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优势

2.2.1 前提条件

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并且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革命。专家学者们发现,以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知识增加是以幂次的速度增长的。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的交流趋势已无法阻挡。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的实验区老师们也多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这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实态发生变革,这也为我们利用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而又充分的前提条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截至2014年12月,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视频,其次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使用率为71.2%。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70.8%和43.2%;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5.8%,较2013年年底提高4.8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达到34.8%;电视上网使用率为15.6%。我国域名总数为206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年增长2.4%,达到1109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3.8%;中国网站总数为335万,年增长4.6%。

2.2.2 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理论基础

1.哲学与教师教学胜任力

教师教学胜任力包含外显和内隐两大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作用”原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外显因子是内隐因子的外在表现,内隐因子是外显因子的抽象内化。信息在学习者之间传播,在接受到新的信息后,经过重新整理吸收,将其整合到自己隐性知识体系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这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袁磊,孙辰昕.社会性软件促进研究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5.借助思维导图等软件,将隐性知识表达成显性概念,实现知识共享,这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袁磊,孙辰昕.社会性软件促进研究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4.。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社交网络促进这两部分知识的提升。经过整理后的知识会在社会性软件支持下形成的社会网络中共享,知识在共同体成员之间传播,学习者接受新知识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进行运用和创新,提出自己新的想法与意见。这个过程共同体主要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在平台中发布信息,上传文件,与其他成员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他人的表述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完成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袁磊,孙辰昕.社会性软件促进研究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66.而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了两部分,分别是: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体验活动,“内部的心理和意识常包括了外部的动作和操作,外部的活动也包含着内部的思维的动作和操作”。赵慧军.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7~93.教师在应用社交网络过程中的操作实践活动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些外在表现都属于外部体验活动。而通过这些操作实践活动以及与同事、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活动,间接促进教师自身内隐知识的提升,这种将外部体验活动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迁移过程就是内部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对外物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事先存在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石文山,陈家麟.维列鲁学派活动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83~90.教师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做到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通过两种活动的不断转化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2.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控制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赵丽.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展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的连接构成的。这种心理学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就可以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够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当已知反应后,能够提出有效刺激的性质。赵丽.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展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最能体现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胜任力影响的部分是外显部分。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外显部分可以分为沟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技能。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外部观察得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这一联结公式,在教师教学胜任力当中,沟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得到及时反馈的同时,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由此会有一个正面的强化作用。对教学技能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胜任力的内隐部分也有同样的影响。人际潜力是决定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方面。人际潜力表现在热情、个人影响力、利他行为和自我控制这几个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研究他人的行为,得知刺激的性质,体现了刺激—反应这一公式的重要性。他人影响力、利他行为等都需要通过他人的反应得到信息的反馈。行为主义心理学同样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专业潜力有影响较大。专业潜力分为:遵守规则、治学严谨、专业实践反思和客观性。而对于其他方面,高阶潜力(艺术感、坚持性、自信心)、内驱潜力(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成就动机、效能感)和思维潜力(质疑态度、概念性思维、创新性、情绪洞察力)几个部分则是不能完全通过对研究者的行为观察得出结论的。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研究教师教学胜任力有一定的局限作用。

3.信息加工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的注意、储存、提取等认知加工问题(信息加工心理学与翻译教学),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加涅提出来的信息加工模型。从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可以看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构成。

我们将加涅的九个教学事件划分为3个阶段来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此阶段包括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知识这3个事件。这一阶段对教师的思维潜力、专业潜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对于引起注意这一事件,它主要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机智,激发思维,唤起选择性知觉。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不是自己的实际和书本上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创造性,创造出书本上没有的案例来讲给学生,对老师的反思能力也有影响,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出的案例,通过不断的反思、修改,得出一个优秀的案例。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得和作业表现。它主要包括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教师的外显潜力、高阶潜力、内驱潜力作出了要求。例如,对引发行为表现这一事件来讲,通常这种行为是继学习之后首次进行的作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接下来会呈现新的例子,以确保该规则能够运用到其他情境中。但是,一般我们把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大类,对于不同种类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学习策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第三个阶段,保持与迁移。它主要包括评价作业、促进记忆与迁移这两个教学事件。这一阶段主要对教师的人际潜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在促进记忆与迁移这个教学事件中,为了有效地促进迁移,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较高的热情,有利他精神,这样老师才能认真投入到为学生准备新的任务的工作中。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来对信息加工理论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进行总结:信息加工理论研究人们如何注意和选择信息,对信息的认识和存储,利用信息制定决策、指导外部行为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对知识进行整理、对知识进行传递以及诱导学生行为等每个环节都要具有良好的胜任力。教师只有在每个环节一步一步地做好,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人本”即“以人为本”,主张应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研究正常的人,且更应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重等内容。

