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北方屏障,匈奴克星

李牧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是赵国最为优秀的将领,因其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的北边和匈奴接壤。赵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为了抵御匈奴的骚扰,赵惠文王派李牧到北方戍边。

李牧担任北方的军事统帅后,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允许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并要求当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军队,用作军事开支。随后,又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进行了改革和训练。与此同时,他将边境的烽火台加以完善,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络,以便及早预警,做出防备。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厚待士卒,提高士卒的饮食质量,加大训练强度,使得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效力。面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的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匈奴兵多次来犯都无功而返。士卒们要求出战,都遭到李牧的拒绝。

由于李牧一直示弱不出,赵王很不满意,便派人取代李牧。新的主帅急于作战,导致大败。赵王只好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对赵王说,如果让自己出任为将,一切悉听自己决断,赵王允可。李牧到达防区后,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隔三岔五杀牛宰羊犒赏士卒,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等待出击。李牧认为与匈奴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立刻进行部署。

李牧首先淘汰老弱,共选得车军1300乘,骑兵13000人,富于战场经验、曾经立功受赏的步兵5万人,能用强弓劲弩的优良射手10万人。然后再用“品敌骄兵”之计,派老百姓出关放牧,草原上牛羊等牲畜遍地都是。匈奴得到消息后,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命前军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满载而归。获胜的匈奴人归报单于,匈奴单于认为赵军防守松懈,于是,率领大军直逼赵军防守的雁门关。

匈奴武士像

李牧得到匈奴单于进军的消息,知道“品敌骄兵”见效,立刻采用口袋战术,兵分三路,中间诱敌深入。轻敌冒进的匈奴军浩浩荡荡进了口袋,被李牧大军分割成数段,逐个围歼,匈奴单于仅带数十骑逃脱。此一战,李牧大破匈奴,斩首级10余万。赵国边境的匈奴部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匈奴褴族灭亡,东胡族溃不成军,林胡族投降,匈奴单于将王庭设到遥远的北方,10几年不敢南顾。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李牧大破匈奴,遂成为赵国独当一面的将领之一。赵悼襄王时期,廉颇遭到诬陷逃亡魏国,蔺相如、赵奢均已去世,李牧成为唯一能扛起统帅大旗的人物。之后,赵王命李牧率军进攻燕国,夺取了多座城池。前236年,秦王嬴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赵王迁以李牧为大将军,率兵抗秦。李牧以8万精兵在平阳附近的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布阵,他利用地形以3万人列阵,吸引10万秦军攻击,另以两万步兵在侧翼包抄,再以3万骑兵攻击秦军后方,三面包围,独在南方留缺口。秦军遭到夹击,死伤无数。至此,李牧成为秦军最畏惧的赵国将领。

前233年四月,秦王政亲率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前往曲沃。攻占赵国的宜安,赵将郭信弃城逃亡,带着部分赵军沿汾水北上。途中遭到秦将李信3000轻骑兵的拦截,郭信被杀,3万人被歼,2万余人投降。奉命截击其余赵军的秦国将军杨端和与王翦遇到了李牧,被巧妙击退,这才使兵锋大盛的秦军遇挫。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骑兵急速无定,神出鬼没,使最擅长奔袭的秦将李信也苦不堪言,赵国暂时避免了被灭亡的危险。

前229年,赵国连年战争,再加上北部代地地震,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秦军用反间计,说李牧暗通秦国。昏聩的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掉李牧。不久,赵国灭亡。

众家评李牧之死

《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说赵王迁“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宋代苏说:“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通鉴》注本胡三省说:“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从史家对李牧被诛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观点:赵国自毁长城,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