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
- 杨立华
- 5字
- 2020-07-09 17:03:15
第一章 传略
一 生平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幼时因父亲卒于涪州任上,而家贫无力归里,遂与弟张戬侨居凤翔县横渠镇。因久居横渠镇讲学,世人尊其为横渠先生。
从幼年起,张载就有卓尔不群的志气。少年时无所不学,尤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上书谒见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范仲淹以儒者之名教相责,劝其读《中庸》。这一经历,对于张载的自我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张载在为学上经历了“访诸释老”、“反而求之《六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张载已经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为学大旨。《程氏外书》记有尹焞这样一段话:“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听从甚众。”由此可以看出,张载在见到二程以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根柢。当然,嘉祐元年与程氏兄弟的相见,对于张载思想的成熟还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登进士第。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等职。为政以“敦本善俗”为先。
熙宁二年(1069年),因御史中丞吕公著的举荐,张载得以奉召入对。宋神宗问治世之道,张载对以“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在政治理想上,这其实也正是王安石新法的目标。然而当王安石欲令其参与新政时,张载却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这其实是在批评王安石不能取人之善,在变法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一味地“果于自用”。在当时新政已开始颇受非议的气氛下,张载这样率直的态度,是很难为王安石接受的。因此,二人之间“所语多不合”的结果,并非完全出自立场和观点的不同。授崇文院校书,复命案狱浙东。熙宁三年(1070年)返朝。此时其弟张戬因反对新政,已被贬为司竹监。张载亦去职,回到横渠镇故居。
横渠镇偏远僻陋,张载在那里的生活是相当寒素的。退居横渠镇的七年时间,是张载思想真正成熟的时期。据《行状》载:“(先生)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正蒙》一书,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熙宁九年(1076年),由于吕大防的推荐,张载再次奉诏入朝,授知太常礼院。因议礼不合,且有疾在身,遂辞官告归。途中病故。卒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