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环境背景

我国是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在气候上,横跨多种气候带。在地形上,多山,多丘陵,陆地的平均高度等于全世界陆地平均高度的两倍。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旱

同一个春节,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晶莹剔透、色彩缤纷的冰孔雀、冰天鹅。南国广州,每逢春节,举办盛大花市,数条街区,奇花异卉,争妍斗艳,竞放芳香。清朝《羊城竹枝词》说:“羊城世界木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

秦岭—淮河是我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秦岭—淮河以北比较干旱,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没有灌溉不能保证水稻栽培。1月平均气温低于0℃,植物停止生长,有“死冬”,大地缺乏绿色点缀。作物生长期小于225天,水稻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大于0℃,没有限制植物生长的“死冬”。到冬季,大地一片葱绿。作物生长期大于226天,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在没有灌溉条件下,可以保证水稻栽培。

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引起诗人的关注。白居易是陕西渭南人,生于新郑,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贬任江州司马。白居易见庐山深秋树华竹修,十分惊奇,赋诗:“浔阳十月天,天气乃温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诗集》,第一册,22页,刘明查点校,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苏东坡26岁(1062)从陕西宝鸡进川,看到沿途自然景观变化,写道:“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苏轼诗集》,石鼻城,133页,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2月.

在自然资源上,南北最大的差别是南水北火。南方多淡水资源,北方多能源。南方河流径流占全国83%。在南方旅游,看到的是碧水青山,河湖水汊,秀丽风光。北方缺水。华北平原耕地占全国23%,径流量只占全国3.8%。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蕴藏方面,北方有较大优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实际施工150项,其中116项在北方。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洋

我国东临太平洋,背负欧亚大陆,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最强烈的地区。海洋是巨大的热量调节库。夏季大陆气温升高,形成低压,风由大洋吹向大陆。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雨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冬季风自西北吹来,干旱和寒冷。冬季风和行星风(西风带)相吻合,显得更强烈些。

我国受东亚季风影响,东西变化明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出塞》.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来自大洋的潮湿气流一般只能到达甘肃乌鞘岭附近。

东临大海,有海运的便利,是开展国际交往、发展开放型社会的重要前提。从整体分析,我国海岸线的相对长度,与欧洲比,特别是与希腊和英国比,是较短的。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可以分三级阶梯。西部青藏高原是第一级阶梯,面积约占全国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共称世界三极。中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1000米到2000米,是第二级阶梯。东部丘陵和平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是第三级阶梯。巨大的高度差别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游肥沃的土壤和养分顺水流到下游,沉积在平原和三角洲,给下游创造优异的生态环境。我国有句谚语叫“力争上游”。从经济和文化角度看,刚好相反。在一般情况下,中游的经济和文化比上游发达,下游又比中游好些。

(三)自然灾害较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给中华儿女提供繁衍生息的舞台,也伴随着多种自然灾害。

夏季季风给我国带来丰沛雨水。雨季与高温同时出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环顾全球,北纬30°一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都是沙漠和半荒漠区。唯有我国北纬30°一线的长江流域青山绿水,阡陌相望。然而,季风的年变率较大。大洋洋面温度和大陆高压异常时,季风强度发生变化,会引发旱涝灾害。夏季季风强时,向北挺进快,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北涝南旱。夏季季风弱时,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出现北旱南涝。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台风多发区。热带风暴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中心风力最强可以达到12级,伴有暴雨,对交通和生产都是威胁。热带风暴是我国东南沿海夏季降水的重要来源。

(四)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中华一统的外部条件。周边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中原环境的相对完整性、易达性,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统。我国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有大漠,东有大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自然障碍都是极难逾越的。

东亚季风区夏季多雨。高温和雨季配合,适宜农耕。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升平安详,安土重迁。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孕育的文化意识,家乡观念和疆域观念强烈,要求政治一统,修建长城,保卫边疆。

与欧洲水系比较,我国水系的内部统一性十分明显。欧洲中部矗立阿尔卑斯山。水系从阿尔卑斯山分别流向四方。向东注入黑海,向南注入地中海,向西注入大西洋,向北注入北海和波罗的海。分道扬镳的水系促进政治上的分裂。丘陵、盆地、平原在我国中部和东部首尾相连,便于陆上往来。长江、淮河、黄河、珠江都从西部奔向东部下海。下游低平,便于开掘运河,互相联络。公元前214年秦朝史禄开凿灵渠,引湘水入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公元612年隋朝修建南北运河,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