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科斯、诺思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论著被引入中国后,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界(还包括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新制度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每年都有大量文献产生。当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研究。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阿兰·斯密德所说,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不是没有理论,而是拥有太多彼此孤立的理论。[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应该对社会制度感兴趣?为什么不将这个问题留给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原因在于当今的经济学被制度方面的短视所框死了,或者说不研究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这种短视产生于我们对市场制度的偏执,以及我们在分析中引入更为多元化的制度集合的失败。这种短视可能会在一些其他制度安排可能更为有效率的地方导致对于市场方案的支持。[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当然,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不可能替代新古典经济学,但是它会不断地丰富经济学,拓宽经济学的领域,并且会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外有学者提出,新制度经济学能统一社会科学。统一社会科学的创想直接来源于科斯和诺思(科斯,诺思,2003)。国际制度经济学学会中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起码可以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甚至包括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领域内,用制度一统天下。而我们认为,能否用制度一统天下,尚需实践来检验。但是,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所关注,甚至应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只要查一下社会科学的专业文献便可以发现,新制度经济学及专业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种理论或研究范式不能在彼此孤立中长期发展,它需要有一个框架来集中本领域的学者形成合力。同时也有利于给初入这个领域的人们一个“指南图”。本教材试图建立一个“三个三”的新制度经济学框架(见第一章)。我们建立这个框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能反映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成果;二是要揭示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和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由主编形成了这个框架,然后分工撰写,历时两年,形成了这本教材。具体章节撰写如下,第一章、第二章(卢现祥)、第三章(余静文)、第四章(第一节:卢现祥;第二节:杨虎涛)、第五章(易杏花)、第六章(卢现祥)、第七章(卢现祥、邱海洋)、第八章(朱巧玲)、第九章(罗小芳)、第十章(崔兵)、第十一章(朱巧玲)、第十二章(卢现祥、朱巧玲)、第十三章(第一、二节:杨虎涛;第三节:卢现祥)、第十四章(丁际刚)、第十五章(第一、二、三节:闵娜;第四节:余静文)、第十六章(徐文华)。本书最后由卢现祥、朱巧玲统编定稿。

把彼此孤立的并正在发展的理论综合起来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工作。尽管我们作出了努力,但这本教材中的错误还是在所难免,我们真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尽管我们作了详细的注释,也许还是会有遗漏,请相关作者谅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编

2006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