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薪传(修订版)(述而作)
- 张义尚
- 6305字
- 2020-08-29 07:39:39
第一章 中国医学简要史
中国医学之起源,约有三说:一说始于伏羲,一说始于神农,一说始于黄帝。从吾人今日之眼光看,实为原始人类在寻求生活之劳动中,渐渐积累与疾病灾害作斗争之结果。故其真正起源,实较传说更早至不可以道里计。所以巴甫洛夫说:“从有人类出现,即有医生之活动。”
旧传黄帝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岐伯师“僦贷季”,此为中国史上记载最早之医人。古代民智简朴,对大自然之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动山崩、疾病灾害等现象之发生,不能理解,臆揣为神灵所司。人与神交通之媒介,是为巫。人有病,即为神灵所致,故巫可以代为祝祷咒禁,古书“毉”字从巫,而黄帝时之医人有巫咸、巫彭、苗父等,此即古代巫医之起源。又传仪狄造酒,可能对治疗疾病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后来“醫”字又从“酉”。
从殷墟甲骨文字所记卜辞中,多与疾病有关,可知巫医在商朝非常盛行。旧传伊尹制汤液经,而伊尹本身即是阿衡(巫之首领为阿衡)。到商朝末年,以周为领导之革命集团产生八卦哲学,以与商朝之神学对立。八卦是天乾、地坤、山艮、泽兑、水坎、火离、风巽、雷震之八种物质,互相制约而产生万有,此为中医阴阳学说之根据,实际乃是一种朴素之辩证唯物论。从此巫与医渐渐分离开来。经过周代文物鼎盛与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中医最早之经典著作《素问》、《灵枢》,即于此时渐渐孕育、形成。据史载,春秋战国时代之著名医家,有医和、医缓、扁鹊(即秦越人)、文挚等人。
中医最古之典籍,是《内经》、《难经》、《本草经》。旧称《内经》黄帝作、《难经》秦越人作,《本草经》神农作。但据实际考查,《内经》当中之《素问》,为战国到西汉间产物,《灵枢》更较后出,《本草经》为东汉末到宋齐之间之作品。《难经》究竟是否秦越人亲作,亦无确证。不过此三种书已将从古相传之医学理论与药物经验,加以汇集记载,则为不可否认之事实。
中医至汉代,已有明确之医事制度。当时最著名之医家,西汉有仓公(淳于意),东汉有张机,三国有华佗。意精望色切脉,在治疗方面,已经偏重药物。华佗以外科知名,远在公元2世纪间,即能施行麻醉剖腹之大手术。此确为祖国医学中之一件空前光辉成就。并且根据《汉书》记载,彼对方药、针砭诊断之运用,亦具出神入化,所有各种治案,几乎尽是一种奇迹;又精导引养性,传五禽之戏于广陵吴普,普依法修习,活至九十余岁,尚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此实为体育疗法之嚆矢。所可惜者,彼之方书未能保存下来,目前所传之华佗《中藏经》,完全为后人所假托。张机作《伤寒杂病论》,其伤寒部分,乃中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之一部最有价值之治疗学,中医治病所运用之“八纲”、“六经”与经方,即完全出自此一书中。
《伤寒论》至西晋,时间虽不过数十年,然因战争频繁,已经散佚不全,幸赖王叔和(公元3世纪)编次整理,使得保存下来。他又将《内经》、《难经》言脉之部分,整编成为《脉经》十卷,虽后世对此书评论不一,但脉学之系统化,自此为始,实为不可否认者。又皇甫谧著《甲乙经》十二卷,使中国针灸系统化;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于传染病已有认识。葛为道家中之最有学识者,不特学问渊博,而且实践烧炼,亦是世界化学史上之著名人物,据传三仙丹一方,即为彼所遗留,对于制药化学方面,确实贡献不少。
至南北朝,梁陶弘景(公元四、五世纪,亦是著名道家),整理原有之《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又并入《名医别录》之三百六十五种,共为七百三十种,于本草学大加丰富。北齐徐之才发明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剂,此为最早与方剂作系统之归纳者。
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乃中医专论病源之著作,几乎荟萃隋以前病源学说之大成,对于养生导引与针灸,亦有论列。
隋唐之间,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其《千金翼方》中之“伤寒”部分,与叔和编次之《伤寒论》不同,颇堪注意。彼不特深通道术,且兼谙佛典,所以印度方面之医药学说,亦被融化吸收,确为一部有价值之医药巨著。彼又为民间医人,传说甚多,当时知名之士,亦多从之受学,后世称之为“药王”,可知人民对彼之印象与尊崇。孙卒后约七十年,王焘撰《外台秘要》,准巢氏《诸病源候论》补列方剂,分一千一百四门。彼于台阁二十年,掌管皇家图书秘册,并采取民间单方验方,故资料非常丰富,许多古方之失传者,俱赖此书得以保存。总之,《千金》、《外台》,乃汇集唐代以前之医学大成,国际驰名之医学医典。
