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朱希祖生平事略考

由于史学界对朱希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生平事迹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而各种辞典和研究论文对他的介绍却出现了许多分歧,有必要进行详尽的考证,以证舛误。下面仅就他生平中几个相关大事的时间加以考辨,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为广大同仁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年与留学时间

关于朱希祖的生年,有两种说法:陈平原持1878年说;朱偰、朱元曙、王健飞、刘国铭、傅振伦等人持1879年说。周文玖则两种说法都有

陈平原认为:“朱希祖(1878—1944),字逷先,一作逖先。”陈平原:《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而朱希祖的孙子朱元曙在《朱希祖传略》中称:“朱希祖(1879—1944),现代历史学家。”朱元曙:《朱希祖传略》,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255页。王健飞介绍朱希祖说:“朱希祖(1879—1944),字逷先,生于海盐尚胥里上水村,系清道光年间状元朱昌颐族孙。”王健飞:《文史大家朱希祖》,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261页。《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有“朱希祖”条:“朱希祖生于1879年2月1日(光绪五年正月十一)。”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上册,第626页。周文玖在《朱希祖与中国史学》、《朱希祖史学略论》和《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到朱希祖的生年时,都认为是1879年,例如,在《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中,他说:“朱希祖是傅斯年、朱谦之的老师辈的史家。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以上三篇分别刊登在《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2004年第4期、2006年第1期。但在2002年发表的文章中却写到:“朱希祖(1878—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史学》,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221页。笔者猜想周文玖应该持1879年说,此处的1878年很可能是某个环节疏忽造成的。

笔者支持1879年一说,论据有二:第一,朱希祖的儿子朱偰在《先君逷先先生年谱》(以下称《年谱》)中写道:“民国纪元前三十三年清光绪五年己卯,公年一岁,正月十一日寅时,公生于海盐上水村得月楼本宅。”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51页。第二,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专门写了“卯字号”名人,其中第一篇就是写朱希祖的。他说:“卯字号的最有名的逸事,便是这里所谓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的事……陈独秀与朱希祖是己卯(1879)年生的,又有三人则是辛卯(1891)年生,那是胡适之、刘半农和刘文典。”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403页。由此,可以确定朱希祖的生年应该是1879年。

关于朱希祖到日本留学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采用1906年说的有罗香林、周棉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第477页。和姚锡佩等;持1905年一说的包括朱偰、李培文、王桂云等。朱元曙和周文玖对这两种说法都采用过。

朱希祖的女婿罗香林说,朱希祖“光绪三十二(1906)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肄业东京早稻田大学,专治历史”罗香林:《朱逷先先生行述》,《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姚锡佩采纳了1906年说:“朱希祖(逖先)……他在一九〇六年秋官费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史学;是年,鲁迅正弃医从文,离仙台去东京进行文学活动;恰逢章太炎也从上海西牢刑满出狱,孙中山派人接他到日本东京,主同盟会《民报》笔政。”姚锡佩:《朱希祖生平考略》,《鲁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5期。

而朱偰在《年谱》的民国纪元前七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条里称:“春,公拟出洋留学,在邑补习英文。夏应考浙江省官费留日考试,名列前茅……乃于是年七月……赴日本东京,留学早稻田大学,研究历史。”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53页。郭卫东、牛大勇主编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介绍说:“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190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学,并受业于章太炎。”郭卫东、牛大勇主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第442页。李培文认为:“1905年,朱希祖二十六岁时考取官费留学名额,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地。”李培文:《朱希祖与郦亭藏书》,《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5期。

朱元曙说,朱希祖“1906年考取了官费日本留学生,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朱元曙:《朱希祖传略》,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255页。。但在后来的文章中他改变了前边的说法,认为:“先祖父希祖先生于一九〇五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研习历史。”朱元曙:《朱希祖与他的老师章太炎》,《万象》第8卷第9期,2006年12月。周文玖在1998年和2002年发表的《朱希祖与中国史学》中认为“朱希祖师承章太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在2006年3月版的《史学史导论》中则说:“朱希祖……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考取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朱元曙和周文玖都确定了1905年一说。

朱希祖在1906年1月的《留学日本日记》载:“此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已四阅月。”朱希祖:《留学日本日记》,1906年1月1日。可见,他是于1905年秋开始留学日本的。由此,可以确定1905年说。然而,1936年4月28日,朱希祖回忆说:“希祖于丙午(1906年,引者注)秋至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朱希祖:《本师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制言》半月刊第25期,1936年。显然,回忆是不准确的,应以他当年的日记为准。而且,我们还可以由此推断出两种说法势均力敌的缘由。

