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文化发展务必关注的五大方面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向。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尤为重要,无论是文化发展的体系建设,还是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发展,抑或是文化消费的不断提升,我们都有理由去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发展“十三五”。

体系建设为文化发展全面开路

体系建设是本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引起高度关注,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此次规划建议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同,构成“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的宏观体系。

微评

★ 体系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系统化、科学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体系的价值在于整合、在于互联互通,它意味着产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在经过了“十二五”时期的迅速发展之后,“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体系的作用与独特优势不容忽视,通过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统筹以期实现更好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当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现有基础上全面布局与统筹,通过实际调研摸清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落地紧密结合。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流通体系、文化金融体系、版权交易与评估体系、文化产品海外推广体系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全盘考虑,协同规划,一一落实。

微评

★ 确实,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

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 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不仅关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是本次规划建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而无论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注意到,“文化事业”的说法没有在本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出现,这也是自十六大明确将文化领域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后在发展思路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很好地适应了当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限逐渐模糊的发展现状。

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以及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每一个环节的今天,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需求与获得渠道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传播形式等都需要全面升级与创新。可以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应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而生的。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形式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渐多元,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开启,也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需求。

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

当前,文化产业已不再作为单一的产业形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是以其极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与金融关联、与旅游融合、与科技嫁接、与互联网共生。而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特别是文化与科技和互联网的融合,形成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些强劲因子和活力要素正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多个方面,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中蓄势待发的催化剂。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传统工艺的改造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新兴业态的孕育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因子与文化乐趣。

微评

★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无疑是下一个产业蓝海!

总体来讲,文化是一切之母,可以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运作中,然而这种融合也绝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是要找对嫁接点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融合,只有这样,融合才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文化产业才能够在融合中发展新业态、创造新业态。

微评

★ 在一个新趋势出现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冷静思考:融合发展,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融合?个人之见,深度融合才是王道。

文化消费培育仍然任重道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存在的缺口非常明显。无论是文化消费意识与观念、文化消费环境,还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都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花大力气。而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应当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从供需双方进行考虑,全面激活文化消费。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保基本、有提升、不缩水,不断改变现有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不平衡、供需错位等现象。要以“利民、惠民”为根本,通过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共建模式,提供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从而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其次,文化产业要向精细化、优质化发展,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今天,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文化产品消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征不断显现,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在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倒逼。“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要走精品化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要走高端化路线,在发展的过程中打通产业链,占据文化产业链价值的高端环节,从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保证高效、高质的文化供给,在供给层面为文化消费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将目光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移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不仅释放了经济治理思路要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的信号,也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

微评

★ 文化领域不乏文化产品,但在增量的同时更要提质。从供给端发力,也许很多看似困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作为朝阳产业,它具有极强的关联效应和融合特征,既是创新、创业的多发领域,也是容易推陈出新,诞生新业态的试验田。与此同时,各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业态也正呼之欲出,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育空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产业供给与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供给水平跟不上、消费结构不合理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及时地将目光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移,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抓好源头活水才能使文化清泉真正流进人民群众心间。总之,文化发展一定要花大功夫生产出更多的集品质性、创新性、价值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化消费真正兴旺起来,让文化发展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文化“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