两宋无甚出群拔萃之医家,其间比较著名者,当推林亿(以校正古籍有功)、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庞安时(字安常,著《伤寒总病论》)、陈无择(名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辑《妇人大全良方》)等。两宋于医学有贡献者有二。第一,当推政府命令林亿等校正宋以前从《内》、《难》,以至《千金》、《外台》等所有医书。第二,由官方编辑医书,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药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李时珍对之推崇备至;《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分千六百七十门,方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十卷,专记御医院常用方药;《圣济总录》二百卷,为宋以前医学之渊海。此外王惟一著《铜人针灸腧穴图经》,并铸造铜人模型二具,对针灸学有相当之贡献。又宋慈于1247年总结前人法医知识著《洗冤录》,此为法医学书之始,亦为可值注意者。
至金元时代,医学分成派别。金河间刘完素,字守真,笃信古方,喜用凉药,撰《运气要旨》、《精要宣明论》,又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降心火,益肾水,是为寒凉派;金张从正,字子和,崇奉河间,用药多寒,精汗、吐、下三法,于下法尤为注重,著有《儒门事亲》十四卷,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故为攻下派;元李杲,字明之,号东垣,师张洁古,善治伤寒、痈疽、眼目,著《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极论寒凉峻利之害,谓土为万物之母,创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说,是为补土派;元朱震亨,字彦修,学者尊称丹溪翁,师事罗知悌,初采古方治病,势多不合,乃详研刘张李三家之学说,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鉴于温燥之弊,注重滋阴,是为养阴派,此上即后世所说之金元四大家。彼者根据时节气候、地土方宜,各创学说,对于丰富中国医学之内容,确起有一定作用。其实与河间同时之张元素(字洁古,即东垣之师),善知药性气味、阴阳、厚薄、升沉之微,创“引经报使”之说,著《珍珠囊》、《药性赋》,李时珍称之为《灵》、《素》后一人。彼又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撰《病机气宜保命集》(按此书据考实元素作,现印本题刘完素著,且有序文,此因原书即系假托完素故)。于医理精蕴,极为深至,其学识且在完素之上。又金成无己首注《伤寒论》,又著《伤寒明理论》,颇有功于仲景,至今学者仍宗之。
明承金元之后,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有《医案》七十八卷)、介宾(即张景岳,有《景岳全书》六十四卷),派属温补。思恭(即戴原礼,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等)、虞抟(著有《医学正传》),学宗丹溪。王肯堂(字宇泰)著《证治准绳》一百二十卷,长兼各派,议论持平,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吴有性(字又可)著《瘟疫论》,谓“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乃治寒疫之专书。尤以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费三十年之精力,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内分一十六部,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可称空前之巨著。故不特国内风行,而且外国亦竞起翻译,不仅对药物学有贡献,对动植矿各学与化学,俱有相当之贡献。此外江瓘撰《名医类案》,傅仁宇著《眼科大全》(亦称《审视瑶函》),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杨继洲纂《针灸大全》,皆为明代比较有价值之医籍。又龚云林著《万病回春》、《寿世保元》,通引最广,其中虽无特色,然为以包罗方剂丰富著称者。李士材著《医宗必读》、《内经知要》,后世亦甚通行。他如官方编制之《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朱楠所编之《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凡论一千九百六十,类二千一百七十五,法七百七十八,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图一百三十九),皆是明代之医学巨著,可惜俱通行不广,影响不大。
