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扩张使“80后”和“90后”青年上大学的机会成倍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失业和不充分就业问题日益突出。1999年政府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是10年前的2.2倍,是1998年(大学扩招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8倍多。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使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未能顺利就业。根据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 16~34岁青年人口中约1/5(20.4%)的人既没在上学也没有工作,这些青年人被称为“尼特族”。虽然“尼特族”的绝大部分是较低文化水平的青年人,但其中大约17.4%是大学毕业生,实际人数约1392万,他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尼特”的人口构成与较低文化水平的“尼特”有明显差异,表3-3的数据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在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尼特”青年中,女性比例和已婚比例都约为4/5。这说明,较低文化水平的“尼特”绝大多数是已婚的生育期女性。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相比,大学生“尼特”中的女性比例和已婚比例都明显低很多。虽然女性大学生“尼特”比例高于男性,但大学生“尼特”两性之间的比例差距远小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同时,大学生“尼特”中未婚者的比例略高于已婚者,这表明,大学生“尼特”的主体并非已婚生育期女性。

表3-3 不同文化水平“尼特”的性别分布和婚姻状态

大学生“尼特”的集中区域也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不同。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主要集中于农村及农村周边的县城和小镇,即“县域社会青年”。而大学生“尼特”则更多地集中于二线城市,其次是三、四线城市。近年来困扰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问题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但房价难以承受;中小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但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较小。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小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他们成为“尼特”一族。另外,大学以下文化水平“尼特”的比例分布也不同。高中文化水平“尼特”在一线城市分布比例较低,这说明在一线城市,高中文化水平青年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容易,但与此同时,高中文化水平“尼特”在三、四线城市分布比例非常高,这说明有大量高中青年集聚在小城市而难以找到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尼特”大多数集中于农村和小镇,他们不愿务农,但在当地较难找到非农工作(见表3-4)。

表3-4 不同文化水平“尼特”在各级城镇中的比例

大学生“尼特”不工作的原因也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有所不同。表3-5比较了不同文化水平“尼特”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从未就业的比例很低,他们中极少数人离开学校后从未工作过,同时,较低文化水平“尼特”不工作原因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家庭原因”,实际上多是因生育或照顾子女而不工作的已婚女性。大学生“尼特”则相反,只有少数人是因“家庭原因”而不工作,他们选择“从未就业”的比例远高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超过1/4的大学生“尼特”毕业后从未工作过,这些人大多依靠父母供养,他们是典型的“啃老族”。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已经投入很多金钱,而他们毕业后父母还要继续供养他们。

表3-5 不同文化水平“尼特”不工作的原因及延续时间

不论何种文化程度,“尼特”因单位(破产、裁员、改制、下岗等)辞退而失去工作的比例都很低,而选择“自愿离职”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大学生“尼特”的这一比例最高,大约2/5的大学生“尼特”是自愿离职不工作的。也就是说,导致“尼特”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非缺乏就业岗位,而是青年人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匹配失灵”:就业者与职位空缺的匹配出现了问题,大量的职位空缺而招不到就业者,而同时又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这导致人们要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这一点在大学生“尼特”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表3-5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尼特”正在找工作,这说明他们并非不想工作,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低文化水平“尼特”“正在找工作”的比例远低于大学生“尼特”,大多数低文化水平“尼特”目前不打算工作。不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长短也反映出大学生“尼特”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的差别,大学生“尼特”不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平均为1.4年,明显短于较低文化水平“尼特”群体。这说明大学生“尼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带来的副产品,这些毕业生需要花较长时间寻找满意的工作,导致他们选择啃老而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