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思想基础

本章开始部分已经提到,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比较复杂,虽然也有人说要素主义同新托马斯主义也有内在的联系,但一般说来,要素主义者主要采纳观念论或实在论的哲学观点。由于各个要素主义者信奉的哲学观点不尽一致,所以在教育观上他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分歧。然而,在人性观和社会观方面,要素主义者的保守主义观点却是基本相同的,本节主要讨论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保守主义的人性观和社会观等。

一、哲学基础

在要素主义哲学基础方面,主要叙述观念论哲学以及实在论哲学的最一般的观点以及它们分别对要素主义者基本教育观的影响。

观念论(idealism)有时也称为唯心主义、唯心论、理想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主要形态。在本体论方面,主张精神是万物的本源,世界是按预定规律运行的。当然,这里之所谓“精神”,在不同的观念论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名称,如柏拉图的“理念”,莱布尼茨的“单子”,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在认识论方面极端夸大意识的作用,使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认为单凭经验不能获得知识,只有理性才能使我们获得普遍的、永恒的知识。在价值论方面,服从宇宙的法则就是善,而恶则源于人的低级的内驱力和享乐主义。

信奉观念论的要素主义者如德米亚西克维奇、霍恩、特勒等一般主张“给予心灵以优先的性质”,强调形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严格学业标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在课程方面,主张以“观念为中心”,注重诸如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以及观念的吸收和把握,尤其注重所谓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课程中的地位。

实在论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但“实在”这个术语很不确切,往往被观念论所利用,因为实在论并不明确肯定客观“实在”就是物质。例如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就主张普遍概念具有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实在性,是客观事物的本质。所以,实在论同唯物论是有区别的。在认识论方面,实在论认为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发现的,所观察到的实事与观念相一致就是真理。在价值论方面,认为价值是客观的,服从自然的法则即为善。

属于实在论的要素主义者如巴格莱、芬尼等人注重学生的感觉经验,服从自然的法则。在课程方面,强调诸如数学、科学等学科,注重事实、知识的掌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发现真理,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

布拉梅尔德(Theodore Brameld)在《教育哲学的文化透视》一书中讲到要素主义在哲学观上受观念论和实在论的影响后说,“然而,尽管观念论哲学和实在论哲学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同样地都深深地关注三个主要的信仰领域:实在、知识和价值。而且,在考虑了许多限定条件之后,无论用其比较主观或比较客观的表达,三者都集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实在乃是由一些不变的、永恒的、先定的规律、过程、原则以及全真、全善、全美的原理所控制的。观念论者在这个信念中发现了精神宇宙的 ‘存在的理由’,而实在论者则往往将它同比较物质化的、类似机器的宇宙相联系。在某些著述中,虽然有些持这两种立场的人发现个人比服从法则的宇宙(他就是这个宇宙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更重要,但他们力求把他自己、他的知识和他的行为结合到那整个宇宙之中。”James A.Johnson.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 [M].Boston:Allyn and Bacon, 1973:360—361.上述观念论和实在论这种内在的一致,实际上也是使持这两种哲学观点的要素主义者得以结盟的思想基础。

二、保守的政治观、人性观

从本章开始部分已经提到“要素主义是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在本章第一节结束部分再一次指出要素主义“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显著的保守主义色彩”,现在需要对这一点加以说明。

30年代的美国陷入空前严重经济危机时期,围绕着学校的社会作用问题,要素主义独树一帜,反对进步教育。当时的要素主义者对进步主义的攻击集中于一点,那就是认为进步主义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兴趣,目前需要和个人经验,从根本上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的纲领》中,对于进步主义集中批评的那个部分的标题就是“根本上正在起削弱作用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纲领中,巴格莱提到,如果不用要素主义教育代替进步教育,所谓的美国民主社会就可能敌不过极权主义,他说,“现在十分清楚,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容许这些民主理想的任何一方面遭到破灭,整个的民主结构将会像儿童用纸牌搭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并且强调,“这些民主的理想就是包括在要素主义者的纲领中最首要的因素。”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6.

要素主义教育同西方资产阶级保守的政治主张、保守的政治势力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要素主义者在其开始阶段主要是教育理论家,那么,在其后来的发展中,要素主义者中“政治人物”就越来越多。在50年代以后的主张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或与要素主义教育主张息息相通的人物中,科南特当过美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里科弗是美国海军上将,曾参与制造美国第一艘原子能潜艇,而贝尔则是里根行政当局的教育部长,看来这不是偶然的。“许多论述教育哲学的著作,在列举要素主义教育的设计师时,提到了下列名声不好的保守主义者,如英国的埃德蒙德·伯克(Edmund Burke),美国的拉塞尔·柯克(Russell Kirk)和威廉·F.布克莱(William F.Buckley)。当然,如果坚持认为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制止了他们保守主义的教育倾向,那是错误的,所以他们中许多人最后都要对要素主义美言几句,但是,如果认为所有的要素主义者都没有偏离保守主义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理论,那也是错误的。我绝不是说持自由主义政治和经济观点的人就不可能赞同要素主义教育,这并无任何不可理解或不合逻辑之处;要素主义最一般的论题是,确信基础文化具有一种能够保证社会平衡的共同核心。所有学校的首要作用就是认真对待这种核心并热情地忠诚地传达它。”Edward J.Power.Philosophy of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ies, schooling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M]. 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2:190.

