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公开课:军事文化五讲
- 李世化
- 1407字
- 2021-03-26 05:52:42
姜太公: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尚是周武王灭商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历代典籍都对他推崇备至,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尚(约前1128—前1015),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东海上人(今临泉县姜寨镇),人们习惯称他为姜子牙。
◆ 姜太公
姜子牙没有出山之前,生活十分潦倒。32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隐居达40年。后来,他结束隐居,准备展示平生所学,但苦于无处报效,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家中。他曾经贩卖过竹篓、面粉,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当过测字先生,但都不足以糊口,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
商末,政治腐败。天下烽烟四起,各路诸侯都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西部的周部族由于首领姬昌(即周文王)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政策,所以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四边诸侯纷纷归附。姜子牙听说周文王广求天下贤士,便离开商朝,来到渭水河边垂钓,静观时局变化,等待出山的机会。
周文王外出打猎时,在溪边遇到了垂钓的姜子牙,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周文王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子牙当即提出了“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周文王听后非常高兴,说道:“我的先人太公曾经预言:‘圣人到周的时候,周才能兴盛。’你就是那位圣人啊!我盼望先生很久了!”于是,周文王亲自扶姜子牙上车,并一同回宫,拜为军师。从此君臣际会,风云迭起,周部族的军事发展更上一层楼。
◆ 周武王
姜子牙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大小官吏都有封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奉殷商为正朔,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实施了这一外交策略后,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族越来越多,逐步拥有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姜子牙继续辅佐周国朝政。姜子牙改革了奖罚政策,不再随意进行奖赏和惩罚,而是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更加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治更加腐败,叛商附周的人越来越多。
前1046年(一说前1057)正月,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统率周军浩浩荡荡东进伐商。最后在牧野与殷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商朝军队在战场上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打进商朝的都城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露台放火自焚。
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姜子牙被分封到齐国。他治国有方,采用顺应当地风俗的办法,很快引导齐国走上了正轨,开创了兴盛的齐文化。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的钓法非常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钓竿也不垂到水里,而是远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周文王斋戒三天,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溪聘请,并拜他为相。“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