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血长城:写给年轻人的解放军史
- 徐焰
- 2777字
- 2020-12-11 18:56:56
在国共合作时培养共产党的军事骨干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讲起来让人感叹,国民党自从其前身同盟会在1905年成立后,长期是松散的反清联盟,没有党纲,也没有代表大会这类民主政党的组织形式,而沿用了江湖会党那种按手印、指天发誓的方法,党内还有许多代表豪强和黑社会的反动势力。孙中山看到国民党的积弊,才决心“以俄为师”,学习苏俄组织方式,并以吸收中国共产党员加入的方式来使自己的党获得新鲜血液。
这幅著名油画表现了孙中山在苏联顾问鲍罗廷(左一)的支持下开办黄埔军校的情景。前排左二为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前排左三为孙中山,左四为宋庆龄。
此时,中共中央认定孙中山和国民党在反军阀和反帝斗争中有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因此这时的国共合作被称为“党内合作”。采取这一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号称有30万党员,不同意与只有300人的共产党进行平等的合作,只能采取“容纳”的形式。其实当时国民党异常松散,既没有中央机构,各省市也没有党部一类的领导机构,根本搞不清自己有多少党员,只好把凡是与之有关系的各派军队、团体的人都算成其党员。实现国共合作后,在中共帮助下,国民党才依照苏俄的建党形式建立各省党部,起初大都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
孙中山通过几十年的军事活动看到过去利用的军阀附叛无常,政治上都不可靠,决定在苏联提供经费和顾问的帮助下建立军校,以此建立政治可靠的“党军”。1924年5月,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市郊建立,中共中央也派了许多革命青年前往学习,第一期入校的470个学生中据统计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80余人。同年11月,从西欧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受中共中央派遣,到黄埔军校政治部担任副主任,翌年初又担任政治部主任。据当时军校的人回忆,周恩来一讲政治大课,马上在全校师生中获得最高评价。他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最早的政治工作制度,从此使军校、军队同“我是军人,不问政治”而只讲盲从的旧军阀传统划清了界限。
陈坚油画《恽代英》,表现这位在黄埔军校有重要影响的青年导师的形象。
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并在武昌分校担任总政治教官的恽代英,自“五四运动”以后就因发表启蒙文章被称为“青年导师”。他生动的演讲和深入浅出地介绍革命思想的文章,为那些青年预备军官指出了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并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也曾受邀到军校讲农民运动课。当时许多人称黄埔是“国民党的军校,共产党的政治教育”。
位于广州以东黄埔岛上的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门,如今这里已经开辟成纪念馆。
通过学习苏俄“十月革命”后建立红军的经验,黄埔军校率先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并推广到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军队,在中国土地上还首创了军队的政治部制度并开始革命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培养出自己的第一批军事骨干。自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办至1927年夏国共彻底决裂,黄埔军校及其各地的分校在六期招生中共培养出1万多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成为蒋介石的起家班底,却也有2000余名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成为随后发动暴动建立红军的主要干部来源。如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就有五名或从黄埔军校毕业或在那里任过教,十位大将中也有四人是黄埔前六期的学生。
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原来是孙中山的幕僚,过去没有当过带兵官而只在粤军中当过参谋长,并没有亲自指挥部队作战的经验,只长于权谋。他利用开办军校,模仿近代军阀曾国藩以“同乡、亲友、师生”为纽带,发展以江浙系为中心的私人势力,并以各种利诱将多数黄埔生拉到自己一边。他从1924年11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将其发展为第一军,又扩建为后来庞大的中央军。若追根溯源,国共两党建军“本是同根生”,后来因阶级立场相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同学间的开火厮杀。
国民党经过改组,进入了包括“共产派”这样的革命力量,不过还有很多代表豪绅势力的右派和中派。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一旦发展起来,黄埔军校内就出现了左右两派师生的矛盾激化。1925年夏,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把下属部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以蒋介石为军长的第一军实力最强,该军东征占领了广东东江地区后,共产党人彭湃领导的农会掌握了基层政权,并向地主展开要求减租的斗争,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他手下的爪牙“孙文主义学会”的反动黄埔生也同共产党员黄埔生就如何看待工农运动发生了激烈对抗。据黄埔一期毕业,后来成为解放军大将的陈赓回忆,两派学生不仅见面经常吵架,而且还动手,“在汕头蒋介石请我们吃饭时,两家说着说着就用食具打起来”。
此时尚有广东省内旧军阀和北洋军阀的大敌当前,黄埔军校内还维持着表面的合作,不过破裂的暗流已经在地下涌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此时提出的观点是,共产党先要帮助国民党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然后再搞无产阶级革命。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在国民革命期间“共产党只能做国民党的苦力”。按照这种观念,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共产党派党员到国民革命军中主要做政治动员和宣传工作,却不注重抓兵权,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动工农运动。党内许多人认为,建立军队应放在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之后。
军旅画家李文长的这幅油画,表现了朱德在云南护国军任旅长时跃马驰骋的英姿。
出身云南讲武堂的旧军人,后成为红军创建者的朱德,自身在大革命中的经历就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对军事工作的注重点。朱德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以军功升至少将旅长,一时名震川滇。他却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旅外出学习。1922年朱德到上海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却未被接受。同年朱德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后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进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感到惊讶。1926年朱德回国后,中共中央并没有让这位名将去组织军队,而是让他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当党代表,动员北伐。朱德深知这些军阀只想政治投机谋利,根本不会真心革命,却只好同自己厌恶的这些人周旋。终于到南昌起义后拉队伍上了井冈山,这位“红军之父”才施展出自己指挥军队的才能。
以1924年国共合作为开端的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在1926年至1927年春在全国范围形成高潮。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从1925年初的1000余人,至1926年夏天发展到1.6万人,至1927年春又发展到5.7万人。不过当时党对建立军队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私调军队戒严,驱赶自己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已暴露出反共的倾向。此时中共广东省委仍坚持说:“蒋介石有军队,我们有群众,到头来他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后来的事实却证明,群众运动没有革命军队保护是很容易被镇压的。正如毛泽东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总结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