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基于教育的视角
- 乔金霞
- 2485字
- 2020-08-29 01:24:04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数据调查与长期跟踪访谈,对随迁子女在不同受教育阶段的社会融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重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综观本书内容,可能有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样本的选取方面来看,数据的选取地点由中原到东北,选取郑州、武汉、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样本选择地集中于北上广及沿海大城市的典型性模式,具体样本的选择包括了随迁子女及其生活学习环境中的父母、教师及同辈群体,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二,从理论的运用角度来看,本书运用的理论比较丰富,充分运用多学科如教育学的教育公平理论、社会学的融合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生态学的系统理论等国内外先进理论等,并做到多理论的相互支撑与综合运用。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对随迁子女不同受教育阶段如学前期与义务教育期的社会融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内容视角不仅延展至学前期随迁子女,而且还关注真正取得城市户口的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状况;不仅关注随迁子女中的一般群体,还留意他们中的特殊群体,由此得出结论,即教育不仅是各类随迁子女竭力要融入的一个关键地带,而且也是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影响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重要教育因素。
第四,从研究方法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做到研究方法的互补利用。在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甚明晰,存在模糊现象。特别是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均采用质性或量化的研究方法,但对两者的界定存在差异,存在研究者自身对研究方法理解的偏差,也没有做好互补。为避免本书出现这些问题,同时针对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不仅要对所有相关的文献等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而且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宏观视野上的把握,用数据说话。因此,本书的研究方法以遵循质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尽量在真实、自然情境下,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获得多种形式的原始资料,深切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在社会融合过程中呈现的微观的、日常的生活世界,从而提炼理论并形成结论。
第五,从对策建议的创新角度看,本书结合国内外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整套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一体化教育策略,这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做好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 本书的不足之处
本书虽然耗费了笔者大量精力和时间,然而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测量的量表与工具虽然综合国内外研发量表的可行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甚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形。因为这些量表主要针对国内的大城市及沿海沿江发达城市,对于中等发达的省会城市的代表性不是特别充分。而且调取样本跨越的空间较大、比较分散,不同地区的人口特征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难以用同一标准测量,或多或少会造成统计上的不当与疏漏。
第二,研究群体仍需进一步具体化。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大群体中,不仅存在社会融合程度较低的群体,也存在大量融合较好的群体。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一线省会城市,其中相关研究样本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这些少数城市,必定会限制研究内容与视野的拓宽。由于二线及中小城市在某些方面较接近农村,故教育对这些地区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会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本书使用了一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但调查样本局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在推广到全国范围时并不适用。同时,由于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合中的问题纷繁而复杂,各地区情况与发展并不一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也使调查数据与相应的理论分析存在较多的分歧。在理论认识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片面、肤浅甚至不恰当的认识,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甚至更正。
第四,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现实问题,国家在这方面所颁布的政策和相关数据更新得较快,选择研究材料时因多方面因素而未能及时更新最新数据与相关政策,而这些需要及时更新与填补。
三 章节安排
本书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该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全书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教育观照。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所运用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证,并指出教育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第三章,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的现状。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现状进行调查,利用分析软件对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即家庭和学校与儿童社会融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现状不容乐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学历水平和年龄与其子女的社会融合呈正相关,而经济收入与其子女的社会融合相关性并不显著,父母自身的社会融合状况也是影响子女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章,农民工随迁子女难融合的归因分析。该章主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几个关键性因素,指出制度性因素、城乡差异及随迁子女与城市社会之间互动的缺乏是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对教育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理解与解释。该章主要分析了社会融合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兼容性,并指出在随迁儿童社会融合的具体策略上,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点滴式的生活教育。同时,公办学校作为接收随迁子女的主体教育场域,有其中的可为与应为之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差异教学等。
第六章,小市民:一个特殊的社会融合群体。该章论证了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状况。作为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排除制度性障碍之后,更多的是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的社会融合程度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其他如学校、社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
第七章,随迁子女社会融合教育模式的构建。该章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问题置于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从微观教育、中介互动、宏观教育政策及社会氛围等方面,尝试构建一种促进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的教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