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名量词形成研究
- 李计伟
- 829字
- 2021-03-28 15:38:52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
第一,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汉语量词发展史提供个案研究的基础,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本体研究的支撑;
第二,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汉语名量词语法化或其来源的类型,丰富并细化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理论;
第三,提出汉语名量词形成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型,以此解释量词与名词之间的所谓“双向选择”机制;
第四,在量词的语法化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名量词的相关构式——“名+量”式双音词进行研究,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里顺便交代一句,本书前半部分的个案研究使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量词作为计量单位,是要使所计量之事物成为可以枚举的个体或者可以枚举的量。量词的主要作用是使事物个体化,而“名+量”式双音词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基本功能是反个体化,这是本书要把“名+量”式双音词纳入研究范围的理由。
1.3.2 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讨论“量词”与“类别词”的名实、分类,评述汉语名量词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本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介绍本书的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汉语名量词的语法化问题,我们着重探讨汉语名量词的来源类型及其语法化过程。其中第二章讨论四个名词来源的名量词——“窠”“根”“桩”和“则”;第三章探讨四个动词来源的名量词——“副”“件”“把”和“届”;第四章探讨两个复杂来源的名量词——“项”和“页”,之所以说它们的来源过程复杂,是因为它们并非由其自身这个名词直接发展而来。
第五章是在第二章至第四章基础上的理论探索。在量词类型学研究的视野下,我们提出汉语名量词形成的转喻生成与隐喻-转喻扩展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解释邵敬敏(1993)提出的名词量词“双向选择”机制问题。
第六章讨论“名+量”式双音词的形成和结构等问题。这一章是以前边几章的讨论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对单个名量词产生、发展之深入了解,就不可能对由其构成的构式之形成有全面的认识。
最后的第七章为本书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