二、任职北大的时间

关于朱希祖任职北大的时间,朱偰和罗香林一致认为是1913年。朱偰的介绍比较简略:“民国二年癸丑,公年三十五岁。一月,公赴北京出席国语读音统一会。时胡仁源为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公因沈尹默先生介绍,受北京大学之聘,为预科教授。”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54页。罗香林还详细叙述了读音统一会的过程。

而钟桂松却说朱希祖是在1923年成为北大教授的。他说:“1913年2月朱希祖离家北上,任北京清史馆编修,开始了历史研究道路。1921年,朱希祖又和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23年任北京大学史学教授,同时在女师大兼课。”钟桂松:《茅盾中学时代的几位老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我猜想,他的这一说法可能来自《鲁迅全集》中第十五卷第381页的“朱逖先”注,注云:朱逖先在“一九一三年二月至北京任清史馆编修,一九二一年往杭州任浙江省教育司第三科科长,一九二三年回京任北京大学史学教授,又在女师大任职”《鲁迅全集》第1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1页。

朱希祖于1913年任职北大,最有力的佐证就是朱希祖的《癸丑日记》。作为浙江省派出的代表,朱希祖于1913年2月15日至5月22日参加了读音统一会。他在日记中写道:“傍晚,北京大学校长何燮侯君来寓因请余为教员也。”朱希祖:《癸丑日记》,1913年4月1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中1913年的大事记里记载:“本年沈尹默入北京大学,在预科教中国历史。朱希祖、马裕藻、沈兼士也相继进入北大任教。”郭卫东、牛大勇主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第258页。

关于朱希祖就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的时间,有1918年、1919年、1920年三种说法。周文玖都采用过,其一,“朱希祖是北京大学1918年成立史学系后的首届系主任,在任期间,自觉推进史学的‘科学化’”周文玖:《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其二,“1919年,北大成立史学系,他(朱希祖)任史学系的系主任。这是国内大学最早成立的史学系……标志着历史学科的独立”周文玖:《朱希祖史学略论》,《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其三,在《朱希祖与中国史学》中,周文玖对自己以往的1918年说和1919年说作了修正:“1920年夏,康宝忠逝世,蔡元培校长推举朱希祖担任史学系主任。”周文玖:《史学史导论》,第150页。在2006年版的《朱希祖文存·前言》中,他再次写道:“1920年夏,北大史学系系主任康宝忠去世。经蔡元培校长推荐,朱希祖继任史学系系主任。”周文玖:《朱希祖文存·前言》,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第3页。笔者猜想周文玖的1920年说可能来自朱希祖的一段话:“至民国九年,康先生逝世,蔡孑民校长力举希祖为史学系主任,希祖虽尝留学日本,专习史学,然所得甚浅,万不足以当此任,然斯时留学欧美专习史学者,尚无其人,不得已滥竽充数。”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国立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1929年。

持1919年说的有朱偰、张越、尚小明和卢毅等,但具体说法颇有差异。朱偰在《年谱》的民国六年条里写道:“九月,北京大学文科增设史学门,以公为主任。”又在民国八年条中提到:“四月北京大学评议决定取消各科制度改为分系制度,共分为十八系,公仍任史学系主任。”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56页。张越也提到:“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大学制进行改革。1919年,废去文、理、法科之名,改门为系,建立了史学等14个系,朱希祖任史学系主任。”张越:《五四时期: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东岳论丛》1999年第3期。尚小明认为:“在蔡元培的举荐下,他(朱希祖,引者注)于1919年12月继康宝忠之后当选为史学系第二任系主任。”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卢毅指出:“1919年6月章门弟子康心孚被推选为史学门首任主任,在任内他废门改系,将史学门改为更具近代学科意义的史学系。同年11月,康心孚病逝,朱希祖接任史学系主任。此后,历任该职十余年之久。”卢毅:《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依据《北京大学日刊》等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尚小明和卢毅的说法是符合史实的。

朱希祖不曾担任史学门主任,康心孚于1919年6月被推选为史学门首任主任《史学门教授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6月11日。,废门改系后康氏依旧为主任。《北京大学日刊》第508号上有《教务长布告》可以证明朱希祖任史学系主任的时间,该布告公布了史学系推选主任的结果:“朱逷先先生得三票……当选为史学系主任。”《教务长布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中有“1919—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系主任表”,朱希祖的到职时间为1919年12月。

三、两次离开北大的时间

朱希祖曾两次离开北大,时间说法都有分歧。第一次离开北大的时间,持1927年说的有朱偰、朱元曙和尚小明;持1926年说的有罗香林、王桂云、姚锡佩、王宇高和王宇正等。

