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撒依勒

维吾尔语,意为游玩。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节日。因地区不同,过节的时间及活动内容也相异。吐鲁番、哈密一带,每年春回大地,树木发芽出叶之际择日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家家户户带着锅灶到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吃一天野餐,并举行各种游戏。小商、小贩和饮食服务行业也前往郊游地点摆摊设点,以助游兴。相传过去过节时,还要举行隆重的农祀仪式,以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新疆南部许多地方,每年举行三次内容不同的撒依勒:春耕后举行的第一次撒依勒叫“玫瑰花撒依勒”,这是男女青年相爱的季节。小伙子采摘一朵美丽的玫瑰花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姑娘接受他的爱情,便将玫瑰花戴在头上,否则将花还给小伙子。有的小伙子在送玫瑰花时还附上一封插有麦秆的情书,意为因相思而枯瘦如麦秆。六、七月间举行的第二次撒依勒叫“果园撒依勒”,青年男女麇集果园娱乐歌舞,预祝瓜果大年。八月秋收后举行的第三次撒依勒叫“甜果撒依勒”,全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带着苹果、葡萄、哈密瓜,或乘坐马车,或骑毛驴到风光优美的林荫场地聚会,边品尝瓜果,边相邀歌舞。晚上,点起篝火,继续唱歌跳舞,欢庆丰收。

香妃墓会

香妃墓,维吾尔语称“阿帕克霍加(和卓)麻扎尔”,亦称“海孜来特麻扎”(意为尊者之墓),和卓坟,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节日,原为墓地祭祀集会。每年夏季举行,节期长达三个月,其中以农历七月份的每周主麻日为最盛。香妃系清乾隆皇帝的宠妃,名为伊帕尔汗。其祖为17世纪南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之首领阿帕克和卓。该墓相传始建于公元1640年,墓宇整体是一庞大的建筑群,由墓宇和经堂组成。祠墓呈四方形,以绿色瓷砖镶砌而成。门上绘有美丽的图案,两边墙壁上有米黄色石膏花饰。祠顶为穹隆式。地面上布满坟墓,埋葬着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共72人。其中一座小坟,传为香妃墓。香妃坟冢旁的驼轿,据说,是她当年由北京返故里时乘坐过的。墓宇四周林木参天,引水为池,景色清幽。每年夏季前去香妃墓地赶会的人纷至沓来。午后,墓地周围人山人海,当邦克楼(邦克,波斯语音译,意为召唤)发出礼拜的号令,各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肃穆起立,弓腰跪叩,在一片“安拉”呼声中礼拜结束,穿着艳装的各族妇女开始接近墓宇,或因丧偶而哭泣,或因家庭不和而手捧门锁痛苦祷告,或为儿女求婚祈祷,或在墓宇外墙缝中塞小石头子祈求生儿育女。更多的人围着水池堤岸,坐在参天杨和垂柳树下餐饮畅谈。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则用各自的乐器弹奏,跳舞、歌唱。离墓地不远的停车场周围,道旁,摊贩林立,各类饮食小吃,日用杂货应有尽有,人们可以自由选购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入夜,既是车篷又是住房的行帐旁边升起炊烟,家家灶上散发出各不相同的诱人香味,亲朋好友相互聚友,老年人讲述香妃的故事,人们沉浸在香妃的故事之中。

脑热孜节

又称“努鲁斯”,维吾尔语,意为春雨日。新疆喀什、墨玉等地称作“撒拉哈特曼”,意为屠宰牲畜以求丰收。每年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四日举行。此时,正是以春分为岁首的伊朗历法的新年,是维吾尔族因受伊朗历法的影响而过的迎春节日,早在唐代就已形成。据《西域见闻录》载:“……回子老少男女,鲜衣修饰,帽上各簪纸花一枝,于城外极高处,妇女登眺,男子驰马较射,鼓乐歌舞,饮酒酣跳,尽日而散,谓之努鲁斯。”至今,人们对此节日仍很重视。每逢节日来临,维吾尔族男女老幼打扮一新,来到郊外的一块高地上互相拜节,众人合砌一大锅灶,用羊肉、大米、洋葱、胡萝卜、葡萄干混合一起共做波罗(即抓饭)等饭菜聚餐,合唱脑热孜歌:“春天来临,人间有了繁荣,春雨飘洒,人间五谷丰登,穷汉也乐无穷。如今是母鸡孵出小鸡的日子,岁首节临,心头的忧郁无影无踪。大家欢聚尽情尽兴,把疲惫和忧伤都遗忘干净。”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举行各种文艺娱乐活动,男女青年跳“赛乃姆”与“夏地亚纳”舞。“赛乃姆”舞是一种民间歌舞,无固定程式,由跳舞者即兴表演,可以独舞,也可二人舞与集体共舞。舞步节奏大都是三步一停,周围的观众围成圆圈,鼓掌唱和。“夏地亚纳”舞,意即“欢乐”舞,为集体舞蹈,其基本步伐以小步为主,上身动作是两臂上举,手掌内外转抖动,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可即景生情,任意创造舞姿。

