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你的学生(高中教师必读)
- 崔丽娟
- 7873字
- 2021-03-27 21:55:39
第四节 走进亲情深处
家庭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其间大约046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时间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影响的好与坏,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1.家庭的教育类型
家长的社会地位、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影响其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类型,而教育类型是影响孩子品德和性格发展较重要的家庭因素。常见的教育类型有:溺爱型家庭教育、严管型家庭教育、放任型家庭教育和民主型家庭教育等。
溺爱型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爱护,无原则地热情,一切服从孩子,时时处处迁就孩子的行为,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理智。具体而言,表现为:(1)关心包办过多。家长事事代劳,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活上尽力优厚满足,让孩子吃、穿、玩、用都追求最好。(2)迁就顺从过多。家长视孩子为“小太阳”、“命根子”,把一切期望都押在孩子身上,因而一味纵容,迁就顺从,任孩子耍脾气,当“指挥官”,甚至让孩子以打骂父母取乐。(3)保护过度。怕孩子受苦受累,受挫折;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顽强的品质;袒护孩子的缺点错误。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缺乏耐性,意志力薄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任性,蛮横,缺乏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只知索取,贪图安闲和享受,消极品质多。
放任型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无须专门进行教育,孩子年龄大了便会自然变好,小时候有点毛病算不了什么。对子女关心少,爱护少,任其自长。认为管教多了,会束缚孩子手脚,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的父母则是对孩子置之不理,冷漠忽视,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这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未负起养育责任。有的家长嫌麻烦,把孩子寄养在祖父母或亲戚家。这种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多数与父母感情冷淡,也容易沾染恶习,学到不良行为,学习成绩差,性格有问题。当然,放任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有的独立性较强,性格开朗外向,缺点是对人责任心差,倔强,义务感不强,缺乏良好的生活与文明礼貌习惯,最大的危险是易误入歧途,而走向堕落。
严管型的家长独揽所有事情的决定权,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常以家长的威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往往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或“不打不骂不成器”的信条。这种教育产生的效果是消极的,其表现也多种多样。高压之下,孩子的性格多倔强执拗,常表现出抵抗意识强,与父母失和,甚至直接与父母作对;或者使孩子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性格懦弱,失去上进心和进取心,处处唯命是从;或者为避免父母责备,养成撒谎,欺骗,虚伪习惯等。从小多受责骂训斥的孩子,一旦为人父母,也很可能将粗暴迁于后代,效仿父母的教育方式,觉得此法能立即奏效,而不顾长期后果。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介于严管型和放任型之间,其主要特点是:(1)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感情亲密。(2)亲子间沟通较容易。(3)亲子相互尊重、谅解,彼此了解。(4)有事情父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互相协商,指导并尊重孩子048的选择和意见。(5)奖惩分明,有理有据,分寸适当。这种家庭中,子女一般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父母与子女间关系平等,相互信赖。民主型家庭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开朗、合群、尊重、平等、独立性、是非分明等品质,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以上是典型的四类家庭教育模式,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如袒护型教育是极端溺爱子女的不当家教方式;情绪型家庭教育则表现为家长教育子女时情绪变化很大,教育标准不定,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随心所欲,这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动荡不定。
2.帮助家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处事方法等等无时不在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在学校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我们也有责任帮助孩子与父母沟通,成为孩子与父母间的桥梁,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给父母一个成长建议书。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应该建议和帮助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理解孩子,调节期望水平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与不足,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使孩子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与优势,健康成长。一方面,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以致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导致自己和孩子的双重失败感,避免形成家庭的不良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对孩子期望过低的家长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造成孩子不能真正开发自己的潜力,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家长要做到期望水平适当。具体来说,首先应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期望。其次,尊重理解孩子,相互沟通。再次,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标,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鼓励孩子一个一个实现,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最后,多与学校沟通,严密配合,共同提高。
(2)正确对待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
家长应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人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和进步的,家长也一样。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与才能,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自身反思来认识自己。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正确、恰当的评价,不要认为自己是父母就不必改变!
