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二

客家(英文:Hakka)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它大约是在宋元时期,由中原汉族南迁的民众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的。该民系的发祥地与主要聚居区是赣闽粤毗邻地区,其居民播迁至世界各地。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客家研究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俨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对客家研究利弊得失的反思也在进行,其中一个引起许多学者思索的问题是: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大民系,研究的内容似乎可以包罗万象,但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还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很坦然地提出我们所认为的重点,这就是:客家民俗文化。

我们关注客家民俗文化,不仅是因为它的丰富性,还因为它的特色鲜明,婀娜多姿,同时,它保持得相对比较完整,且有着大量“原生态”的“事象”。

《客家与民俗》丛书共10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客家民间信仰、客家孝道、客家茶文化、客家宗族文化、客家方志的编撰书写以及客家古建筑研究,等等。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乡村民俗、傩文化、福佬客文化、民俗问题的多重文化审视、先秦要籍的民俗学解读,等等。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更大视阈下的民俗文化,它与第一部分客家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从纵的方向视之,探索了客家民俗文化的源流。客家民俗文化之源在何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怎样?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丛书对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周易》中所描述的民俗事象、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思想进行了解读和探析,这就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客家民俗文化之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佐证了所谓客家文化“根在中原”的观点。从横的方向视之,在民俗文化方面具有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例如,客家傩文化是非常丰富的,而南丰傩文化其实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丛书中对南丰傩文化的研究可作为客家傩文化研究的延伸;对于福佬客文化的论述,本身就是一种客家文化与其他民系文化比较研究的绝佳视角;《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等著作都从一个开阔的视野来探讨民俗文化,这对于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希望这部前后历时六年的丛书,能对民俗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本丛书在编著、出版过程中得到赣南师范大学党政领导以及学科处、社会科学处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江西省社会学“高水平学科”、江西省2011“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给予了经费上的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亲自为本丛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宫京蕾副编审不辞劳苦,多次与作者深入交谈并进行指导,为丛书的顺利出版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委会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