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尔法狗”(Alpha Go)打败了李世石,举世皆惊!但是且慢,这只不过是埃弗百特(Alphabet)众多野心中的一个而已,谷歌旗下的机器人公司还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配送包裹,而其生物科技公司Calico的目标,是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100岁!人工智能、脑科学、生命科学等众多前沿科技飞速发展,21世纪的人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竞争对手脸书(Facebook)也没闲着,它已经在全球拥有16亿用户,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但脸书并未满足,而是计划在未来5~10年,通过无人驾驶飞机、卫星、激光等传输技术连接全球所有用户!这些互联网企业究竟想干什么?它们是要统治全球?服务全球?那现在的国家政府干什么去呢?其他企业、组织还能干些什么呢?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和治理模式,在充满不确定的21世纪还有效吗?21世纪的治理,是趋向垄断和集中,还是自由和民主?

本书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提供了一个基础:认识现有治理模式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所谓治理的规律,亦可称之为治理的逻辑,即机制(目的)—程序—制度—组织的系统逻辑,它以相信互补精神的科学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系统最原始的出发点是(人的)随机而散乱的自然的行为机制,两个(或多个)行为相互碰撞、冲突、互动互补地适应性调节,形成相对稳定的可重复机制后,系统初步形成稳定的本征态,所以称此时的机制为本征机制;同时形成的还有彼此的目的,系统的目的。基于行为间功能耦合的目的—机制的互补(互相依赖)互动(彼此促进)是系统的基石。在这个阶段,虽然说目的(意志)具有价值性,但每个行为者的目的是可以纯粹自主、不受任何外在意志所强制的,是以这里的机制具有纯粹的实然性,故称自然机制。自然和本征机制的运行会自动形成系统的边界,这个边界、框架和载体就是体制的雏形。然后,才有机制的社会化、正式化,形成受系统相关各方博弈后的总意志所制定的程序,由是,程序必具必然性,是为应然程序;与此同时,边界和框架亦社会化为正式的体制。正式的体制和程序总称为(正式)制度。应然程序包含着对机制的应然要求,是为调整后具有应然性的正式机制,付之于实践,就是实践机制。实践机制运转的结果反馈回来,触及各方意志,于是再经历新一轮复杂的互补互动。如果这些互动能持续下去,那就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存续。简而言之,系统的运转,端赖实然机制—应然程序之互动主轴;系统之良性运转需遵守以下原则:应然程序应顺应实然机制之内在规律,实然机制应促成应然程序背后之意志(表现为道德、伦理、法意等)。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虽然曾出现过反映总意志的应然程序对实然机制的强制并将其固化为僵硬的程式,但总的趋势还是要求程序尊重实然机制,要尊重、考量所有系统相关方的自主意志,是以由程式型强制统治到程序性自主治理的历史大势,为通往善治之路。

以上是关于治理规律和趋势的理论论证。读来可能不那么生动,笔者也只用了导论来简单讨论,更多的篇幅留给了案例。为了使这个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贴近中国现实,笔者还用这套以机制—程序互动为主轴的社会组织机理分析框架考察了中国现代化探索、通往善治之路的艰辛历程,是为实际案例。当然,这是个大案例、老案例,但本书的视角是新的,相信读者会有不同意见,但不会觉得在吃陈年大米,而是会在品出一点新味道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同意笔者对治理规律和趋势的说法。

技术发展导致“机制—目的”“机制—程序”之互动更为多样、复杂,但只要还想使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机器、人工智能)这个巨系统持续存在,应然程序还是要以实然机制为基础,各方的自主意志都应受到尊重;21世纪的人类社会,应当是富有弹性的自主程序治理下的善治社会。

涂明君

2016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