首先,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过程。即学生学习是自动自发自由的,是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但前提是在教师帮助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需求,在自由又受纪律制约下,有逻辑而非盲目地完善自身,达到学习者行为、态度、人格等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潜力,治学严谨且能在专业实践后进行反思。其次,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可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基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试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额外显潜力和专业潜力等。更关键的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中。因此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人际潜力及外显潜力和思维潜力。通过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及热情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有敏锐的情绪洞察力来关注交往中学生的情感及学习的内在反应方方面面,同时教师有较强的沟通技能与学习者构建愉快的学习气氛,以朋友角色促进学习者学习。最后,无论教师以何种方式教学,都应具备一定的高阶潜力与内驱潜力,接受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且抓住机遇,有高效率感和成就动机,同时具备教学自信和坚持性。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因子中的不同方面均有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外潜力,才能胜任教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5.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智能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体方式存在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能。郑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评价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在对教师教学胜任力进行评价时,要制定多元量化表,从多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包括个性特质、价值观、动机、师德、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等。传统的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只是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往往忽略了教师教学中的其他方面。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只是教学胜任力的一个方面,教师的价值观、动机、师德等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重要的影响。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核心的,而是各种能力协调发展,每一种能力处于平等的地位。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教学胜任力是一项综合技能,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时应是全面的提升,不仅仅是某一种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省智能等方面的提高。教师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与学生、教师之间搞好人际关系,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样有利于教师自身进步。只有各种能力共同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才会提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存在着八种以上的智能,所以在培养教师教学胜任力时要充分开发。比如说,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多角度地培养教师教学胜任力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还有利于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

6.泛在学习与教师教学胜任力

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信息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

泛在学习相较于其他形式的学习形式而言,有其独特的优势。一个优势是泛在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入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的,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入,泛在学习将会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这也是无缝学习的方向,很多学习时间就需要短时间、零碎时间来补充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师教学胜任力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而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包括个性特质、价值观、动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等。其具体可划分为22个因子,六个因子群。我们在明确泛在学习及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前提下,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泛在学习的产生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具体影响。虽然泛在学习是学习者在除了课堂之外的任何地方均可依据一定的手边设备实现的,但在这种非正规的课程学习或非正式的资源学习过程中,依然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在线导师来组织、管理和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泛在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的出现对教师教学胜任力也存在影响。

首先,泛在学习中学习者需自我导向地基于一定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这些资源的制作者,特别是教师团队,必须提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潜力和思维潜力,特别是其中的治学严谨、客观性、概念性思维和创新性这几方面。教师需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或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及设置上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所设计的课程资源的创新性,使网络学习者可以在选择资源时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有兴趣的,更有学习动力。其次,在泛在学习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讲授式学习,教师和学习者需要通过一定的在线学习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较高的人际潜力和外显潜力。尤其是在热情、个人影响力、利他行为和沟通技能方面。试想假如你在听一堂充满热情,激情洋溢的教学大师的在线课堂,同时在教学间隙可通过交流讨论平台得到其针对性的指导,你是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充满热情和期待,学习效果和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高。最后,在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都需要对在线学习者进行组织、管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外显潜力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技巧或教学艺术。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或目标,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

