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他人依恋的需要

我们的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是,童年时期的依恋创伤还没有得以解决,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是内部成长的发育不良。我们内部的那个小孩将永远幼小,羞怯地在墙角缩成一团,直到我们开始花时间去了解他的需要和恐惧,然后,重新与他最初受创的地方连接。

重新回顾这些童年的创伤向来不是舒适的体验,因为它们遗留给我们的是虚弱感和被暴露。这件事情引起我们内在的各类情绪,从愤怒到重度哀伤。这一过程听上去十分接近将手臂上新伤口的创可贴揭下去的过程。尽管伤口很深、很疼,但是,将之打开是唯一疗愈的方式,还要予以适当的照顾。当这一过程发生,你将会感觉似乎所有曾被切断的依恋关系又在重新经历。当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依恋、边界被破坏,有三种不安全依恋模式可能发展出来: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或恐惧型依恋。当他人对你说(或不说)或者对你做了什么,改变了你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之后,依恋的伤害会在这时发生。例如,如果你从没有习得被爱,那么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会回避亲密关系,因为,你认为没有人会爱你。

||焦虑型依恋

当父母非连续性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则会发展出焦虑型依恋。比如,母亲可能会回应孩子的哭泣,也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哭泣。这类孩子会发展出焦虑型模式,试图从他人处获得赞扬和安慰,以满足自我价值感。他们常常对他人持以积极观点,对自己持以消极观点。他们是“黏着者”,在情感上过度依附他人,并保持一种尊贵的生活以不被遗弃。虽然黏着,但在他们感到与你的依恋受到威胁时,他们仍会表现得十分强势或专横。因此,他们的想法过程可能是:如果你不把时间花在我身上,那么你就是在忽视我,因此,你不是真的爱我。我并不需要足够好,而为了让我感到你是足够爱我的,你必须做种种事情。

||回避型依恋

接着是回避型依恋人群。这些个体在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回应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习得性地使情绪感受和连接的需要分离。父母的不回应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然而,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例如,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可能会对他们的情感需求是无应答的表现,但是,仅仅是因为她需要做三份工作来喂养他们。

回避型个体常常不会寻求情感依恋,往往他们开始感受到情感依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从依恋中分离出来。他们通常拒绝爱,并且,当关系发生时会表现得特别冷漠。他们是强迫自立(compulsively self-reliant)类型,同时,他们对自我的观点通常是积极的,而对他人的看法通常是消极的。事实上,他们并非不需要爱,相反,他们的行为会被看成防卫,以此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为了防止你来伤害我,我不会让你靠近我。

||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对于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十分不确定。他们渴望亲密,但是,他们又害怕变得过分亲密。这些个体常常会出现情绪急转突变的情况,在关系中有极为高涨或低落的情绪体验。他们在同一时间既可能靠近爱,又可能回避爱。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我希望你爱我,但是你可能会伤害我,因此我不知道我是该靠近,还是该走开。

||安全型依恋

我们渴望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型依恋模式,即使你生命中的大部分成分都是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还是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始于能给予温暖、滋养、支持的父母,这些父母能够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和父母相处时感到安全,同时相信父母是安全有爱的人。安全型依恋人群对他人和自己都有积极的观念,他们对脆弱和坦率都可以感到舒适。他们同样也对连接与自主感到舒适。他们接受自身的瑕疵,并且不会自我批判。因此,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能是:爱你是一件舒适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你会为我着想,并且,我知道当我感到悲痛的时候,可以向你寻求支持。

如果与照料者一直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那么成年后可以通过与安全型依恋人群(包括治疗师)建立连接,形成“获得性安全型依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经历混合的四种模式,我们也可以因关系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依恋模式。例如,你可以与母亲是焦虑型依恋,与父亲是回避型依恋,与配偶是焦虑型依恋,与治疗师是安全型依恋。

我相信,能够知道“我们会有怎样的发展”,或者在压力、情感打击或威胁下知道默认依恋模式是什么,是一件十分受益的事情。知道你的依恋模式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防御策略类型。这会是一个伟大的起点,因为这样你能开始逐渐最小化你的不健康式防御,并建立一个安全型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