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 周建仁
- 1675字
- 2020-08-29 07:30:05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冷战之后,国际关系学界特别是现实主义学派因为无法预见冷战的突然结束而备受责难。国际关系学界在冷战之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解释北约(NATO)在华约(Warsaw Pact)解散、苏联解体后继续存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学者预测说,冷战后因为缺乏清晰和现实的威胁,北约将很难得到维持。这显然与冷战后的现实不相一致。这种新的反例的出现,说明了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同盟这一国际政治的核心现象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同盟虽然因为和古老的均势理论相关联,一直成为国际关系特别是安全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同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同盟理论的研究往往建立在一些直觉常识的基础上,而这些直觉常识虽然符合逻辑,但是未必完全正确。比如说,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盟加以制衡,一旦威胁消失,同盟就会解体。但是如果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共同的威胁消失了,同盟却没解体,比如说冷战后的北约在苏联解体后仍然继续存在;而有时候共同的威胁还在,同盟却解体了,比如说, 1958~1967年间的中苏同盟,虽然其共同面临的美国威胁仍然存在,中苏同盟却解体了。其次是研究同盟形成远远多于研究同盟解体。斯科特·本尼特(D. Scott Bennett)和布莉特·利兹(Brett Leeds)等学者指出对同盟为何终止的关注远小于对同盟为何形成的关注。当前比较专门研究同盟解体的相关文献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篇,其中一篇是概论性的专题文章,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一篇文献则具体考察了同盟解体的各种原因,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系统验证,还有一篇文章则专门论述了战争时期,影响同盟解体的具体因素,并进行了统计验证,另有几篇文献则主要是研究影响同盟的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虽然不直接考察同盟解体的原因,但也算一篇相关的文献,因为同盟的解体和同盟的持续时间是个相关的问题,虽然同盟持续时间并非只和同盟的有意识分裂有关,比如说可能和同盟条约本身的有效期长短有关。其他有关同盟解体的论述则只是体现在一些有关同盟文献中的只言片语。既无成体系的理论论述,更无系统的经验验证。
冷战后,关于北约在外部共同威胁消失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已经有许多学者在研究,而且有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而对于冷战期间,中苏同盟为什么在共同威胁还存在的情况下却解体了,国际关系学界几乎没有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尤其是从同盟理论的角度,对此加以研究,只有研究冷战史的学者从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试图还原历史的原貌。因此,我将研究焦点放在同盟解体上面,我提出的核心问题或者要解开的核心之谜(puzzle)是,为什么有些同盟在共同威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却解体了。因为按照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的“威胁均衡”理论,存在共同外部威胁的情况下,国家应该会组成同盟予以制衡。如果是这样,针对该共同威胁已经建立起的同盟更应该持续下去,因为维持一个同盟的成本显然比建立一个同盟要低得多。
我关注的是不对称同盟的解体,因为从理论上说绝对对称的同盟是不存在的,实践中存在的更多也是不对称的同盟。在不对称同盟中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选择退出同盟,同盟就解体了。因此,从逻辑上讲,要解释不对称同盟的解体,不但需要解释同盟中弱国为什么要退出同盟,而且要分析强国为什么退出同盟。但是首先不对称同盟历史案例中,强国先行退出同盟的案例很少。其次在不对称同盟中如果存在同盟收益和成本的不平等分配,按照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的界定,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权力较大的强国相对于其承担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权力较小的弱国相对于其承担的成本获得更少的收益,弱国比强国更可能对同盟不满,因此更可能比强国率先退出同盟。依据竞争风险模型(competing risks model)的逻辑,同盟的解体的确来源于许多风险,包括弱国退出的风险和强国退出的风险,但哪个风险更早发生,哪个风险就起作用,后面的风险就可以忽略不计。总之,由于强国退出的案例很少,弱国可能在强国退出风险发生之前就退出了,我将把问题进一步聚焦于共同威胁存在情况下弱国为什么退出不对称同盟。由于弱国对于同盟的安全依赖程度比强国要大,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理论上更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