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业公共管理研究背景

本书开展的创业公共管理研究,基于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国家启动由就业时代迈向创业时代的步伐。第二,新时期创业浪潮是由政府主导的,其发展的程度考验公共管理的水平。第三,当前的创业学研究方向转变适合开展创业公共管理研究。

早在10年前,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显示,2006年中国创业指数(百名18—64岁的劳动力中参与创业的人数比例)为16.2%,属于创业活跃的国家。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积累已经进入一个赶超时代,部分科技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大背景下,青年人创业意识已初步建立,创业活动渐成气候。老一辈的柳传志、中生代的马云,一大批创业者以典范的形式被树立,感召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于创业当中。与之呼应,我国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也渐具规模:2012年全国大学生当中已有3.4%的毕业生选择自己创业。可见,中国正在由就业时代向创业时代迈进,国家也深刻意识到这种转变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切实的发展动力。

政府推动的创新创业活动,就是要促使青年,尤其是大学生高素质人才,逐步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型,凭借其创新思维和知识优势,日渐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并担当起带动一般劳动力就业的历史重任。政府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考虑,中国在长期工业发展中得到了全方位的技术积累,在全球竞争中调整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的思路逐步明晰。我国正在由传统的制造大国,向以空天技术、生物技术、深海探索等超级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型强国之路迈进。这个转型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创新创意人才储备。我国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拨款、高校教育、科技专项、孵化器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主导了这场创新创业活动,而目前创业者的创业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技术化的发展诉求,大量的高学历创业者与一般劳动力争夺技术含金量同等的创业领域,其创业的思路仍停留在就业的层面而非基于创新的开创事业。这样的创业结构是和国家发展战略严重不符的。如何扭转这一现象,保证各个层面创业的良性发展,考验政府创业公共管理的水平。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创业研究开始关注创业现象本身,将创业从个别人的传奇还原给一般大众,这是创业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随着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程度的加强,创业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早期的创业研究者认为,创业是少数人具有天赋的特殊活动,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创业者与管理者以及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识别创业者在成就感、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并且形成了创业研究的特质学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质论派片面地把创业归结为少数人的基于天赋的特殊行为,抑制了创业研究为管理理论做出学术贡献的能力,从而导致创业研究沦为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研究的附属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开始关注创业者行为和总结创业过程的规律,将创业作为一个涵盖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而成为一个独立学术领域的呼声越来越强。总结过去的创业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创业研究越来越关注创业现象,从简单描述创业过程逐渐发展到深入揭示创业过程的内在机理,于此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公共管理研究可谓恰逢其时。