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你的学生(高中教师必读)
- 崔丽娟
- 4981字
- 2021-03-27 21:55:40
第二节 寻找学习的乐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兴趣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的探索,并且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例如,对文学感兴趣的人,总是会优先注意到文学书籍和相关字眼等等。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影响学习的又一内部因素。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不仅关系到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潜在的某些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由兴趣产生的学习动力,较之来自外部的如奖励、竞争等学习动力,其作用要大得多,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和个人爱做的事,常常容易取得成功和成就。为什么兴趣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呢?原因在于兴趣能够使人对某一事物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能使人变得敏捷活跃,能提供必要的愿望与热情。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情绪的作用来达到的。兴趣能调动人的情绪,使人兴奋,076有热情。动机提供目标和方向,而情绪则提供取得成就而必需的热情和愿望。对所学的东西感到极度兴奋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极佳,且能长期地坚持下去。
皮亚杰早已强调过学习与情绪之间的整体联系,他说:“在任何阶段,对成年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不会找到无认识成分的纯情绪的行为和状态……所有行为的结构都是认识的动力……情绪的……知识绝不会超越感触性。它们是相互并列的。”另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如柯尔伯格、吉利甘、维果茨基也都指出,没有情绪的因素就不可能有学习。
兴趣所激发的情绪能量,无论是大是小,或即使是短暂的,也往往会有助于学习,它能使学生变得敏捷活跃,注意力集中。如果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也就不可能有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积极的思维。因而,能否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2.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人的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发展成爱好后,就成为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自己就很容易提高积极性。20岁以前,人的可塑性较强,易培养起其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并且自觉性会提高,意志力会增强,逐步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有兴趣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要吸收老师教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思考发问,而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想要去刨根问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这个不断提问的过程恰恰是他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培养了他的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
再次,兴趣能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集中。对感兴趣的事,人们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对于学习,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而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以它为乐的人。当孩子们醉心于某一件事时,他怎么能不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呢?那还用得着我们操心孩子不努力、容易分心吗?
最后,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信心,所以他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通过有兴趣的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就促使他们不断向上奋进,增强学习的动力。
然而兴趣在学习上是有分化的。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只偏好一门或几门学科,或钟爱一种或几种活动。这种分化是从小学阶段逐步明显起来的,到了中学阶段已经很明显了。即使有的学生各科成绩均等,但他们对学科的兴趣也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林崇德曾做过有关学科兴趣的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有95%左右能够明确指出他们“最喜欢的一门课”与“最不喜欢的一门课”。喜欢的原因有老师讲得好、从小喜欢、基础好、学了有用、能动脑子等等;不喜欢的原因有基础不好、老师讲得不好、教材无味等等。我078国中学生对文、理两科的兴趣是有差异的,男生对理科的兴趣稍大于女生,女生对文科的兴趣又大于男生。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时所必须重视的。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然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而学生的兴趣又存在着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又应当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让学生明白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
要想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首先要对兴趣的常见分类有一个了解。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分成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表现为对食物、衣饰等的兴趣,而精神兴趣则是指对文学、艺术等等的兴趣。显然学习兴趣是一种精神兴趣。
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把它分为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例如,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有些人就是天生对某样东西痴迷,例如,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对四季读书的痴迷描写:“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结果感兴趣。例如,孩子们对学习后能够考大学,能够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四年的新奇感等等。或者人们不喜欢从事某种工作,但想到可以在工作后有一定的报酬,那么也对这项工作有了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的存在,活动便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只有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正确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看到,直接兴趣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如果一个孩子对物理学有直接的兴趣,觉得物理学有无穷的乐趣,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很多的收获,对物理的学习可以说到了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那么,他怎么能学不好呢?事实上我们也发现,那些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能够支撑着他们搞研究的往往是最单纯的目的,就是“爱”,挚爱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计较会不会得到报酬,不计较会不会有人肯定。古往今来我们从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身上就可以看到。有时候,我们认为他们活得很苦,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邓肯在她的《我的爱我的自由》一书中,就写到她对舞蹈的热爱,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去博物馆欣赏雕塑,在古典的雕塑中寻求舞蹈的灵感。直接兴趣让一个人活在一种轻松创造价值的氛围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那样强烈,尤其是课本知识,有的时候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一方面跟学生强调直接兴趣的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孩子们知道人不是受兴趣驱使的动物,人活着也要承担责任,也要为周遭的人去打算,也要想将来的生活,为了能够实现未来的一些理想,我们也要080好好学习。帮助孩子们树立一个持久的间接兴趣,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是很重要的!
(2)在教学中求“新”求“思”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两点:“新”,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要力求富有新意,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浓厚的直接兴趣;所谓“思”,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到掌握新知识的甜头,且由此而产生的兴趣,也往往是最强烈、最持久的。这种兴趣,和由于知识的社会意义及由于知识深化所唤起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而求知欲,又必须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任务而深入探讨,或者在某一领域积累一定的实际知识,为求知欲的不断增强而创造条件,或利用学习动机的转移,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和引起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但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避免兴趣主义,避免放弃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专门从事某一活动;同时要避免为引起兴趣而创设兴趣情境的形式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心理品质培养的。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活动兴趣、社会兴趣等等,以保证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这里介绍一些方法:
第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兴趣。一个人虽然对某学科的学习缺乏直接兴趣,但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出自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从而会产生间接兴趣,经过不断努力,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劲头不大,这大多是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了解所致。一旦了解其社会作用,就会鼓起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在课外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第四,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竞赛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克服学习上的惰性。
第五,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客观评价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教师自身做榜样。一个对化学不感兴趣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对化学钟情的学生呢?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点。在孩子的求学路上给他们树立一个有力的榜样,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3)培养学生的志趣
什么叫做志趣呢?它是兴趣的一种高级水平,与人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相联系。志趣带有自觉性、方向性、坚持性,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科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们的志趣分不开的。
活动课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明白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考察自己在兴趣上有何分化以及兴趣分化的原因何在。
情感:
使学生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充满信心,并对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适宜的期盼。
行为:
学会发掘兴趣,培养兴趣。
教学说明:
高中生的学科兴趣分化已经比较明显了,尽管有的学生会通过学习成绩表现出来,有的学生未必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一门学科缺乏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本节活动课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兴趣分化的原因进行调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由于兴趣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节课上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本课不可能对学生所缺乏的兴趣进行切实的培养,而是把重点放在方法上,教会学生如何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
本课首先利用两张调查表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以及兴趣分化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出现防备心理,告诉学生调查结果不必给老师看,只是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这些问题。
调查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探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该如何解决对某门特定学科缺乏兴趣的问题。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有些混乱,教师要时时加以鼓励,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学习学生用书上培养兴趣的几种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关于学科兴趣和缺乏兴趣的原因的两张调查表(见表2-1和表2-2)。
注意事项:
由于课程安排原因,可能在调查表中,有的科目没有列上,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教学过程:
1.教师在总结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兴趣是怎样的,然后做学生用书上的两张调查表,并告诉学生调查结果一定要真实,老师不会看的。教师的语言要轻松,亲切。
2.调查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组,让他们对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等)的兴趣情况进行讨论,分组可以以座位表为参考,也可按照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完毕以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点头表示鼓励。所有的学生代表都发言结束后,若时间充裕,还可请没有发言的学生起来发言;若时间剩余不多,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教授培养兴趣的方法。
3.鼓励学生去学习别人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兴趣!
附:
表2-1 学科兴趣调查表
表2-2 缺乏兴趣原因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