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救琴”的书法家是谁?

佛教中有“舍身饲虎”的典故,东汉时期也有一个人“舍身救琴”,他就是蔡邕。

蔡邕为什么会舍身救琴呢?原来,蔡邕一生才华横溢,精通音律,非常喜欢弹琴。一天,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了一声清脆的爆裂声,他屏息凝神,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大叫一声“不好”,便跳起来就往厨房跑。果然,蔡邕一进厨房,就看到灶火中有一块刚塞进去没多久,正在燃烧的桐木。蔡邕非常着急,一边喊着“别烧了别烧了”,一边不顾大火烧伤自己的危险,赤手伸进火炉中将这块桐木拿了出来。原来,这块桐木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幸亏蔡邕抢救及时,这块材料被救了下来。后来,桐木经过蔡邕的仔细雕刻制作,最终呈现出了盖世无双的美妙音色。就这样,世间又多了一把罕见的好琴。由于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称“焦尾琴”。

蔡邕与《焦尾琴》

其实,蔡邕不仅琴弹得好,他才华横溢,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蔡邕的书法造诣很高,精于篆、隶书法,其中,隶书的造诣最深,名望也最高。看蔡邕的隶书,字体结构严整,笔画之间点、横、俯、仰,灵活多变,后人对其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蔡邕还创造了一种名为“飞白”的书体。据说,他是看到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而产生的灵感。他所创的“飞白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好像是用枯笔写成的一样,看起来非常独特,对后世影响甚大。蔡邕的“飞白体”被唐代的张怀瓘评论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由此可见其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