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如何适应新常态?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的文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又该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呢?这要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几个方面说起。

文化消费: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完成三个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变为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带动;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当前投资饱和、出口受阻的形势下,消费成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扩大文化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巨大。文化产业的增幅超过同期GDP增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呈现以下特征:第一,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为1万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巨大。第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城镇居民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2294元,比2005年增长1.1倍。第三,文化消费形态逐渐多元化。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服务创新步伐加快,消费更加多元化、高级化。以上特征表明,文化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我国文化消费还存在区域消费差距大、文化消费结构单一、盗版产品影响不良、文化消费关联不强等诸多问题,这也是“十三五”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评

★ 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增长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消费重要性的认知。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业态提升新机遇

★ 科技为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传统文化产业借力科技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变革,期待未来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历经15年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在逐渐引入新兴科技和新型表现方式的过程中,迎来了文化产业新业态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时期。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撑的基础上,传统产业诸如出版、广告、影视、音乐等都出现了新业态的萌芽,产生了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新媒体广告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大步伐跨界发展。文化产业的传统行业与新型产业形态融合,向新业态转型升级,将成为文化产业提升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十三五”时期,以下几个方面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融合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将成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力推的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其次,创业创新的创客时代,文化生产力将得到进一步解放,文化产业发展也会实现全面开花。再次,“互联网+”将对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颠覆与重构。最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极大地释放文化市场活力。这些都是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

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新动力

微评

★ 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

★ 演艺产业的直播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形式,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

在创新方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在制度创新方面,制度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建构和变革来实现原有制度下不能实现的效率和效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作为保障。比如,文化企业的金融担保制度是文化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那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金融担保制度。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在带来新文化产业形态的同时,进而带动了原有管理模式的重塑——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比如演艺产业,“现场演出+付费直播”的运作方式,依托于互联网,完全附加价值的颠覆性营收模式为传统演唱会商业领域开拓了一片全新蓝海。在开放创新方面,在“十三五”文化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研究文化贸易走出去的创新性,就要先从顶层设计下功夫,要从内容设计、渠道建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总之,“十三五”时期,还需要在制度、科技、开放等方面进行创新来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

在改革体制、机制方面,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文化体制改革的十余年间,成效突出。首先,通过分类改革,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和股份制改造,国有文化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发挥了龙头带动和主导作用。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再次,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最后,通过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打破了行业界限,大力合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化管理逐渐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转变。

综上,通过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文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十三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向深水区挺近。要在巩固改革良好势头的基础上,继续以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推进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难点问题的重大任务的解决,进而充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

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引领新发展

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方面,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多个区域经济战略,“十三五”时期,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成为政策重点。首先,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应当紧抓此发展机遇,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着眼。文化建设需要推动与各国文化发展的对接与耦合,盘活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文化投资和文化消费,创造文化需求和就业,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其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经济的协同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机遇。文化产业作为京津冀地区共同扶持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抓住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三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共赢发展是“十三五”时期亟待破解的重大议题。最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进一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仍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出现了“文化+创意”的创新导向型模式、“文化+资源”的资源导向型模式和“文化+民族特色”的特色导向型模式。总之,“十三五”时期,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将进一步落地实施。

微评

★ 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现状不同,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是必须。西部地区拥有特色各异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到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从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到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解难题、过难关中砥砺前行。“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创新举措探索发展新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护生态、抓扶贫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