世界上一切学术之发展,俱后后胜于前前。中医一至清代,学者与著作,均较前代愈趋旺盛。其中以治《内经》著名者,当推张志聪(字隐庵,著有《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各九卷)、高世栻(字士宗,著有《素问直解》九卷);以治《伤寒》、《金匮》著名者,当推喻昌(字嘉言,著有《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柯琴(字韵伯,著有《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等书)、尤怡(字在泾,著《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徐彬(字忠可,著《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及《金匮要略论注》)、吴谦(字六吉,主编《订正伤寒论》、《订正金匮要略》)、王丙(字朴庄,著《伤寒论注》,以《千金翼方》本为根据)。又徐大椿(字灵胎,号洄溪)亦为治伤寒学之最有利者,著有《伤寒论类方》,又著《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难经经释》、《本草经百种录》、《洄溪医案》等,评者谓其卓然大家,学识俱深。明清以来医家,殆无其匹,实非过誉。致力于方剂之研究者,当推张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除纂集古代名医方论为之删订而成《张氏医通》外,又著《千金方衍义》,此为注释《千金方》之唯一医家。致力于《本草》之研究者,当推赵学敏之《本草纲目拾遗》,使《纲目》一书,更为完备;邹润安之《本经疏证》,专门发挥《神农本草》,用功尤为深刻。
清代最突出之成就,当推温病学说之完成。本来温热治法,始于河间,一至清代,叶桂(字天士,后人集其治验为《临证指南》;另有《幼科心法》,即《三时伏气外感篇》,传为手订;《温症论治》,即《外感温热篇》,传为口授)、薛雪(字生白,号一瓢,相传为《湿热条辨》之作者)首创于前;吴塘(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处处与《伤寒论》对峙,声势甚盛)、王士雄(字孟英,著有《潜斋医书五种》,以《温热经纬》为主,备集历代对于温热之论治,加以注释,但不如吴塘之硬性)继起于后,温热治法,于是大全。此外章虚谷(名楠,著《医门棒喝》)、戴麟郊(著《广温疫论》)、雷丰(著《时病论》)皆是对温病有相当贡献者。又专论热疫者,有余师愚之《疫疹一得》,与刘松峰(名奎,字文甫)之《温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
清代以纂集著称者,有汪昂(字讱庵)著《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等书。陈修园著《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及《时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及《长沙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虽无甚特出见解,然颇便初学,故流传最盛。又清代官方编纂之《医宗金鉴》,网络各科,博而能约,精粹超群,后世医家,无不奉为圭臬,徐灵胎对之推崇备至,实属阿谀。至于《图书集成医部》,《四库全书医部》,虽是巨著,然通行不广。
他如《黄氏八种》(黄坤载著)、《世补斋医书》(陆九芝著)、《沈氏尊生书》(沈芊绿编写)、《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唐容川著)、《医学心悟》(程钟龄著)、《医学真传》(高士宗著)、《石室秘录》(陈士铎著)、王旭高《医书五种》、江涵暾《笔花医镜》,妇科方面之《傅青主女科》、《女科经纶》、《女科辑要》、《女科指要》、《济阴纲目》,外科方面之《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洞天奥旨》、《外科大成》等,俱是清代比较著名而有实用价值之书籍。