本书无须论述保守主义的所有方面,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与教育关系比较直接、比较密切的方面,即人性观、社会观、知识观。事实上,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以后,才能对要素主义有较深的理解。

保守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讲是恶的,如果不加控制地按照人的欲望和感情行事,他总是要倾向于胡作非为,捣乱,不守纪律。在保守主义看来,包括进步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其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人性的看法。他们没有看到人性的缺陷。自由主义不加分析接受了卢梭的人性观,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的,应该自由地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人受外力的控制越少,人性的发展也就越好。

从保守主义的人性观出发,既然人性恶,那么世界上的罪恶之源就不在于社会或人的无知,恰恰相反,世界的罪恶之源乃是人类本身的邪恶。上文提到的埃德蒙德·伯克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之所以没有做出他们本来能够做的兽性的行为,主要是由于社会约束。所以,伯克得出了与卢梭完全相反的结论,即人之所以得到拯救,人之所以没有导致毁灭,是因为人加入了社会,服从于社会的传统、习俗等。

人由于社会而得到拯救,所以,作为其本性邪恶的人就不能破坏社会的安排和社会机构,也不能改变目前“文明社会”的人的关系。即使有某个非常聪明的想出了某些改善人的社会中关系的正确途径,而且如果真的实施确实能给人带来好处,那也要谨慎行事,我们只能作点滴的改进,而不要企求整个社会的改变。伯克认为,促进社会改革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所谓的善良的人性。

三、社会观

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乃是一种契约,它不能用人的善意或恶意来加以解释。现代人正是由于社会才能居于文明的顶峰。因此,人不仅要承认从过去以及体现了过去最好思想的当今社会制度中得到好处,而且他还必须支持社会的安排,正是由于社会,人才能守纪律。不管用革命的手段或是非暴力手段,只要想去除社会的机构和社会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前辈和新生、一代的背叛,因为社会不仅表现了现在活着的人之间的合作,而且还代表了已死的一代和未来一代之间的合作。

拉塞尔·柯克认为,社会所代表的这种合作是不可侵犯的,因为它体现了人对于某种高于现代生活的东西的调整,它也体现人对于规范的调整。在柯克看来,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规范,人的生活才具有价值。然而,人要理解这种规范,就必须了解几千年来的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如此长期存在而没有崩溃,其主要原因在于人能尊重那些受到保护的传统。Philip H.Phenix.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New York:Holt,1965:98.所以,人必须要忠诚于社会,尊重传统,并对那些企图改革的人表示仇恨。

保守主义强调个人服从社会,但也承认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他们认为,个人有一种不可剥夺的自由生活的权利,但是,自然的法则使人结成了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强调个人自由的时候,不能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权力和责任是不可分离的,而且,有些保守主义者,例如伯克认为,责任先于权力,在自然的权力成为法则之前,人们必须先要服从这个法则。然而,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头脑糊涂的自由主义者过分强调个人的权力而忽略了他的责任,这引起了年轻人思想的混乱。

保守主义认为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向年轻人灌输责任的意识,因而造成了学生的骚乱、青少年犯罪等。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让青年人学习过去和过去的传统,以此来控制青年学生的感情和狂想,青年人必须通过社会才能得到改造和拯救。

保守主义者普遍认为,社会具有一种结构,它是能够被人理解的。要理解社会的结构,必须要了解包括了社会结构之本质的所谓“西方的传统”。从历史上看,解释这种传统的人往往是上层阶级的精英人物,因为他们智力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是可以信赖的。所以,具有高度智慧的杰出人物应该成为社会的领导者,只有当最聪明,最有才能的人管理社会时,才能很好地继承社会历史遗产,而这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益的。

四、知识观

在知识和真理的问题上,保守主义普遍持“符合说”(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而知识的获得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对一些零星的、片断的事实加以反省思考,这样才能对世界的真正本质以及目的有较好的理解。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且,人类的理性可以使人把从经验中获得的一些材料整理成知识。所以,从根本上说,认识的过程乃是联系从事认识的个人和有待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桥梁。

保守主义反对完全依赖经验的认识方法以及在教育上与之对应的“从做中学”,认为实验主义的这些主张将使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课程在学校中失去立足之地。应该指出,保守主义的这些主张并不意味着他们否认科学以及科学在智慧训练方面的价值。他们的目的是,在承认科学价值的同时,也要重视诸如数学、现代语言、文学、历史等科目。

保守主义认为,真理并不是某种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根据“符合说”,所谓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的陈述,它是公开的、公众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我们可以知道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因此,人们可以发现事实,也可以了解我们的陈述究竟是否与事实相符。保守主义认为,这实际上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判断真伪的客观标准。实验主义否定了普遍的真理,否定了不变的原则,在教育上,它主张向学生传授所谓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和真理,所以实验主义的真理观毫无意义,因而也是不足取的。

保守主义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真理、传授知识的艺术,重要的是,教师传授的必须是真理,至于儿童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有兴趣,那是次要的,当然,教师在首先传授真理的前提下,也要引起学生对真理的兴趣,尤其要引起学生为真理而掌握真理的兴趣。在保守主义看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和原则,因而都是真理。学校应该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的一代中再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