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商品的价格
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商品的价格主要有两种,即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商品的真实价格以劳动价值来表示,它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由于商品更多的是用来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所以以货币表示的名义价格则更为常见。

劳动表示的真实价格

一个人是贫穷或是富有,是根据他能享受得起的人类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品质和层次所决定的,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早已告诉我们这些。然而,一旦分工确立以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所能供应的产品就仅仅是他所享受的生活用品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必须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这样,某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必然根据他所能支配的或购买得起的他人的劳动数量所决定。

我们在谈到某种商品的价格时提到的往往是它的货币价格,如果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会发现这种价格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然这并非由于商品本身的价值有了改变,而是由于货币价值的变化导致的产品名义价格的变化。对此,斯密以当时的货币——金银为例对地租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如果想要使地租总是具有相同的价值,就不应当用特定的钱数来规定,如果用钱数规定的话,地租的价值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一是同一面额的铸币所包含的金银数量会引起价值的变化;二是同等数量的金银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价值。他通过考证发现,自1586年以来,英格兰用货币规定的地租已降至原来的1/4;而法国和苏格兰的地租几乎化为乌有。

美洲金银矿的发现确实降低了欧洲金银的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君主和主权国家为了获得暂时的利益,通常倾向于减少铸币中纯金属的数量,并且这种趋势将一直持续下去。时至今日,贵金属货币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纸币取而代之。尽管纸币的出现有百般的好处,但就其无节制的发行从而为政府所利用这一点而言,比之以前则更是变本加厉了。所以,斯密认为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用劳动的数量可以十分准确地衡量不同商品在不同时期的真实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和漏洞

斯密劳动理论的得失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原始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斯密提出了“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这个观点既有一定合理性,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物价和工资的上涨

斯密认为,政府为了获得暂时的利益倾向于减少铸币中的含金量。这一论述称得上是现代货币数量的最早原型。世界上物价和工资似乎总是在持续增长,温和的物价和工资上涨可算得上是经济中的常态。

左图为英国自中世纪以来其物价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史。对新大陆财富的掠夺以及拿破仑战争使货币的印制陡然增大,其过程充满曲折。但工业革命发生后,物价和实际工资几乎一直呈迅速、稳定的上升趋势。

货币表示的名义价格

区分商品的真实价格对于制定一个长期的租约或者合同很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但在日常的交易中它却毫无用处,在普通的交易中有货币就足够了。

在同一时间和地点,所有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彼此保持着准确的比例。举例来说,在伦敦市场上,你出售任何商品得到多少货币,它就能使你在当时当地购买或支配多少劳动,从而使货币成为能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准确尺度。相隔很远的不同国家商品的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之间不存在规定的比例,比如,中国的广州与英国的伦敦相比,一盎司白银在广州能够购买更多的劳动或商品,但对伦敦的商人而言,除了从中套利外,其他的并不重要。由于货物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最终决定一切买卖的合算与否,从而调节一般生活中几乎全部涉及价格的业务,所以,以货币表示的名义价格往往比商品的真实价格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往往由多种金属来承担,也就是说作为货币的铸币通常会有好几种,比如,古罗马一直使用铜作为本位币,而在古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欧洲诸国则使用银作为本位币。为了方便使用,许多国家都会通过公共法律来确定这几种金属之间的价值比例。但这种价值比例的制定,如果不够合理的话,往往会出现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斯密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对英国金银之间的价值变化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指出通过调整白银的价值比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通过收铸币税的方法则可以抑制输出。

对于商品的货币价格来说,并不用在意铸币的名称,而只需关注商品售出以后所获得的纯金银的数量。

对比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

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

要想了解货币供给量对于物价水平、实际工资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就需研究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名义价格是按货币单位衡量的价格,包括物价水平。真实价格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价格,如实际利率等。真实价格体现了货币中性。

18世纪哲学家休谟及其同代人最先提出把经济价格分为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两种,这种分法被称做古典二分法。休谟认为这两种分法是有用的,因为影响这两种变量的因素不一样,前者受货币制度影响比较大,后者则根本不受货币制度的影响。

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不影响真实价格的性质。这就像政府把1米等于3尺改变为等于2尺一样,实际上并不影响物体间实际的关系。当货币供给量增加10倍后名义价格有了很大变化,大豆、黑米、茶叶和工资都涨了10倍,但真实价格没有改变。

在长期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名义价格(如物价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真实价格(如真实利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都有较大影响,休谟本人也承认货币中性理论在描绘短期时有较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