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善治之路:互补系统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求索
- 涂明君
- 1441字
- 2020-08-29 04:35:38
序二
涂明君随我做的是政治学博士后。他学术经历比较曲折、复杂、辛苦、执着,先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即理工→工商管理→哲学;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现代中国学→党政建设,核心关注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现实问题。所以,他自然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专业圈子里面。他的博士后报告《从阶级斗争革命到依法程序执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组织机理九十年探索中的两次重大转向》显然不是狭义的党建研究,对参加评阅的党建专家观念上有很大的冲击。李民教授说这篇报告比一般博士论文强百倍,姜跃教授对报告的评语是“分析视角非常新,视野开阔,新见解层出不穷,在党史党建、政治学领域都是极少见的”,张志明教授则特别希望明君把报告的新观点分别抽出来,写出一些好文章。
毫无疑问,明君的出站报告用社会组织机理和程序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中国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革命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这两段历史进行研究,是一种独辟蹊径地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变化及取向的有益尝试。明君的研究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之间的关系、程序管理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走向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从独特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走向法制化、中国共产党走向科学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种大胆使用系统论、新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化和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探索,值得充分肯定。我也很同意专家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出站报告还需要细化中国程序化建设的规划,应交代清楚程式、程序、社会组织机理等关键概念。既然要盖那么大的楼,砖还是要用强化砖才行。
现在,明君拿出新作,又增加了新东西。一是他更加“形而下”,跑了十几个乡(镇)去实地考察、调研,从村委会换届选举入手,对农村社会基层自治形成了较系统的思考。二是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阐释了程序等概念,而且还增加了机制这一关键概念,强调机制更具根本性,将机制—程序互动作为主轴,初步构建了系统治理的分析框架。
具体说来,《通往善治之路:互补系统论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求索》的理论新观点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治理的实质是系统管理,其理论逻辑为现代管理—系统论—社会系统理论—组织理论与公民社会—新制度主义与协商民主—系统治理这条主线。而其实践逻辑则为:可重复的稳定机制是重正化制度和内稳态系统的根源;个体反应通过行为机制形成社会制度并在每个环节反馈互动;机制具有自然、本真、正式、实践四种形态,是作为动词的组织(organizing)的内生性要求,制度(包括程序)是作为名词的组织(organization)的社会化规定;实然机制与应然程序的互动是社会组织机理的核心;传统社会偏重程式型控制,现代社会注重自主程序与自治机制良性互动的程序性治理。
强调机制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赞同的。我1996年出版的《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核心就是对机制的实证分析;2004年出版的《政党现代化论》,最后也强调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视角”,强调制度的系统性。虽然明君对体制、制度的界定与我有所不同——他着眼社会系统论,我更偏向政治学,但他从系统哲学出发阐述这些概念,我认为值得鼓励和参考。
《通往善治之路:互补系统论视角下国家治理现代化求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无数先贤对治理现代化锲而不舍的苦苦求索,苦难辉煌。这本书也表明了作者对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执着追求,苦中有乐。我很乐意为之作序,向学术界、理论界和实务界推介这本书。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第六届、第七届成员
王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