7.系统科学与教师教学胜任力

系统科学是一门总结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如何建设、管理和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要讨论系统科学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就要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即教学系统,其要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信息、媒体、学生。根据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教师在教学系统中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她的活动主要包括: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活动;并且为完成教学目标准备所需要的教学材料、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最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技能、个性特征、专业知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并使彼此间达到最优的组合。具体来分析,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并且规划教学活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较低,即胜任力不强,就会影响教学的成效。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接下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对教师的专业潜力和思维潜力提出了要求,例如教师在依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依据客观性的原则来选择,而不是以主观感觉来选择。这样选择的内容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接着,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选择媒体时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选择的教学媒体需要能被学习者所接受,并且能够很好地呈现所传递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外显潜力。

总体来讲,在教学系统这个整体中,要想教学成效显著,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

8.对话学习理论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互动的直接过程,是信息交流、理解活动及意义产生的重要机制。张俊.基于对话学习理论的小型学习共同体建设[J].教研,2012(2).对话的展开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之上,参与对话的个体都是地位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与结果都是共享的。因此“对话学习”定义为个体通过语言直接与他人交流、合作与互动,而实现共同探究、经验交换、意义生成和知识创造的过程。对话学习理论认为,对话学习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完整学习体系中的一部分。彭杜宏,刘电芝.研究生对话学习的内涵与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

根据学习的对话结构,佐藤学认为学习的性质包含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与客体的交往与对话,与自己的交往与对话,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他认为,学习的实践是“创造世界”(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自我”(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对话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教师教学胜任力高低可以表现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话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外显潜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外显潜力表现在沟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技能方面。沟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本身就是一个与人交往、合作、互动的直接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平台上,这样信息交流活动会很有意义地进行,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对话学习理论对教师的内隐胜任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内隐胜任力分为专业潜力、思维潜力、内驱潜力、高阶潜力和人际潜力这五个方面。对话学习理论强调自我探索,是对自身的了解程度,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这对内隐胜任力的专业潜力和内驱潜力有着重要影响。专业潜力分为遵守规则、治学态度、专业实践反思和客观性,内驱潜力分为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成就动机、效能感这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的提升都需要通过自我探索来完成。对话学习理论中结交伙伴这一对话实践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人际潜力有重要影响,人际潜力包括对人的热情程度、个人影响力、利他行为和自我控制这几个方面,结交伙伴是与他人的对话与交往。在结交伙伴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9.教育传播理论与教师教学胜任力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教育传播理论分为教育传播基本模式理论、教育传播者理论、受传者理论、教育传播内容理论、教育传播媒体理论和教育传播技巧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对教师教学胜任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教育传播过程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最大。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的展现都要靠此模型。在信息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析、选择传递信息的内容,再根据所要传递信息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来进行传递,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理解,教师要对学生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信息再传递。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可根据传播过程的这六个阶段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相应的提高。

教师教学胜任力会受到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分析教师教学胜任力时,传播者就是教师自身,教师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传播的技巧、传播对象的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受传者来说,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来解释传播者所要传递的内容。在选择媒体传递信息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对媒体的操纵熟悉程度,并要结合学校的设施条件来选择媒体,尽量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媒体。所以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教育传播技巧是教育传播者为达到某种目的,灵活地运用一般的传播原理、规律和方法,在加工信息、制作符码、传递信息的实际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段等具体而又特殊的教育传播方法。吉丹霞.教育传播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中有与人沟通能力。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用到教育传播技巧,若传播技巧运用得到,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传者会很快地理解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

10.联通主义

随着网络中信息及学习资源的不断增长,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成为我们面对的两大难题。而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单纯地靠记忆知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而是通过网络存储和传递检索来存储和获取知识。而联通主义正是这样一种适合当前信息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的学习理论,是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此前出现的各种学习理论,都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情况下创建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在于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内部,忽视学习者的外部学习,而联通主义打破这一局限性。

在联通主义理论指导下,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网络与外界的网络建立关联,自身的知识做分享的同时吸收外部网络中反馈的信息,从而逐步优化与建立内部知识网络。而教师则在教学中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网络,保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步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引导与指导学生,以及创造性地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和环境等。例如,教师应当能够引导学习者如何发现外部知识源,与外部知识网络构建联系及如何有选择性地将处于该网络中的信息流获取加以利用,优化个人网络。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思维潜能及外显潜力;教师还应当作为信息源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不落后于社会,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课本以外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能够接触到多种观点及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维潜力及内驱潜力,此外,教师还应当能够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外界互联系统或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维潜力和人际潜力。