朱偰在《年谱》的民国十六年条里写到:“八月,张作霖命刘哲为伪京师大学校长,改组北京大学,所聘多庸流,公义无反顾,且羞与为伍,遂改任清华大学教授。”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58页。罗香林则说:“十五年夏,张作霖自沈阳入京,自署大元帅,命刘哲总教育,改组北京大学,所为多不类,先生却不与见,改就国立清华大学教授,兼辅仁大学教授。”罗香林:《朱逷先先生行述》,《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姚锡佩赞同1926年说,认为“朱希祖在北大任教前后约有十八年,其间曾一度离校。那是在一九二六年夏,奉系军阀张作霖入关,在北京就任海军大元帅,组成奉系控制的潘复内阁,刘哲为教育部长,秉旨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九所高等学校合并成立所谓的‘京师大学校’,由刘哲兼任校长”,“对这种封建专制、复辟倒退的行径,朱希祖义愤填膺,羞与为伍,遂辞职改就清华大学”姚锡佩:《朱希祖生平考略》,《鲁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5期。

虽然各家在朱希祖何时离开北大问题上有分歧,但所述背景或原因却是一致的。奉系军阀入京,撤销北大、合并北京国立九校为“京师大学校”等一系列史实都发生在1927年夏;在北大校史中查看历任校长,刘哲1927.8—1928.6在任。朱希祖是在上述背景下去职的,当然是在1927年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中的1919—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系主任表,朱希祖的离职时间为1927年8月。

关于第二次离开北大,有1930年、1931年和1932年三种说法。

王宇高、王宇正认为:“十七年(1928年),奉化蒋公北伐成,北京更号北平。希祖返北平大学,专力主持史学系,又设中国史学会,聚群彦讲焉。十九年(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王宇高、王宇正:《朱希祖传》,《国史馆馆刊》1卷2号,1948年。罗香林、姚锡佩等也持1930年说。桑兵比较详细地谈到朱希祖的辞职事件:“1930年底,北大史学系学生散发《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列举罪状三大纲十四条,并致函朱希祖,迫其辞职。朱一面撰文辩驳,一面提出辞呈,虽经陈百年慰留,去意已决。”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刘浦江说:“1930年,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因采用一中学教师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作为自己的讲义,受到学生攻击,因而去职,遂由傅斯年代理系主任。”刘浦江:《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而同样持1930年说的李培文则指出:“1930年留美派垄断北大,朱希祖辞职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李培文:《朱希祖与郦亭藏书》,《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5期。

对于朱希祖第二次离开北大,朱偰似乎很不愿提及,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条的最后仅提了一句:“公辞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改就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之职。”朱偰:《先君逷先先生年谱》,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第163页。周文玖持1931年说,他所说的时间比较具体:“朱希祖……除1927年8月至1929年2月,因不满于奉系军阀改组北京大学而改就清华大学教授外,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到1931年。1931年初辞职,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陈平原则采用1932年说,他认为,朱希祖“191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先后担任过预科教授、文科教授、国文研究所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直到1932年方才离开”陈平原:《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

1930年和1931年说可能分别依据的是朱希祖辞职时间和校方批准的时间。1930年12月8日,朱希祖一方面向代理校长陈大齐提出辞职,一方面写了《辩驳<北京大学史学系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辞呈和辩驳词都发表在次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朱希祖:《辩驳<北京大学史学系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北京大学日刊》1930年12月9日。。12日,朱希祖第二次致书陈大齐,坚请辞职朱希祖:《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先生致陈代校长书》,《北京大学日刊》1930年12月12日。。1931年1月,校方同意朱希祖辞去史学系主任职务《北大史学系风潮似了未了》,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1912-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25页。。笔者以为,朱希祖第二次离开北大应以校方批准其辞职的时间为准,为1931年1月。1932年说不确。

通过考证和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把朱希祖生平中的几件大事概括如下:

(1)朱希祖生于1879年,字逷先,也作逖先,浙江海盐人。

(2)1905年考取官费,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地,1908年与周树人、许寿裳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习文字和音韵之学。

(3)1913年1月,朱希祖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国语读音统一会,提出创立“注音字母”的倡议,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因而声名鹊起,被国立北京大学聘为预科教员。

(4)1919年12月,朱希祖始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提倡白话文学,并鼓吹民主与科学等革命思潮。

(5)1927年夏,朱希祖离开北大,应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及辅仁大学教授。1929年,他仍回北大为史学系主任,兼清华大学教授。

(6)1931年1月,朱希祖辞去北大史学系主任职,再次离开北大。

以上考证事实清晰,可供研究者同仁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