于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
(2)膝关节内积水的患者,不宜局部刮痧,可选用远端部位或穴位刮拭。
(3)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起疱时宜轻刮或遇曲张之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4)年老体弱、关节畸形、肌肉萎缩者宜用补刮法,即力量小、速度慢的刮法刮拭。
五、补泻手法
刮痧的补泻手法有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缓急、时间的长短、刮拭的快慢、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
(一)补法
(1)特点:按压力度小,速度较慢,刺激时间较长。
(2)功能:激发人体的正气,使衰退的功能恢复旺盛。
(3)应用: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和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
(二)泻法
(1)特点:按压力度大,速度较快,刺激时间较短。
(2)功能:疏泄病邪,抑制功能亢进。
(3)应用:适用于年轻力壮、新病急病和体形壮实的患者。
(三)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也称平刮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常用于正常的日常保健和虚、实两证兼具患者的治疗,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灵活选择。该法有三种刮拭手法。
(1)按压力度大,速度较慢。
(2)按压力度小,速度较快。
(3)按压力度中等,速度适中。
另外,选择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选择痧痕点个数多者为泻法。操作的方向顺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操作的方向逆经脉运行的方向者为泻法。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
六、刮痧后的反应
刮痧治疗后,由于病情不同,刮拭局部可以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肤表面的痧的颜色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在的、密集的或斑块状的。湿邪重者多出现水疱样痧。皮肤下面深层部位的痧多为大小不一的包块状或结节状。深层痧表面皮肤隐约可见青紫色。刮痧治疗时,出痧局部皮肤有明显的发热感。
刮痧治疗后大致半小时,皮肤表面的痧逐渐融合成片。深部包块样痧慢慢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散。12小时左右,包块样痧表面皮肤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深部结节状痧消退缓慢,皮肤表面的痧12小时左右也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
刮痧后24~48小时内,出痧表面的皮肤在触摸时有疼痛感,出痧严重者局部皮肤表面微发热。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患者会出现暂时的疲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内会出现低热,一般休息后即可恢复。
刮出的痧一般5~7天即可消退。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有关系。胸背部的痧、上肢的痧、颜色浅的痧及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下肢的痧、腹部的痧、颜色深的痧以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阴经所出的痧较阳经所出的痧消退得慢,慢者一般延迟到2周左右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