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而高校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就必须努力创新,增强理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理论教育形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普及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实际,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才能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组织保障

高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关键在高校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坚持提高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于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力量源泉

高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以密切联系师生为重点,坚持校领导联系院(系)、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党员教职工联系困难师生制度,着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务的渠道,保障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权利不受侵犯,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要高度重视师生的合理需求,畅通表达渠道,保证师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基本任务

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地位重要,社会关注,任务繁重,影响重大。从近年来全国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来看,多发生在高校的财务、基建、招生、采购、后勤等责权和事权集中的部门,也是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重灾区”。高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一定要充分认识高校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要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紧紧抓住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切实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

(五)坚持党内制度建设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坚持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高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做好废、改、立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重点完善重大会议决策和议事制度,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等各类学术机构,形成“教授治学”的保障制度,以及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制度。

二、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深刻把握这个总要求,重要的就是贯彻“八项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这个总要求提出了“八项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完成这“八项任务”,才能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围绕中心任务,做好党建工作。高校党的建设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增强中心意识,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学生等基层党支部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学校发展大局中去,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妥善处理好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在全校各部门之间、全体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帮助学校最大限度地汇聚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力量。

重视动力机制建设,激发党建工作活力。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加强动力机制建设,使党建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被推动”向自觉转变。要不断强化师生党员的身份意识,督促党员牢记角色、严格自律,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关心解决涉及党员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畅通党员发表意见渠道。同时,要改进党建工作绩效考核方式,科学设计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改进考核方式和考核程序。高校党的建设要围绕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构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学科支撑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立标准建机制,保证工作规范。从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科学的标准体系,要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组织领导制度,明确党建工作的领导权、决策权和责任制问题,做到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工作部门的积极性,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形成上下通畅、上下同步、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要形成高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相互衔接,做到科学有效、执行到位。

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不只是对专职人员的要求,所有从事高校党建工作的同志都要具备专业的态度精神和专业的素质能力。要更加注重队伍选配,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考察,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肯干事、能干事,群众威信高的同志选配到党建工作岗位上。要持续加强示范培训,坚持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培训,保障培训经费,建立培训制度,促使党建工作者培训经常化、定期化、长效化。组织高校党建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和海外研修等活动,开阔眼界,锤炼意志。

注重规律研究,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努力建设框架科学的党建学科体系,构建党建学科的话语系统和逻辑体系,丰富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学科支撑。要创造条件、加强引导,组织联合攻关团队,充分研究党建理论的范畴、要素、目标、规律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整体提升党建工作理论水平。

(一)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体系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要充分体现出制度的保障作用,建立一套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做到以科学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第一,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注意更新完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突出党章在制度体系中的统领作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现有制度不符合党章规定或者与党章内容有冲突的,要及时进行清理废除。内容不科学、效果不明显,有明显缺陷的制度要适时修订完善。注重规划设计,重点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可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符合高校党组织活动、运转规律,是否符合学校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校面临的新任务要求,是否能被绝大多数师生员工所理解、支持和遵守。制度出台后,要注重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三是严格制度的执行力。要建立制度执行检查监督机制,加强日常督察和专项检查,随时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相关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对制度执行不力或者不执行的部门和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完善高校治理结构。一是建立科学的党委领导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方面要确保高校党委的校内管理决策权、行政执行监督权和学术发展指导权得到有效行使,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分工和合作的关系,保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要注重学术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确保学术权力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严格贯彻执行。要明确教职工代表的责任和权利,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当前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地位模糊、权利弱化、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三是把教授治学落到实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研究成立教授委员会,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校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主动作用,比如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评估等。同时要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本校改革发展的进程,及时制定完善教授委员会的相关制度,为教授治学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要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要不断拓宽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更新方式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改变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被动、弱势地位。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突出重点、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简化程序、易于操作的原则,采取高校党委自评、党员群众测评的方式,对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要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党政干部业绩评定、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考评达到查找问题、明确党建工作努力方向,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目的。二是建立完善党建工作问责制。要坚持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对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逐级问责的办法,对学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任务,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要追究其相关责任,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提升党建工作的执行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抓好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党委要把抓领导班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注意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注意抓班子的思想建设,强化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做到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体讨论和中心发言相结合,重点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强调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重要性。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重点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高校改革发展面临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健全完善校、院(系)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务求实效,要将学习同研究影响本部门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本部门工作的过程。

(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议事规则,狠抓工作落实,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和制度建设

学校党委围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领导班子组织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包括《学校党委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学校党委重大问题议事规范》、《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学校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校校、院(系、处)两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学校二级学院(系、部)工作基本规程》等,从而加强校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委的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2.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要十分注意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委在管方向、抓大事、谋思路、带班子、强队伍、保稳定方面的作用,并积极地支持学校行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学校行政自觉地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点抓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后勤、产业等行政管理工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书记在班子中要发挥“班长”作用,对学校全面工作负总责,校长要自觉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发挥学校法人代表的作用,放手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较好地处理党政关系、民主与集中等关系,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学校党委要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和专家、教授的作用,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性。

3.不断推进民主管理和制度治校

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首先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根本的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政关系处理上,坚持自觉维护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校党委注重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办学,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学术组织和广大师生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各级专家委员会等的作用,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和完善重大问题的议事决策制度。凡属学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人事安排、财务预算、基本建设、教育收费等重大事项,都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策中注意集思广益,把民主集中制贯穿到党内生活和学校运作的各个环节。

