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之有范: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思考
- 范周
- 4914字
- 2021-03-27 15:56:26
一次37年后重逢的会议,你因文化而美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在经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这些问题不断警示我们,城市建设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通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来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通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来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通过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来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通过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来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度召开。上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还要追溯到37年前的1978年,那次会议后,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基本厘定了此后约30年内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中国城市建设自此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本次会议由“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住房政策、人口规模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界定,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更是将文化上升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动力的高度,突出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打造具有城市精神的现代化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从来都不是“旁观者”
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
近代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也分别对应着从西方文化的进入到工业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再到现代文明的突出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历程。由此我们发现,文化从来都是与城市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的。
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的城市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沿海开放城市开始进入工业化,而中西部地区几乎还是处于未启蒙状态。另外,由于西方入侵而快速进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封建本土文化形成冲撞,在同一个城市空间相互影响又并存发展着。此时城市的商业功能很不显著,工业化进程也十分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走出了动荡的环境,开始真正进入城市的发展过程。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阶段。此时的城镇化率不足20%,过分强调城市的生产功能,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无论大、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此时的城市化已与现代化相联系,消费功能趋强,一些大中型城市的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甚至超过了工业产业。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文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无论是城市现代化的水到渠成,还是众多无奈现实的倒逼,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融入城市现阶段发展之中。
微评
★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居住的空间,幸福感尤为重要。而文化则是提升城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比拟的。
城市问题凸显,城市诗意栖居缺失
经过30多年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太多的城市病显现出来。人口过多,资源浪费,土地与空间管理失控,城镇土地资源粗放开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很多大中型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问题。城市化本该是个遵循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营造的空间应该自然、舒适。海德格尔说:“人类,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栖居讲的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绪滋润,是一种融合自然、充满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现在除了基本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文化在城市中的痕迹越发稀少,诗意栖居更是不可求。一味追求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式发展,使城市越来越冷漠、灰暗,曾经想要快速丢掉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建筑成了追忆不及的过去。呼唤文化,成为一种必然。
“文化即城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因
★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和城市性格,而城市性格正是千百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有的热情,有的沉稳,这恰恰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如果赋予城市以人格,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基因,它决定着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有着特属于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也构成了城市间最有竞争力的要素。伦敦不会有同东京一样的性格,北京也不会跟巴黎有一样的故事。文化作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积淀,会成为当下以及未来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着力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续航动力
有学者说“文化即城市”,因为文化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内在而长远的。城市最初的发展和资源积累可以靠简单直接的物质生产来拉动,而后续发展如果缺乏文化的支撑,那么只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简单粗暴生长方式的城市。在中国30多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太多这样具有暴发户气质的城市,它们有着其他国际城市不能比拟的金碧辉煌,却是以掏空资源、严重污染为代价。无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汽车之城”底特律,在传统产业走向没落,环境千疮百孔、城市缺乏后续发展动力的情况下,文化以及文化产业成为这些“伤口”的抚慰。文化既古老厚重、延续绵长,又充满力量、时尚现代,它就像一个城市的造血泵,把被埋在钢筋水泥下的原始活力激发出来。
微评
★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目标由生活转变为养生,“养生”的关键是“养心”,提升幸福感,文化是源泉。
文化是构建一生之城的根基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着力点。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宜居性”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评价,宜居城市应该是“一生之城”,它能够给人在成年前,提供受教育机会;在成年后,提供给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在老年之后,宜于养老。高层次的宜居城市更多地表现在城市文化的滋养,从城市品质、风貌、内涵能够体会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是活生生令人热爱的宜居之城,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文化是城市品牌传播的核心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来看,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认同一个城市品牌,是对一种文化和文化品位的认同。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城市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竞争力的动力源。因此,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在于人、城市、文化三者的互动,形成一个多变的体系,呈现出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机体。在城市经营中,“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城市文化规划如何“把脉开方”?
以人民为中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是为民的城市,是人民生活的城市。城市的好与不好,宜居与否都只能通过人民的切身感受来说明。所以,城市的建设要切实将人民的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基本需求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是所有建设和规划最先考虑的因素。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是诚实地对待城市所拥有的和将来可以拥有的,就是合理处理好人口、空间、资源、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二,尊重城市规划的规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第三,尊重城市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这种文脉的延续体现在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当中。它们的更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性,不能因为错误的发展理念造成文化命脉的断裂。对此,会议强调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微评
★ 的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城市文化发展亦是如此。城市发展的文脉延续体现了其文化演变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城市宝贵的文化财富。
加强顶层设计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经过37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改变了长期的农村社会结构,迈向城市社会,这对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形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在城市规划中是不可绕开的要素,怎样解决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入问题,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把关,做好战略性的规划工作。
加强文化规划的系统性
会议还指出,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从城市文化自身来看,它的构成包括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文化自身系统。同时,城市文化规划还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既要处理好城市文化系统本身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扎实处理好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微评
★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也必定有文化,聚集的人类组成了社会,在社会的发展及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的积极性
文化规划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面进行文化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决策者和掌舵者、市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社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补充者和建设者。只有充分调动这三者的积极性,发挥各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激发文化建设的活力。另外,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积极性的基础,它意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民提升文化素质的基础手段,也是刺激公民文化意识,挖掘公民消费能力的有效措施。它对于社会文化积极性的提升具有内在性和长远性的作用。
以特色为根基,拒绝盲目发展
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正在从经济竞争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每个城市都有特别的文化脉络和发展方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造就的不同面貌和气质是彼此区分的根本。强调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是建立在城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在进行文化规划过程中,往往出现对城市文化的美而不自知的情况。抄袭取代了创新,千篇一律掩盖了特色。所以,城市的文化规划切不可盲目,要对自身禀赋仔细调查,做到“胸有成竹”,真正做到城市的各有特色。
微评
★ 城市特色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悲哀的,因为它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即使拥有再华美的外衣也不能掩盖城市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