在生活中,客观现实和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再加上个人片面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常常会引起家长自己的心理波动。例如,晋级、调资、下岗、遇到特殊事情等。这时家长要有理智的反应,先接受现实的自我,而后再创造理想的自我,避免心理冲突。决不能把不良情绪和烦恼带回家,迁怒到孩子的身上,其至把孩子作为撒气的对象。
情绪不好还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培养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家长应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未来有明050确的努力方向,在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宣泄、转移,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
(3)扬长避短,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家庭中,父母都应注意各自性格的长处和短处,不但要做到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性格的优势,促使家庭心理气氛保持和睦、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实表明,团结、祥和、温馨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阴冷、紧张、恶劣的家庭气氛是孩子的性格、品德正常发展的极大障碍。因此,家长应各自注重扬长避短,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良好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否则,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保持理智,持之以恒
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应该做到遇事有理智。理智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品质,它表现在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克制自己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理智这种心理品质对于任何人都是需要的,而对于负有教育责任的家长来说则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子女的工作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谨慎从事。
在家庭中,往往处理很多问题容易带感情色彩,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感情用事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时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感情失控,就容易出现言语过激,甚至动手打孩子,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自然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有了成绩时,家长容易过分夸奖,同样是不理智的,要想使自己遇事不出现感情失控,就要善于冷静地分析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妥善处理,保持理智。
对待孩子还特别需要耐心,需要待之以恒,不能三分钟热情。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家长,应该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应把教育内容时刻融汇到日常生活之中,这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尤其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时要有足够的准备,解决孩子的问题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靠滴水穿石。
3.帮助孩子走进父母,消除“代沟”
理解总是相互的。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尊重和理解父母,努力消除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让孩子也为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而做出一些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正视“代沟”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孩子与父母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也有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言谈举止、消费方式、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对事件的看法等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由于孩子与父母所处的地位不同,担负的责任不一样,父母总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不免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而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自我意识骤增,渴望独立,那种“小时候听家长,小学听老师”的行为原则已经发展成“长大自己说了算”的处事方法,他们不再愿意简单地服从父母的要求,这难免会在孩子与父母之间造成矛盾冲突,但“代沟”的存在并不能代052表孩子与父母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能与家长相处得更和睦、融洽,唯一的办法就是与父母多交流沟通。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人世间最无与伦比的爱,倾其一生所有。但是,往往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根本就不懂得。有些孩子可能在学校表现得很乖,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温柔,但在家中却判若两人。大多数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表现。孩子们之所以会顶撞父母,对父母出言不逊,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跟父母太熟悉了,太不知道珍惜就在身边的爱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
(2)要宽容、大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有时候也会犯错,或许他们错怪、冤枉了孩子,或者他们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孩子也不能因此怨恨、排斥他们。很多同学在受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几天不和父母说一句话,或者当面讥讽父母,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在受到父母错怪时,孩子可以为自己辩护,指出父母的过错,只要态度诚恳,父母会虚心接受的。
(3)要自我检讨。孩子们不能总是一味地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扪心自问,他们又何尝了解父母,何尝考虑过父母的处境、心情。给学生做个小测验,让学生说出: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吃的菜、父母在空余时间常做的事、父母的身体状况怎样……让他们尽可能列举出所了解的有关父母的事项。可以想象他们可能花半天时间也说不完父母为他们做的事,却很难想出他们自己曾为父母做过什么事。理解应该是双方的、相互的。
(4)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学习和生活中总有许多新的矛盾要面对,只有说给父母听,才能让父母理解他们。如果把自己的心灵紧紧地锁起来,或者只是向日记倾吐自己的心声,而不愿让父母知道,那么父母也无从了解他们,当然不能理解他们,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要翻看孩子的日记,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想知道孩子到底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和父母交流,而是将心里话写在了日记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教会孩子,让他们不但要习惯表达自己的心里话,遇到了事情也要学会和父母协商,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5)做父母的朋友。父母通常是孩子的长辈,是孩子的良师,但只要孩子们敞开心怀,真诚地与父母交朋友,父母也能成为益友。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一曲《常回家看看》,道出了父母渴望与孩子相处,渴望与孩子交流情感的心里话。作为孩子,应该学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共享快乐。中国的爸爸妈妈都喜欢把情感藏在心里,不愿把“喜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但事实上,父母的心底也很需要我们的慰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记得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不要让他们忘了常常帮父母做些事情,不要忘了节日的时候送些表达爱意的礼物(哪怕只是一声:妈妈我爱你)给父母,每个感动都是一个浪漫!