至此尚有必需论及者,即康乾间之俞根初氏作《通俗伤寒论》,而内容实非仲景之《伤寒论》,但袭用六经辨证,而用药一以己意,变通时方。观其“伤寒本证”一节,六经传变,因应处理,网络各说,不拘一家,其实质虽与温病派极相接近,然与鞠通、孟英等人,又自不同,其学上溯安时、节庵,融会贯通,亦不愧一家之言。其书印行较晚,原有何秀山按,复经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之增订,内容益丰,可资参考。
辛亥以后,欧风日炽,西医随之,嚣张不可一世。反动政府不究实际,遂谓中医陈腐无用,几欲完全废弃。所以1949年以前之三十余年,中医风雨飘摇,不绝如缕。幸赖中医本身健全,国人亦信仰不渝,故虽处境艰难,仍有发展。其时有名医家,如恽铁樵之于伤寒(著有《药庵医学丛书》),张锡纯之于方药(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之于中风(有《中风斟诠》),皆有独到之处。谢利恒编《中国医学大辞典》,陈存仁编《中国药学大辞典》,虽其间瑕瑜不免,然仍不失为巨著。又此时注解仲景,多采用日人学说,如陆渊雷氏《伤寒金匮今释》,即其著者。以造纸印刷术之进步,在此期间翻印古书甚多,巨著如《图书集成医部》、《皇汉医学丛书》,皆曾刊行,颇有裨于医学之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基以来,毛主席一贯重视中国医学,号召国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并强调西医学习中医,以丰富现代医学之内容,将来中西合流,成为一种世界上最进步之医学,终必实现。目前,在中央,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在北京、上海、南京、广东、成都有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俱非常注意翻刻与流播中医古籍,此俱象征中医事业方兴未艾,中医前途无限光明。
中国医学简要史,至此已暂告结束,于此尚须附带论及者,第一为经方、时方之问题,第二是伤寒、温病之争执。经方专指仲景方,时方则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外之所有后世方。专尊仲景之医家,认为治病非经方不可,且以之自诩高明,而訾时方为不足用。其实经方时方,只不过所出不同,同为古哲遗留之经验,亦同样可以治愈疾病。并且时有古今,地有南北,病机内容,万变不齐,有一方,必有一方之精义,一定之用途,是在医家细心审查,择宜取用,如是则虽尽罗过去所有之方,犹恐不济。若必拘拘于谓经方好,时方不好,与画地自限何别乎?同样,伤寒与温病,亦仅为病理上之说法有别,一派主张伤寒内已有温病治法,如王朴庄、陆九芝;一派主张温病必须与伤寒对峙,如叶天士、吴鞠通。其实病有万千,理终一贯,唯之平日经验,伤寒法可以愈温病,温病法亦可以起伤寒。盖伤寒与温病,只不过在用药上有轻重之别,岂能违反治疗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一定规律耶!且部分温病方剂,对于热性病之疗效,确较经方为优,为中医学说之向前发展,安可忽视!总之,医家读书务博,体验要深,欲作杰出之医家,除医学本身而外,世间所有一切学识技术,皆当博收广采,俾为我用。过去著名医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傅青主、徐灵胎、葛可久、薛生白等,能有特殊过人之技术,皆本此也。
又中医书过去俱甚少讲到历史,故欲对中医作进一步深入之研究者,往往无所适从,长读《药性赋》、《汤头歌》、《脉诀歌》后,即直接临证实习,未免太简。鄙意初学入门,当读一般浅显概论性之书籍(如《三字经》、《医学心悟》、《中医学概论》、《中医入门》等),使具有中医之基础知识;在理论方面,《内经》、《难经》纵不详读原书,而《内经知要》、《素灵类篡》等节要书籍,非任取一种深入学习不可。本草方面,《本草备要》或《本草从新》为起码必读书,《本草经百种录》,亦须细读,《本草纲目》或《药学大辞典》,当随时置备作参考。汤头方面,《医方集解》、《时方歌括》、《伤寒论类方》为必要。《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亦有置备价值。脉诀以《濒湖脉学》(李时珍,号濒湖山人,著有除《本草纲目》外的《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洄溪医案》(徐大椿,号洄溪老人)为较好。至于临床读物,则《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伤寒论》、《金匮要略》四书,俱非深入研究不可。《时病论》、《广温疫论》,亦当细读。丛书方面,《医宗金鉴》必备,其中之《订正伤寒金匮》与《删补名医方论》,尤为重要也。
1968年11月下旬
整理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