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黄村走来:辞书编辑培训班十周年纪念文集
- 中国辞书学会秘书处
- 1794字
- 2024-12-21 02:09:53
辞书十载不寻常 黄村培训美名扬
七期学员 代景丽
不写文字已有些时日,今天叩键书写黄村感怀是非做不可的事了。因为,对于黄村的那份美好记忆,真的有颇多感触,值此“辞书编辑培训班”十年华诞之际,聊以拙笔,抒我情怀,亦算是献给那村、那人、那时光的一份小礼罢!
“立言”曾被古人誉为“三不朽”之一,可见文字是有生命的,而终日与词条、词目相伴的辞书人更拥有常青的生命之树。不信请跟我来追忆一下享誉出版界的黄村辞书培训,其中原委不言自明矣!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惜别黄村已三载有余,然则细数那些沐浴在辞书培训阳光里的二十余日,却如同近在眼前。德高望重的徐庆凯先生对“《辞海》的编辑工作程序”的经验分享、温文尔雅的龚莉先生对“百科全书编纂和评价标准”的详细介绍、风趣幽默的周洪波先生对“辞书编纂与语言生活”的全新解读、学识渊博的马静先生对“《中国茶叶大辞典》编纂”的实例解析……一幕幕往事尽现眼前,一段段培训的时光碎片涌向心田,抚今追昔,无限感慨遂自心中涌起。
永远难以忘怀的2012年的盛夏,将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辞书人的梦编织进了黄村的记忆——那个虽偏僻,但却承载着当代重大历史使命的京都一隅。或许是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或许是走近了辞书魂受到了莫大的熏陶,抑或是作为出版人的使命被激发了出来,我们这些不同年龄阶层的业内同人,为了领略黄村辞书界圣人的“治学奇观”,相继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这次培训盛宴。当然,我是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幸成了黄村七期大家庭中的一员的,但真正见到当今辞学界泰斗近在眼前,那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不禁撩起我豆蔻少女般的羞涩。起初,我跟班主任李志江先生、周明鑑先生以及其他学员保持着友善而安全的“距离”,但渐渐地,培训课开始了,我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深深地被这些辞书大师的执着守真精神感染了——虽居闹市,心中却别有洞天,这或许就是古人所云“大隐隐于市”的人生境界吧!先生们的研究视角虽各有不同,成果也各有千秋,但不变的是那份笃定的治学达道的精神,他们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深入浅出的授学风格更大大缩短了我们沟通、交流的距离:课堂上,我瞪大眼睛听诸位不同领域的先生讲述他们修书治学的切身体会,大受感染;课下,我拿着小本,对课堂上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向老师们请教。更有趣的是,有时因成群结队地向老师提问的间隙还会结识一些其他社的朋友,后来这些人无形中就成了我工作中“取经”的好伙伴。
当然,我们这些“娃娃兵”有时也会于晨起时向两位班主任老师讨教些养生、旅游之类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惊异于先生们旺盛的精力。记得周先生曾对我讲,他最好的养生秘诀就是游泳,得益于长期的游泳锻炼,他的脉搏搏动有力强于年轻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问固然重要,但为生命充电更是不可或缺。这些从求知治学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莫不源于先生们的启发与点拨。诚哉难忘也!而要说黄村最刻骨铭心的,我觉得要数最后的考试,别看班主任李老师、周老师平时与我们谈笑风生,但论及治学态度,那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他们将那份严厉治学的精神也运用到考核中——闭卷考试。为了顺利冲过终点,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勤学而好问,晨背暮研,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试题虽然偏难,但大家经过酷暑中数日来的磨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20课时的紧张教学安排,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丝毫没有减弱我们求知的欲望,虽然现在想来那段时光甚是劳累,但浸泡在辞书大厦中一点都不觉疲惫。清晰记得初入黄村的那份“孤独”与“煎熬”,但经过二十余天的相识相伴,临将别离之际,我们早已完全出离当初的那份陌生与隔离,俨然与众师友已成了学海旅途中的人生知己。
然,黄村之于我们的何止这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十年如一日、期期相传的精神内核。如今我们虽天各一方,但经过培训洗礼的黄村人,我深以为傲,为着那份共同的珍贵记忆,更为着用孤独寂寞痴心捍卫编书遗人余香的黄村精神。如今,我们十期成员遍及大江南北,虽相隔千山万水,但以李老师、邵老师为中心的“辞书班学员沙龙”QQ群却将我们的血脉紧紧相连。工作劳累之余,同老师猜谜斗智、与同人分享出版心得,无形中已成了我们黄村人的一道家常饭菜。幸福,莫过于如此罢了!
岁月长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废寝忘食续黄村新篇,当如是!谨以此小文献给那些曾为或即将成为黄村人的家族成员们!顺祝各位黄村同人工作顺利,万事遂意,生活安泰!
毕业前与同行王芳(右)、夏业梅(左)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