总而言之,在联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将更注重学习者的内外部知识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技能有了更高要求,从而使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11.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并非一个新兴词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2005年,教育技术专家余胜泉和毛芳认为,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的,一般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正式学习有了便利的硬件条件,例如移动学习、游戏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的方式。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不仅约占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求的80%,而且有利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4):71~75.因此非正式学习对教师教学胜利力有着重要影响。

非正式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内隐胜任力的专业潜力部分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学会从各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面对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教师不能光靠着学校培训、国家培训,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一手资料。非正式学习就是很好的学习途径,教师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就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样,非正式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思维潜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思维潜力具体包括质疑态度、概念性思维、创新力、情绪洞察力等。非正式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思维潜力,教师可以利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非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不仅仅有内隐胜任力,还有外显胜任力,外显胜任力包括教师的沟通技能。非正式学习不仅对教师的内隐因子有影响,对外显因子也有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升学率只是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技能方面有所不足。还有沟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这两方面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沟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方案很好地实施,仅靠教学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沟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在学校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尤其是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技能。

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一种综合技能,需要全面地提升。非正式学习方式是促进教师全面提升的一种快速途径。

2.2.3 资金效益

“成本控制”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重要考虑部分。通过文献调查,可以知道目前最主要的教师培训就是国家开展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简称“国培”,是由中央财政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组织实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它要求培训具有“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资料来自于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官网的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第一次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是由1998年“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部署实施的。

在2010年“国培”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育部、财政部在2010年为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百度百科。自1998年至今,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每年都会拨款支持“国培”的举办,“国培”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国培计划”属于短期培训项目,在不同的时间段,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10~15天不等。在培训期间,以短期集中项目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活动由高等院校进行承办,在培训的过程中,以班级制的形式,每班50人,并配备相应的班主任,由班主任进行管理。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的“国培计划”,其覆盖面终究是有限的。并且由于是短期培训项目,对于大多数参与过“国培计划”的教师来说,离开培训地点就无法再与培训教师有所接触,并且不能及时将培训知识与现实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最终造成“国培计划”虎头蛇尾,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国培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能够解决掉“国培”结束后的服务这个问题,效果会更好。我们构建的“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胜任力提升模型”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培训教师即使身在他方也可以享受后续的教育培训服务。

2.2.4 终身学习体系

当一系列的“国培计划”以及类似于这种面对面培训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会跨越到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在不同的转换中进行学习,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学习和得到支持,而不是离开课堂后就终止了。面对这个问题,基于社交网络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的社交网络时代,教师不仅能够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持续学习,而且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知识,探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社交网络,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导师的指导,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实现。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层出不穷,风头最劲的当属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在短短几年的发展进程中,凭借自身特点、功能,迅速风靡全球,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成为其中一员,当然教师也是其重要使用群体。作为一个社会化网络平台,社交网络的目的是为节省社交时间和物质成本,获取高速、有效的信息,依靠特定的功能诉求,把特定的用户群体聚集在这个平台之上,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空间差异等因素不再成为人际交往障碍。李林容.论文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理论探索,2010,10(5).社交网络已经日益成为我们信息获取、情绪表达、人际交往、自我展示和社会参与的新舞台。具有自由、开放、共享等特点的社交网络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进行自由交流、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协作、资源共享的非正式的理想学习环境。

社交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促使人类的社交行为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接触型”社交行为转变为利用新媒介交往与对话的“非接触型”社交行为。人们开始利用一些新社交网站,例如国外的Facebook、MySpace、SNS,以及国内的校园网等实现社会交往。同时大量的新型社交软件提供了交流平台,例如QQ、微信、微博、Twitter等。

通过运用上面这些社交网络及社交软件一方面可帮助学习者在社交中实现信息交流互动、文件等资源的共享,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者可及时获取国内外信息,培养信息素养,不与时代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