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一种现代审美范畴?

正如“科学”“民主”等诸多西方现代概念一样,“颓废”亦是伴随着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过程传播至中国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将之译为“颓加荡”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48页。,该词的能指与所指皆合其原旨,可谓妙极之译,历来为人所称道。中国现代风雨飘摇、混乱失序的社会现实迫使郁达夫等徘徊于“十字街头”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在内的西方“世纪末”思潮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在他们以及后来的邵洵美、叶灵凤等人的大力译介与仿效之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产生了诸多带有浓郁颓废色彩的文艺作品。但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情势决定了颓废文艺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势必会相对有限,并很快被左翼革命文学洪流所淹没。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十年内,受苏联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人们仍习惯于把颓废文艺视为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予以否定。直至李欧梵的《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一文的发表,颓废文艺被遮蔽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才得以改善,颓废也再次进入了中国文人学者的视阈,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