肉孜节

肉孜,波斯语,意为斋戒,亦即开斋节。新疆维吾尔族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举行。根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是穆斯林斋戒的月份,称为“斋月”。斋月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连喝一口水也被禁止。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如未见月,则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但一般不超过三天。节期三天。

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准备节日的丰盛食品油香、馓子等。节日清晨,成年男子穆斯林沐浴大净,身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举行开斋节会礼。会礼结束后举行团拜,先向阿訇道“撒拉木”(问安),再互道“撒拉木”。然后互相登门贺节,男女老少都出来参加节日活动,或载歌载舞,或进行摔跤、打尕尕(打木棒)等体育活动。有的人家还到祖坟地上游坟,缅怀亡人。

初雪节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节日。每年瑞雪初降时举行,意在祈祷冬天平安。其由来与伊斯兰教认为白色象征着吉祥的教义有关。节日期间以送“初雪礼笺”最为有趣。白雪初降,有几位朋友联名在一张彩纸上写“初雪礼笺”,推选其中一人送到另外一位朋友家里。信以诗歌形式祝贺那位收信的朋友全家平安,最后要求收信者举办娱乐晚会。送信者一定要巧妙地把信放到收信人家中不易发现的地方,出门时还要告诉收信人给他送去了雪礼笺,然后急速逃去。当对方找到雪礼笺时,便出门大步紧追,可一直追到送信人的家门口。如果途中送信人被抓住,那就要罚他举办晚会。而且还要在他脸上涂抹锅灰,让他倒骑毛驴回去。当晚,院中火光闪闪,房内桌上摆满糖果食品,男女老少竞相而至,主人宰羊设宴。大家在院中踏雪歌舞,朗诵诗歌,演奏乐器,先是每个人表演自己最精彩的节日,然后,人们一起跳起欢乐的赛乃姆。直到深夜才依依惜别离去。

库尔班节

一作“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即宰牲节。新疆维吾尔族宗教节日。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十二月上旬,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子,库尔班节于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亦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库尔班节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接受安拉(真主)的启示,命他宰杀自己亲爱的儿子伊司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当易卜拉欣遵命执行时,安拉又遣天使牵一只羊赶到现场,命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阿拉伯人便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伊斯兰教承袭这一风俗,并规定该日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库尔班节。现在该节已成为维吾尔族人民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制作节日食品油香、馓子。节日清晨,各大清真寺拱门顶上唢呐、手鼓响声不绝,男子们沐浴大净,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完毕,举行宰牲仪式。家境稍好一点的都要宰一只羊,也有的几家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之牲须体端健壮,不得宰眼瞎、腿瘸、耳聋、耳烂、少尾的,不得宰未满两岁的羊羔和不满三岁的牛犊。所宰杀的牲畜肉不能出卖,除将规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招待客人和赠送亲友。宰牲仪式结束后,互相登门贺节、食肉。有的还游坟祈祷,缅怀亡人。节日期间还举行盛大的节日“麦西热甫”。这是一种集歌舞、各种民间娱乐和风俗习惯于一体的娱乐形式。其内容有:乐曲舞蹈,以《十二木卡姆》为主,男女成双结对,翩翩起舞;娱乐游戏,以抢“黛莱”(腰带)献茶最为有趣;惩罚不遵守道德标准和有恶习的人,如懒汉、酒鬼以及有不正当行为者等。节日广场四周,小吃摊位林立,民族风味小吃如烤羊肉、烤包子、炸馓子、馕等,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大饱口福。

附 维吾尔族其他节日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