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释文“本又作巛,今字也”,毛居正《六经正误》曰:“‘巛’字三画作六段,象小成《坤》卦。巛,古‘坤’字。陆氏以为今字,误矣。”郑樵《六书略》曰:“《坤》卦之,必纵写而后成‘巛’字。”引之谨案:《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是“乾坤”字正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考汉《孔龢碑》、《尧庙碑》、《史晨奏铭》、魏《孔羡碑》之“乾”、“坤”,《衡方碑》之“剥”、“坤”,《郙阁颂》之“坤”、“兑”,字或作“”,或作“”,或作“”,皆隶书“川”字。是其借“川”为“坤”,显然明白。“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故《说文》“坤”字下无重文作“巛”者。《玉篇》“坤”下亦无“巛”字,而于《川部》“巛”字下注曰:“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以为“坤”耳。《家语·执辔》篇“此乾巛之美也”,王肃注曰:“巛,古‘坤’字。”亦谓古字假借。如《小雅·鹿鸣》郑笺曰:“视,古‘示’字。”谓古借为“示”字也。《乐记》郑注曰:“古以‘能’为三台字。”谓古借为“三台”字也。岂谓“告示”之“示”必当作“视”,“三台”之“台”必当作“能”邪!《广韵·二十二魂》“坤”下列“巛”,注曰:“古文。”【《古文四声·二十四魂》“坤”下列“巛”,曰:“古文。”又列“ ”(笔者案:原误作“巛”,今正),曰:“王存乂《切韵》”】始误以假借之字为本字。而《集韵》、《类篇》并沿其误矣。“坤”得借用“川”字者,古“坤”、“川”之声并与“顺”相近。《说卦传》:“乾,健也;坤,顺也。”“乾”与“健”声近,“坤”与“顺”声近。《乾·象传》“天行健”,“健”即是乾。《坤·象传》“地势坤”,“坤”即是顺【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是“坤”与“顺”声相近也。《大雅·云汉》篇“涤涤山川”与“焚”、“熏”、“闻”、“遁”为韵。《说文》“顺”、“训”、“驯”、“紃”、“”、“巡”等字,皆从川得声。是“川”与“顺”声亦相近也。“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川”字篆文作“ ”,故隶亦作“巛”。浅学不知,乃谓其象《坤》卦之画,且谓当六段书之。夫《坤》以外尚有七正卦,卦皆有画,岂尝象之以为“震”、“巽”、“离”、“坎”等字乎!甚矣其凿也!卢氏绍弓《周易音义考证》谓“巛”六画中不连,连者是“川”字,殆为曲说所惑。

提要

“坤”作“巛”者,“巛”即“川”,乃是借字。

讨论

“乾坤”字本作“坤”,因音近而以“川”字代之。“川”为“河川”本字,甲金文等古文字中就写作线条弯曲状,以象河川蜿蜒之形,隶定后或保留其曲势而作“巛”。以“川”代“坤”,最早即见于汉碑(汉碑作“川”者远多于作“坤”者)。后人昧于古音,不知“川”、“坤”间的音近假借关系;又将八卦之卦图附会于文字,遂将一“巛”形析为中断与不断二形,以其中断而作六段之“”形为“坤”本字。将八卦之卦图附会于文字,是当为宋以后之事。北宋年间丁度等修定的《集韵》方有“坤,古作,象《坤》画六断”之说。辽释行均《龙龛手镜》,撰写时间与修定《集韵》相前后,也收进了六断形的“”。此附会之说,可以南宋人毛居正之《六经正误》为代表。其书卷一称“乾”、“坤”、“水”、“火”四字象《乾》、《坤》、《坎》、《离》四卦;又说:“‘震’、‘巽’、‘艮’、‘兑’亦象其卦。但隶变既久,古文已泯,不可复考耳。”这里,何以将“震”、“巽”、“艮”、“兑”四字所谓象其卦的古文归于“不可复考”?原因在于此四字与那四个卦图实在无法联系起来。“不可复考”,实是本无从考。虽“川”字产生甚早,然作“巛”形略晚。《太玄·难》“大车川川”北宋司马光集注:“宋(衷)、陆(绩)、王(肃)本‘川川’作‘巛巛’,吴(秘)曰:‘巛,古川字。'”宋、陆、王皆东汉末年人,其以“巛”作“川”,当是有案可稽最早的写法。至于六断形的“”,北宋年间始见,产生更晚。毛居正斥陆德明以“巛”为“坤”之今字为谬,然而《周易注疏》卷二四库馆臣考证指出毛氏误会了陆氏之说:“按,音义‘巛,今字也’句,当作‘坤,今字也’。陆德明之意,盖谓‘巛’古‘坤’字也,今书‘坤’者,乃今字也,无以‘巛’为今字之理。”馆臣之意,亦以“巛”为“坤”古字。笔者案:这里,若陆氏音义之本意是以“巛”为“坤”之今字,虽不十分中肯,然未为大谬,谬者为毛氏及四库馆臣;若陆氏音义之本意是以“巛”为“坤”之古字,则谬同毛氏及四库馆臣。南宋洪适《隶释》卷一就《孟郁修尧庙碑》(即王引之所称《尧庙碑》)释曰:“其中‘乾川’与‘颍川’字相类,虽《家语》有‘乾川’犹天渊也,然隶书未尝有‘坤’字,此乃‘乾坤’尔。”所称“乾川”字与“颍川”字相类,实即借字为用的问题。然而称隶书未尝有“坤”字,则过矣。借甲为乙,未必本无乙字(所谓“本有其字之假借”是也)。《隶释》所收汉碑,在借“川”为“坤”之外,即亦有径出“坤”字者,比如其卷二十一所收《鲁相晨孔子庙碑》之“乾坤所挺”即然。明都穆《金薤琳琅》卷三所收亦然。清初略早于王氏父子之黄生《义府》卷下谓:“汉碑多以‘川’为‘乾坤’字,无作‘坤’者。《易》曰:‘坤者,顺也。'‘顺’谐‘川’声,而‘川’又谐‘紃’、‘驯’诸字。疑古‘坤’字作‘川’音,假借用之。”虽其说谓汉碑无作“坤”者未允,然其据声音而疑“川”为“坤”之借字,其疑则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