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召开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等会议,完善重大问题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师生意见收集和反馈制度、师生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组织和学术组织以及广大师生在办学中的积极性。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积极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校领导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诫勉谈话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每年都应把廉政勤政作为校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增强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勤政廉政意识;开好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完善领导班子考核制度,增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不断创新选人用人管人机制,加大对基建、后勤、财务、招生、物资采购、校办企业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监督力度。

(四)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

1.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014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干部选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条例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原则和程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办事原则,坚持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原则,坚持岗位交流原则。坚持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情况,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论。制定和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做到履行程序不变通。

2.创新选人用人的措施和办法

根据中央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选人用人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央反复要求的用人标准。选任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德放在首位。注重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积极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坚持从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和日常表现中鉴别干部的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师生员工信得过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二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三是实行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本着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有利于干部个人得到多方面、多岗位的培养锻炼,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精神,对中层干部进行交流和轮岗。四是坚持重视基层一线的用人导向,注重从教学一线选用干部。鼓励和支持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们到教学科研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也主张从教学科研一线选任优秀干部到党政管理岗位。特别关注在教学一线长期默默奉献、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

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干部选拔任用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自觉履行用人职责,规范用人行为,接受用人监督,并采取一系列监督措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第一,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及换届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校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各项规定及学校的有关文件。严明选人用人及换届工作纪律。大力开展选人用人法规教育,通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法纪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坚决维护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 “5个严禁、17不准和5个一律”换届纪律。

第二,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和健全干部监督制度。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四项监督制度,提高干部知晓度和制度执行力,把四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个别听取意见等方式,沟通情况、研究对策,形成干部监督的合力。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表,对干部选拔过程、重要情况进行记实,并归入干部选拔任用文书档案,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和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实行纪检监察全程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干部的初始提名、民主推荐、考察及任用等过程中,认真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并让其做到全程参与,监督选任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纪律检查不过关的不上会。

完善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制度。扩大考察谈话范围及公示范围,完善考察预告与任前公示制度。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四权”。

第三,畅通举报渠道,严查举报问题。健全举报受理机制。明确举报受理单位及人员。校纪委、党委组织部要落实受理举报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办理程序,受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查核工作队伍。由校纪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举报信访工作小组,对反映违反选人用人及换届纪律的突出问题和考察人选问题,开展查核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切实把握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明确院系工作和党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责、程序和方法。逐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和党代表任期制的工作方法。

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完善基层组织构建,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根据党建工作的需要和各单位的实际,进一步把教工基层党组织设置与学术组织、管理机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学生党支部设置要以便于开展组织生活,便于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培养,便于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原则。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通过党支部换届,要配强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推选一批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更好地发挥教工党支部的作用。选好专兼职组织员并做好培训工作。

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监督保证的积极作用。

强化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积极探索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途径。不断健全并严格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和形式,指导基层党组织重点开展好组织生活创建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围绕科学发展、结合中心工作,督促和指导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工程”和“创新党日”主题活动。

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保证。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做好在学生、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学校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党支部组织生活及其他党内活动制度,会同各党总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评比,不断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加强对党员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发挥好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探索并实践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制度、党组织为党员服务的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爱护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认真组织好评优表彰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发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六)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

创新管理模式,掌握先进技术,在大力推进党建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科技传播手段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利用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拓展党建工作渠道。创建好、使用好、管理好网上平台,是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化为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载体,与传统的高校党建载体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及优势,具有即时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通过高校党建信息网络化载体,党务工作者和师生党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可联网的数字终端进行即时交流;党建业务工作可突破传统方式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并实时获得回馈信息等。全方位、立体化,灵活便捷的高校党建信息网络体系的构成优势因此显而易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着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高校党建工作运用信息网络化手段,将推动党务工作业务流程化、党建业务操作便捷化、党建工作交流实时化和党建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既创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工作领域,又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党建工作电子化

在科学规划、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有效实施,党建工作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党建工作信息数据库,实现支部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党员发展预审、审批、转正,党员党籍、党龄登记,党支部间组织关系调整,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等组织工作流程的计算机程序化。

2.党内管理智能化

开发适合基层党组织工作需要的软件,实现党内管理自动化,使党支部、二级党组织、学校党委三级工作互动、信息共享。通过党员基本信息库,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为调查研究、量化分析,有效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依据;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和组织工作QQ群,与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做到共享信息、及时上传下达;通过网上谈心、通气、讨论问题,及时传递组织的声音,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度。

3.教育培训网络化

依托党校网站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手段,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网络特色、受师生党员喜爱的主页和栏目,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界面新颖、适时互动、内容形式有机结合的党校教育平台;开通干部培训网,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创新及领导者素质能力建设等培训,实现从单纯的“面对面”教育向宽带式教育的转变;建立干部考核网,实现干部网上述职述廉、群众公开监督评议,拓展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空间与途径。

4.净化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手段,严格限制网络信息来源,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以净化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同时,对学校的网上舆论和信息进行“全天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舆情动向,发现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倾向性、群体性问题,一旦发现苗头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化解工作,将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5.健全制度,加大投入

用规范的制度保障网上党建。要制定建立党建工作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规划,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要加大对包括马克思主义阵地在内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设备的投入;要加紧培养一支既有党建理论素养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党建工作队伍。只有这样,信息网络化建设才能更契合深入地融入高校党建工作,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自体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动态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