(6)学会独立。前面培养学生要珍惜父母的感情,要孝敬父母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珍惜亲情绝不等于要孩子依赖父母,每天都缠着他们,离不开他们。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有很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时常有看不到父054母就会感到不安的情形,但是多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普通人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在心理上逐渐脱离父母,所以有人把这一时期叫做“心理断乳期”。任何人在这个时期,都会逐渐开始学习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而独立,去寻求自己未来生活的道路。因为,父母终有一天会变老,不可能依靠他们一辈子,所以必须教给孩子及早地学会独立。
活动课程
教学目标:
认知:
1.让学生了解父母为抚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2.高中阶段是学生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更加需要与父母沟通交流。
情感:
1.让学生了解做父母的辛劳,激起他们对父母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父母、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和骄傲的情感。
行为:
1.尊重和理解父母。
2.经常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消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3.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说明: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进入了迅速变化的时期。这时同龄伙伴或朋友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个体对父母的认同感大大降低,强烈地追求自尊和独立。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常常无法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教学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能明白家长为抚养和教育他们所付出的精力和苦心。
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引入一个故事,也可以讨论那些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讨论自己感受和体会的同时,增强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言语组织能力,并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最后部分是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做总结,并提出一些子女理解和尊重父母的做法,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教学准备:
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篇故事或者可以要求某个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教师也可以自己收集有关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的故事或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这样的故事。
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教师或某位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引入活动课所要讨论的主题。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体会和感受,并且可以相互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事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进行点拨和指导,进行基本的组织和主持。
3.小组代表发表本组成员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做以下类似的总结:
父母永远是一个守望的天使,付出自己一生的辛苦与心血。
学生要懂得体贴别人——体贴父母抚育儿女的艰难,体贴他们因为爱而常常犯的啰嗦的毛病。
5.教师讲解父母与子女间出现“代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应该尊重和理解父母,如何走近父母(可参见正文内容),消除“代沟”。
6.布置一份家庭作业,请孩子们写封信给自己的父母,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可以在这封信中写出自己的不足,写出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心,鼓励学生写这封信,要知道没有哪个家长不会被这种行为所感动的!
附:
守望的天使
圣诞节前几日,邻居家的孩子拿了一个用硬纸做成的天使来送给我。“这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汤米用手臂扳住我的短木门,在花园外跟我谈话。
“其实,天使这种东西是有的,我就有两个。”我对孩子眨眨眼睛认真地说。
“在哪里?”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问我。
“现在是看不见了,如果你早认识我几年,我还跟他们住在一起呢。”我拉拉孩子的头发。
“在哪里?他们现在住在哪里?”汤米热烈地追问着。“在那边,那颗星的下面住着他们。”
“真的,你没骗我?”
“真的。”
“如果是天使,你怎么会离开他们呢,我看还是骗人的。”
“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天使在守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地守护着呢。”
“哪有跟天使在一起过日子还不知不觉的人?”
“太多了,大都像我一样的不晓得哪!”
“都是小孩子吗。天使为什么要守着小孩呢?”
“因为上帝分小孩子给天使们之前,先悄悄地把天使的心装到孩子身上去了,孩子还没分到,天使们一听到他们的孩子心跳的声音,都感动得哭起来。”
“天使是悲伤的吗?你说他们哭着?”
“他们常常流泪,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膀要保护着孩子,即使一秒钟也舍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
“你胡说的,哪有那么笨的天使。”汤米听得笑起来,很开心地把自己挂在木栅上晃来晃去。
“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
“天使怎么说?”汤米问着。
“天使吗?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使关上门哭是吧?”
“天使们哪里来得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孩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再也看不到了。这时候,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小孩到哪里去了?”汤来问。
“去哪里都不要紧,可怜的是两个老天使,他们失去孩子,也失去了心,翅膀下没有了要他们庇护的东西,终于可以休息了。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
“走掉的孩子呢?难道真不想念守护他的天使吗?”
“啊,刮风下雨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到有翅膀的好处,也会想念得哭一阵子呢。”
“你是说,那个孩子只想念翅膀的好处,并不真想念那两个天使本身啊?”
为着汤米这句问话,我呆住了好久好久,捏着他做的纸天使,望着黄昏的海面说不出话来。
“后来也会真的想天使的。”我慢慢地说。
“什么时候?”
“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啊!”
“为什么回不去了?”
“因为离家的孩子,突然在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正在变成天使。”
“有了翅膀还不好,可以飞回去了。”
“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他们的翅膀是用来遮风避雨的,不会飞了。”
“翅膀下面是什么?新天使的工作是不是不一样的?”
“一样的,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小孩,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汤米严肃地下了结论。
“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幸福的工作。”
汤米动也不动地盯住我,又问:“你说,你真有两个这样的天使?”
“真的!”我对他肯定地点点头。
“你为什么不去跟他们在一起?”
“我以前说过,这种天使们,要回不去了,眼睛才亮了,发觉他们是天使,以前是不知道的啊!”
“不懂你在说什么。”汤米耸耸肩。
“你有一天长大了就会懂了,现在不可能让你知道的。有一天,你爸爸、妈妈——”
汤来突然打断了我的话,他大声地说:“我爸爸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在学校教书,从来不在家,不跟我们玩;我妈妈一天到晚在洗衣、煮饭、扫地,又总是在骂我们这些小孩,我的爸爸妈妈一点意思也没有。”
说到这儿,汤米的母亲站在远远的家,呼喊着:“汤米快回来吃晚饭,你在哪里?”
“你看,啰不啰嗦,一天到晚找我吃饭、吃饭,讨厌透顶!”
汤米从木栅门上跳下来对我点点头,往家的方向跑去,嘴里说着:“如果我也有你所说的那样两个天使就好了,我是不会有这种好运气的。”
汤米,你现在不知道,你将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选自《三毛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