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缘起

本研究将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层次女性后备人才加以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过程中性别差异的国际研究,以期对中国女性高层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女大学生是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所谓“高层次人才”并没有一个十分精确的界定,通常认为是“在一定时间、区域、行业内的人才队伍中,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且有较大贡献的人才”(娄伟、张海夫,2006)。以蔡学军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认为,高层次人才具有高层次性、类别性、相对性、稀缺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蔡学军,2003)。

中国女性人口总数占全部人口的一半,因此女性人才资源的储量占全国人力资源的一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文化、历史、社会、学校和家庭,乃至女性自身的原因,女性在高层次人才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张艳,1998),这势必造成中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传统家庭角色的桎梏,成为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等学校作为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倡导新文化的产、学、研的联合体,在培养高层次女性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女大学生是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从女性人才培养周期上看,18~28岁(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年龄阶段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点。它是女性的婚恋和生育高峰期,也是女性作为青年人积累其人力资本,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更是女性面临一系列人生重要选择,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研究对推进中国今后一段时期高层次女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

(二)推进高等教育过程中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科教改革全方位的启动和深化,女性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女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校女大学生占全体在校生的比例已经稳定在50%左右。与普通高校本、专科女大学生逐年增长相类似,中国在校女硕士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呈较快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来,女性占在校硕士生的比例也接近一半。与此同时,在校女博士生的数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从1986年的不足500人发展到2009年的8万余人,占在校博士生的1/3左右。

当在校女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并接近男性时,一方面,我们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男女入校机会平等感到欣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在校人数的接近是否意味着男女两性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平等?这是一个需要中国教育学和女性学研究者继续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或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美国教育学家埃斯丁(Astin, A. W. )对1966 ~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自1982年以来,美国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首次超过了男性,并一直保持着这种趋势(Astin, 1998)。近30年来,西方女性主义者和教育学者一直在对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和女性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旨在对中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有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